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940年),浙江省紹興市山陰縣人😕。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回紹興就任紹郡中西學堂的總理,後來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並發表了《對於新教育的意見》👧🏻。1917年1月,蔡先生就任北大校長,北大風氣為之一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中心。之後🛼,他還試行大學區製,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發表了大量的教育論文👩🏼💼。
蔡元培先生在《關於新教育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新****包括:軍國民教育(軍事、體育)、實利主義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觀教育和美學教育等內容🗿。蔡元培重視留學生教育🤐,還格外重視女子教育,並在實踐中開創了近代中國男女同校的先例👩🏽🎨。
他認為新教育的精神應該體現在“處處使學生自動”😮💨,教育方法上主張崇善自然發展個性🥉,以養成自我獨立之人格。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視美育教育🍊。他認為美育是構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美育通過給人民提供高尚的娛樂活動,達到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改善凈化社會風氣的目的。在北大期間以及在以後的歲月中,他對美學的關註沒有少刻松懈。
蔡元培先生關於大學教育的思想和理論,是他教育思想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理念🍯,從而成就北大百年之大🚲。可以說🏃➡️,陳寅恪先生晚年對抗毛劉,與他推崇蔡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分不開的。他改革行政體製,實行教授治校與民主管理;為了糾正一些師生的惡習,他發起組織進德會;為了提供正當的消遣🕚,他推動設立體育會𓀎🚣🏿、技擊會、音樂會等組織;為了養成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他推動開設了消費公社、學生銀行👩🏿💼、平民學校等,同意出版《新潮》《國民》雜誌,借以發揚學生的自動精神。而其倡導的“思想自由𓀌,兼容並包”尤為現代中國大學缺乏。
晏陽初
晏陽初(1890年-1990年),四川省巴中縣人,他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從事鄉村教育歷時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教育實踐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榮譽。他1918年畢業與耶魯大學🔠,並馬上到歐洲戰場做苦力🦆。1920年回國,1923年和陶行之等人創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到1930年🕶,建立定縣試驗區,探索了一條平民教育的新路子,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他的教育活動的思想背景和原動力,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由“3C”組成🎑,即孔子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耶穌的博愛哲學和對苦力的深刻認識👨👩👧👦。較之很多教育家的教育匡濟國難應對時務思想,晏陽初的觀念更接近教育的本質或者說他的教育思想更為先進🫏。
針對當時很多人盲目抄襲國外教育,對諸多國外教育觀念生吞活剝痛心疾首的稱之為:“中國人在中國辦外國教育”。他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民問題非常重要。他更是提出了🦸🏿♀️😉:“中國的根本,不在城市而是在農村”。他對鄉村教育事業的獨特貢獻就是提出並成功的創立了以一個縣為實驗研究單位的鄉村教育模式。
他領導平教會花了三四年時間對定縣472個村莊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出版了大量的出版物,建立了平民學校和婦女學校並建立了兩個實驗農場。針對農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愚、窮、弱、私”的問題,他提出了針鋒相對的四大教育內容: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以文藝教育治愚,主要目的在於培養知識力,做法是教農民識字;以生計教育治窮🙇🏽,目的是培養生產力,教給他們生產經營和管理的知識和技能🌥;以衛生教育治弱,培養強健力,主要措施是建立一個以村、區、縣為單位的鄉村保健製度🤾🏽♂️,使農民得到最低的健康保障;以公民教育治私,培養團結力,做法是施以公民道德的訓練❤️🔥,喚醒一個公民的意識。
為了完成以上四大教育內容,他創立了三大教育方式,即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緊密結合。學校式教育主要有平民學校和“統一的村學”兩種;家庭式教育指每個家庭應對其成員進行公民道德、衛生習慣👨🏽🦲🧑🧑🧒、兒童保護、家庭預算和管理🩷、婦女保健❣️、生育節製等方面的教育訓練;社會式教育就是成立讀書會⚗️,演講比賽,上演新劇🧏🏼♀️🧑🏿🎨,練習投稿🦸🏿♀️、成立合作社等形式🙌🏽。他的理論把鄉村教育視為與農村發展經濟、文化💁♀️、衛生、道德等方面共同進行,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促進的系統工程👩🚒🧑🏻🦳,實在是現代教育史上的創新。
晏陽初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我們應該向他致敬🕦。
陶行之
陶行之(1891年-1946年),安徽省歙縣人,他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創立者。1917年秋🛤⛰,美國歸來的他應聘在南京高等師範學院任教🤳🏻,積極從事教學改革,建議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1921年♗,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陶任主任幹事🧙🏽👩💼。同年,他與朱其慧🕰、晏陽初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6年🕵🏽♀️,他提出了“教育必須下鄉👸,知識必須交給農民”的口號,製定了“征集一百萬個同誌,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的宏偉計劃。1927年創辦曉莊師範。此後,他還創辦過山海工學團🛝,舉辦空中學校💝,在香港創辦中華業余學校等。
生活教育是陶行之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教育思想源自杜威理論的基本前提:教育必須和社會的結合。不過他比杜威走得更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並踐行到底。
生活教育的核心思想在於🏅🫑: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也就是說,教育要圍繞當下的生活展開,並且為生活提供能動的促進作用🚖。同時生活教育主張勞力和勞心的結合👉🏿,主張把社會看作一所大學,要到社會大眾中學習而不是到小眾中搞“小眾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對於慣於空談清談的讀書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促動,在當前我們反思教育時候🕕,他的思想仍然沒有過時🧁。
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1988年)原籍廣西桂林,出生愚北京。他是中國鄉村建設教育思想的創立者和踐行人。他早年在北大從事東方哲學的研究,因為反感大學不能關心學生的“走路問題”而離開北大,在北大期間🧓🏻,適逢五四運動興起🧝🏼,學者文人奮袖出臂🐿💆🏼♂️,但是他卻沉靜下來,開始崇尚孔學👐🏻,構思自己的“鄉村建設理論”。1928年,他在廣州創辦鄉治講習所、1929年在河南搞村治研究➝,再到1931年在山東鄒平創山東建設研究院,廣泛進行了鄉村建設理論實驗。
他指出:“中國社會是鄉村社會”👨🏿⚖️,80%的人生活在那裏,中國文化的根也在那裏👨👩👧👦。“教育的路,起點在鄉村👌🏽。因為🐪,中國這個國家🏚,仿佛是集家而成鄉🧛🏼♀️,集鄉而成國”。他對儒學抱有很大的希望,認為在儒學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可以實現民族復興和開出新社會製度來🧑🏿🌾🤽🏽♀️。
他認為🪽👩⚕️,走教育的路,就是以理性的方法改造中國🍋,而不是靠暴力強弄硬造💆🏿♂️。教育問題打開一個口子🔏🌍,則政治、經濟、文化問題可以無憂也。
他的鄉村建設教育基於其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而加以實行的✯。他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按行政區設學,分國學、省學👩🏿🏫、縣學、區學和鄉學五級✤。鄉學是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主。
他在山東鄒平就是通過建立“鄉村組織”👩🏻🚀,實現新鄉政,從而解決農村教育🤴、政治建設和鄉村建設三大問題👩👧👦。步驟是由鄉村運動通過政教合一的途徑🤏🏻,用鄉農學校實現對農民的精神陶冶🚵🏼🦤、自衛訓練和生產知識教育等,最終達到鄉村精神的恢復🛖。
在他看來,鄉村農民是主體🕴,知識分子是推動力👨🏿⚖️。知識分子和鄉村農民結合一起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創設合理的結合路徑是我們現在也應該思考的問題。毛的上山下鄉是單純的政治行為註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對此的探索我們不應該停滯。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古為中用同樣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胡元倓
胡元倓(1872年-1940年),湖南省湘潭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人稱胡九先生🟣。1902年他到日本留學,面對祖國危難決定教育救國。是年冬天回來創辦了明德中學🦑。他常說👩🏼🏭🙌🏿,革命是打亂了再做,而再做的任務由教育來完成🆓。他多次對民德中學的學生演講就說💟:“克強先生在日,我對他說:‘流血革命險易,磨血革命穩而難,公倡革命,乃流血事業,我辦教育💺,是磨血之人。’”
明德中學重視德智兼顧,在實行道德教育時,其基本原則時“艱苦真誠”🌄↗️,重視智育則體現在“中西會通”🧜🏻🍲,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胡元倓是一個純粹的教育家🙅♀️,他為了聘請優秀的教師😽➗,不惜遠上滬杭東渡日本,重金禮聘,甚至不惜屈膝以求。為了留住理化教員井覺太郎、博物教員永記正直🧙♂️,他長跪不起懇求陳介☝️,成為教育界百年佳話。
由於軍閥混戰🥧,教育經費捉襟見肘🧑🎨。胡元倓先生長年一把雨傘一個青布包袱出門四處告募,人家因此又稱他“胡九告化”👌。時人有言“人生之大不幸🤼♂️,碰到了胡子靖”。他募錢萬千🔐,但是自己卻兩袖清風🙎🏽,住在一間又窄又矮的土房裏。他本人由於經常安步當車會客而被一些門房拒絕👷🏽♀️。其愛教育之精神而今鮮也。
胡適
胡適(1891年-1962年)♓️,安徽省績溪縣人👰🏼。1910年🧩,胡適考取了官費留學生⚛️,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就任北大哲學系教授,兼授英文課程,開始了長期的高等教育活動🏊🏻♂️。在北大任教期間🥰🏃🏻,先後擔任哲學研究所主任,教務長👨🏽⚕️,文學院院長,以及英文系和中文系主任👩🏿🎓。1928年🧙🏻,任上海公學校長🕠,進行頗多改革。1946年,就任北大校長,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胡適主張教育獨立,他認為教育惟有在經濟、政治上獨立於社會,才不致受經濟盛衰、政權更替的沖擊,從而保證其保存、傳播、創新知識的歷史繼承性。1937年,他在廬山談話會上指出:(1)現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學校長🍷🗝、董事長,更不得濫用政治勢利以國家公款津貼所掌得學校;(2)政治勢利不得侵入教育;(3)應禁止無知疆吏用他們的偏見幹涉教育。他的教育為公👮♀️、學術為公的思想現在仍然閃爍著魅力的光輝🌨。
胡適還認為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並指出必須強調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又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他的教育思想更多的突出實用教育,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力倡者和首要代表。1946年,他在《請政府註意教育問題》的提案中,明確指出:“教育是立國之本🍨,亦為施行民主政治之基礎。”
黃炎培
黃炎培(1878年-1965年),江蘇省川沙縣人,是我國近代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教育家、政治活動家🚤。辛亥革命前,他在上海創辦廣明小學、廣明師範和浦東中學。1912年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次年任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發表論文《學校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1917年他聯合國內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
黃炎培先生指出職業教育的目標在於:“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即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
他指出,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職業教育的社會化🛷🧒🏽。社會化的首要要求是重視調查研究🤿,重視與社會各界尤其是實業界的聯系,其次關鍵點在於職業教育必須面對平民,面向大多數的貧苦人,努力與民眾合作。
他多次向學生強調🚸:“職業無貴賤,貢獻有大小👩🏿💻。”黃炎培為職業教育提出了兩個道德教育原則🚦,一個是“敬業樂群”另一個是“勞公神聖”;而“首腦並用”“學做合一”是黃炎培提出的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這些原則和理念深深的影響到了後來的中國職業教育。
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廣東省南海縣人。他早年接受的是中國傳統的封建教育👩🏻🎤,後來出遊香港研究西學💇🏼♂️。1891年🎛🏋️,他在廣州長興裏“萬木草堂”講學,實踐他的教育理念。
康有為在自己的《大同書》裏面詳細描述了理想的教育製度,這個學校體系包括👩💻🧚🏽♀️:育嬰院、小學院、中學院和大學院四部分👱♂️。
育嬰院:婦女懷孕後進入育嬰院進行胎教🧔🏼🖖🏽,這裏收3到5歲的幼兒。培養兒童的視覺聽覺和語言能力。他要求育嬰院一定要在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地方。而且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是高的。
小學院:6歲到11歲的兒童在這裏學習,遵循“養體為主🧖🏼♀️,開智次之”的原則,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
中學院;11歲到15歲進入中學院🍤🂠,他認為此階段要重視體育、智育和德育。他很重視校舍建設和校址選擇💁🏻♂️,尤其是食堂🏀、圖書館、實驗室等設施很關鍵🤘。
大學院❕:重視研究,16到20歲的青年在這裏接受專業訓練✒️,教師尤其應該是:“專學精深奧妙實驗有得者”🟦。
康有為的教育思想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未來會證明他的獨到眼光的。
張伯苓
張伯苓(1876年-1951年),天津人。他畢生以“教育救國”為己任,先後到日本、德國考察♠︎,並結合本國國情,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擔任校長四十余年,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早在1914年,張伯苓先生就提出了德智體三育並進而不廢的****。張先生十分重視學生的道德訓練👀,他認為教育並不至少讓人讀書識字,同時要培養完善的人格,因為這是作人的根本和安身立命的基礎。他給南開製定了“允公允能”的校訓💁🏽。為了培養學生的品德👨🍳,張伯苓先生幾乎每個星期三都要給學生上修身課👨🏻🏫,親自對學生講授為人做事和處世治學之道🧎➡️。
南開中學還製定了一套嚴格的學習製度和生活製度🤷🏼:南開中學在校門側置一個大鏡子🎿,鏡旁鐫刻如下箴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還編織了“南開學生衛生習慣自省表”和“學生每日生活正規”⚫️,南開學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習慣得到社會人們的承認和歡迎。
張伯苓是當之無愧的南開之父。
李石曾
李石曾(1881年-1973年)🙌🏽,河北省高陽縣人。1902年赴法,獲阿爾士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於1912年春季,在北京創辦發起“留法儉學會”,並在東城方家胡同設立留法預備學校。從此往返於中法兩國,開始推動為期十年的留法勤公儉學活動,並在1919年到1921年形成全國性的高潮。20年代⚔️🖍,回國歷任私立中法大學董事長、校長🧛♂️🧺,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等🚼。
他認為“學與食”二者是人生所必須,而學決定了人類的進化🤫。他格外提倡多數學子留學海外🍘。他說:“中國之積弱,皆由多數人民昧於世界大勢所致;今欲灌輸世界之學術,以發揚我國固有之文化,非提倡多數學子留學海外不可👘。”至於他推崇法國,他指出法國學術“善於廣大發明”,哲學🧑🏼🔬、科學等方面的大師比比皆是,尤其註重手腦並用且學費低廉👩🏿⚕️。所以他認為法國為留學生之首選。
“留法儉學會”以“節儉費用,推廣留學,而尚勞動樸素,養成勤潔之性質”為宗旨,以“興苦學之風,廣辟留歐學界,俾青年子女得吸收新世界之文明🐍,而進益於社會”為目的。該運動雖然以計劃不周財力不繼而失敗,但是客觀影響極其深遠🚊。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聶榮臻等一大批人在留法過程中接觸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們從國外帶回了火種👩🏼🌾,中國革命如火如荼。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山東聊城人,著名學者教育家🤟🏼,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五四運動的主將👨🎓。1923年進入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既學習愛因斯坦相對論😣,也學習語言文字比較考據學🤌🏼🐰。1926年冬天回國。歷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抗戰勝利時曾代理北京大學校長,直到胡適到任。1949年以後,他擔任臺灣大學校長🚗。
在臺大期間,他深刻批判臺灣大學在日本占據臺灣時期的殖民主義校史,裁汰不合格教員吸納優秀教員,倡導一種務實的學風並改進招生製度🙍🫳🏿。
傅斯年痛披教育的五大弊端:1🧑⚖️👝、層層的過渡教育,一切學校都是為了升學而過渡,導致“教育成了變相的科舉💧,是不能建成近代型國家的”;2🏖✍️、教育是遊民教育🪯,教育所造出的人,遊民多而生產的人很少🔀;3🐙、學校教育成為了資格教育,對於能力確是不管不顧‘4🧫、教育是階級教育🧟♀️🔘,有錢有勢家占據了很多的優勢;5🏨、現在的教育頗有幻想的成分🧑🔬👌🏽,辦學沒有根據社會的需要和社會提供的可能🪄。他也據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尤其是𓀎,他的“教育成了變相的科舉🪧👩🏼🦰,是不能建成近代型國家的”這一思想,於今看來,仍屬警辟。
王亞南
王亞南(1901年-1969年)🙂🤳🏻,湖北黃岡人,1926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教育系,任成城中學教導主任。1927年參加北伐軍,1933年參與十九路軍成立國民革命政府,任教育部長兼《人民日報》社長,抗戰勝利後擔任北大法學院院長兼經濟系主任👩🏽⚕️。解放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校長和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王亞南認為現代教育是市民培養的教育,他強調:“註重三種教育,一是科學教育,一是職業教育🧑🏽🎤,一是公民教育。前兩者是為了達成市民社會的經濟任務,最後第三者是為了達成使命的社會政治任務。”
他指出現代教育要以科學教育和民主教育為核心🫸🏼💺。他認為𓀘,現代社會的民主,不單要在經濟上表現出來,也要在政治上、法律上、教育上表現出來。要使一個國家現代化,必須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同時建設起🐞,他把工業化和民主化當作現代化建設的兩個輪子,單靠工業化或者民主化的獨輪車是行不通的👩🏽🚒。
針對社會中存在的重理輕文現象🧑🦯,他認為🧆:“自然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必須有社會科學幫同做清道的啟蒙工作”“兩種科學是相依為命的”。他強調高等學校要製造自由研究的學術風氣🛞,力爭達到“百家爭鳴”。
在主政廈門大學期間,他主張發揮名校優勢,辦出特色來,為廈大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