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洪可柱的BLOG
1999年以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年均遞增35.9%,博士生每年招生已達5萬名以上👎🏻。在我國研究生擴招取得積極成果的同時,也應看到,研究生的過快擴招以及配套製度未能及時出臺🌕,早已影響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聲譽,導致培養質量的不斷下降。
一、我國研究生教育製度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製度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考研時間不合理
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具有下一級學位的才有資格報考上一級學位📼,如學士報考碩士生🫱🏽、碩士報考博士生。但目前的情況是:每年1月份或3月份考研時,應屆考生實際上並沒有本科畢業或碩士畢業0️⃣,他們仍處於學習、論文寫作階段,即他們並不是完全合格的考生。不排除出現這樣的情況👩🏿🔧,考上了研究生卻沒有取得學士學位或碩士學位的🕎。這一點與高考製度不同👨🏻🦯。高考是在學生畢業會考之後🧑🤝🧑,因此是合法的。令人憂慮的是,由於考研時正值學習、論文寫作階段,因而考研實際上已嚴重沖擊了學位論文的寫作與學習。隨著考研的競爭加劇,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日益下降,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2、考錄過程不公平
我國研究生考試製度與高考類似🐾,碩士生考試一般為5門課程,其中2-3門由國家統一命題(2門是政治、外語,3門則加上數學)🧎🏻,其余3-2門專業課則由研究生培養單位出題🤖;博士生考試則無全國統考🚭,一般由研究生培養單位統一考外語🦻,其余科目由各導師出題。碩士生錄取時,由教育部規定錄取分數線🪙;博士生錄取時,由各培養單位劃定分數線🍘。而多年的情況是,國家統考的課程分數普遍低於由培養單位出題的專業課分數,有的考生專業課分數出奇的高;培養單位或本地的考生的分數大多高於非培養單位或非本地的考生👳🏻♂️。這說明培養單位出題人存在吐露考題消息的情況💠,考生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公平環境。如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曝光某教授與某考生發生性交易、泄漏考研試題事件,曾經轟動一時🤸🏿♂️。又如,在某重點大學的考博場上♛,存在一些考生缺考,經了解才知道這些考生是該校教師💅🏻,他(他)們第一年考專業,第二年考外語,其他考生一次性✳️🏎、連續考完的科目🧎♂️➡️,他(他)們卻實行“車輪戰”🧚🏻♂️,分幾年做幾次逐步考完。這對於現代入學考試製度而言,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錄取過程的不公平已經是研究生培養單位公開的秘密,如低分能夠錄取而高分沒有錄取的🥐,第一名未錄取而後幾名卻錄取了的,很多城市的一些高校都存在這種情況。博士生錄取可謂公開的黑幕重重,不少單位基本上由導師一個人說了算😾,美其明曰“尊重學術權威”♚,如北京大學曝光甘德懷考博事件。以權、錢開路成為公開的秘密,甚至有些地方副廳級以上官員可免試攻讀博士學位。
3、招生規模速度過快
研究生與本科生具有本質的不同。本科生大體上還屬於基本教育,是普及型的,培養的是通才;而研究生則屬於尖端教育,是精英型的👰🏿😱,培養的是專才。即使是發達國家,所普及的也僅是本科教育☂️,其研究生教育並不追求高增長。相比之下,作為發展中的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速度相當驚人,甚至超過本科生增速。據統計(《中國統計摘要》2001年統計公報),1995-2001年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由92.6萬人擴大到268萬人,增長1.89倍👨🏼⚖️,年均增長19.4%;而研究生招生規模則由5.1萬人擴大到17萬人💇🏼♀️,增長2.3倍,年均增長22.2%。其中,1999-2001年,本科生招生數由159.7萬擴大到268萬人,年均增長29.5%;研究生招生數由9.2萬擴大到17萬人𓀅,年均增長35.9%。相對於我國GDP每年7-8個百分點的增長,相對於每年我國僅有一半的初中生能進入高中學習👨🏿🔧,我國研究生招生數量的增速明顯過快🐒。
4🧑🏿🦰、總體培養質量下降
我國研究生總體質量嚴重下降,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研究生質量嚴重下降的根源,在於現有體製下🦻✌🏼,各個高校盲目追求招生數量最大化🏮😿,比如,凡講本校成績⛹🏿♂️,則必講本校招收了多少碩士生😻、博士生,畢業了多少碩士生🛌🏽、博士生🐭,至於質量則基本上無人涉及等。另外✈️,我國研究生招生實行“嚴進寬出”的原則💊,以至於社會上流傳“只有考不上的研究生,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生”🛟。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關鍵看學位論文,而學位論文答辯中由於許多人情等非學術因素的幹擾🤚🏿,使得少有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通不過的情況🤸🏽♀️,這與跨入研究生大門之艱辛形成巨大的反差。這更使得有些研究生在三年學習期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只是混一張文憑、學位證書了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下降🍊,表明研究生的“出口管理”更不合理。
5、一些製度不盡合理
(1)錄取製度存在不合理
研究生錄取不僅有總分最低標準,而且有單科最低標準,往屆考生的錄取分數線低於應屆考生5-10分。這樣的考錄製度顯然剝奪了學校的招生自主權,也剝奪了一部分總分相當高而某一科目分數低於標準的考生的被錄取權。這種全才式錄取是不符合研究生專才式培養目標的。相比於高考只取總分標準,研究生二元錄取標準是極不科學的。同時🧞,由於既有全國統一考試科目,又有各學校自定的考試科目,而錄取分數標準又是統一的🫄🏻,這樣各個學校為了避免錄取不到學生或擴大可篩選範圍👩🏿🚒,就必然降低自定科目的考試難度及打分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學校考生的考分含金量實際上是不一樣的♑️☄️。要求松些的高校,其考分就含有泡沫。這種既不是統一又不是分散的考錄製度實際上不是綜合了統一考錄製度與分散考錄製度各自的優點🧑🧑🧒🧒,而是綜合了這兩種製度的缺點🖼。再者🧅,具體錄取方法也是不盡科學的。以北京重點文科大學為例。①近兩年研究生錄取數量只有全校總量,各院系沒有事先(考前)規定錄取名額🙏🏻🏅。這種做法有利於保證全校錄取數量最大化🙆🏽,即過分數線的盡量錄取😯。但這種做法對於考生來講卻並不公正🧑🏽🚒,考生缺乏最基本的需求信息。同時,由於院系之間的錄取指標串通使用,從而使有的院系超載錄取🖐🚎,這樣必然影響今後的培養質量。②復試基本上是走走形式🚴🏿♂️🙋🏽♀️,說得尖銳點是勞民傷財🌮。這樣👼🏿,凡是過了國家規定分數線的,當然是能錄盡量錄,再加上復試並無一套製度或者有製度但並不科學,因而,復試實際上只是一種形式。當然🏇🏻,不排除有些高校復試比較嚴格🖥,並且規定統考成績占70%👷🏼🙎🏿♂️,復試成績占30%⇨。
(2)導師製度存在不合理
盡管本科生與研究生、碩士生與博士生有區別👨🏻🔧,但他們本質上都是學生🚶♂️🙁。因此就這點而言🪶,高校的正式教師都應是他們的老師,不管這個老師是助教、講師,還是副教授、教授⛹🏻♂️。在這個教師群體中🏛,並非高職稱教師一定比低職稱教師水平高🚒🧜🏽♀️,並非高職稱教師一定比低職稱教師各個方面⛳️、各個專題都強,並非低職稱教師都不能帶出高徒🦛。這裏關鍵不在於誰指導學生,而在於所指導的學生是否真正擁有創新的能力與成果🦻🏼。然而中國的現實是:研究生在沒有來上課之前、被錄取之前、報考之前就必須決定誰做他的指導老師(簡稱為導師),而學校每年也在教師中篩選審批誰可以做導師,甚至在教授🧑🏿🚒、副教授之中搞出“博導”、“碩導”等頭銜。而實際上,研究生選擇指導教師至少應該在完成課程學習之後💁🏻♂️,現在連課都未上就已經定下了導師🧫。再者,有些高校把兼職教授送給高級官員之後,又把所謂的博導頭銜也一並送給他們,或者我們的一些教授在從政之後仍稱自己為教授、博導。這樣公開的官學不分、以官謀學,甚至以此為榮,是反科學、反規則的👊。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強調國際通則的今天🍪,更加顯得不倫不類✊🏿👩🏿🦱。
(3)收費製度存在不合理
我國的研究生錄取采用雙軌製,比如公費生🔙、自費生、委培生、走讀生等。公費生幾乎不用交費,而自費生至少要交3萬元,博士生交費更貴,有的專業把一個博士學位拿下來,至少要化10萬元。這樣👩🏽🦲,可能是一分之差(假定都符合錄取標準),一人就要比另一人多交3萬元,真是一分值千金!從考分本身看,如果按分錄取,則每一分都應該擁有相等的權利。應該用擬收取的總費用除以擬錄取考生的考分距滿分之差的和,得出每一分應交的費用。比如,某專業擬收費5萬元,擬錄取2人,2人考分離滿分分別差24分、26分,則每分應分擔費用1000元,2人分別交2.4萬元、2.6萬元。這種做法顯然合理🧑🏻💼,而一分值千金的做法顯然不合理。曾經多年前🤳🏻,高考實行過雙軌製,後來取消了,不知為何在研究生錄取中至今還搞這種雙軌製🫢。從非義務教育的角度來看,研究生收費可為正常,這對於遏製盲目擴招🤚🏽、急劇膨脹的研究生教育,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當然,國家也應逐步加大研究生教育上的投入。
(4)培養製度存在不合理
①研究生處於放羊狀態。復旦大學楊福家教授轉述謝希德教授的一句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這句話就是📝:“真是弄不懂了,現在博士生怎麽比小學生還要輕松啊💇🏻。”這表明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疏於管理🐪,幾乎處於放任自由狀況🕋,而事實上確實如此🤹♂️🦥。
②學位論文答辯走過場。設若某高校應屆畢業生有學士1500人(其中1/5答辯)⛔️、碩士1000人、博士500人,按30天計算,則每天需要答辯60人🤙🏽;以每個學生答辯需要教師5-7人計算,則每天需動用350多個教師。實際作法必然是批發式答辯👮🏼♀️🧆,一個上午答辯3人以上🍹,同一批教師不挪窩交叉進行答辯,甚至幾個學生一起答辯。在這種情況下,答辯往往只能走過場💃🏿。
③要求發表論文有違科學常理。研究生在申請答辯前,規定必須有科研論文發表🏸,博士生必須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篇論文水平的高低和是否發表並沒有必然聯系👤,並非發表的就是高水平,沒發表的就是低水平🚘。評價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以是否發表論文為標準,而應以論文本身的質量為標準。要求發表論文👩🏻💼,助長了研究生花錢買出版、花錢買發表等現象,助長了有的期刊大量出增刊👇🏿、專刊、特刊📍、刊物加厚、版面擴大甚至出現假期刊等,助長文化出版界的腐敗風氣🏐。
④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過於繁雜👨🏼🚒,規定課程論文⏫、學位論文及應發表論文的字數有違科學要求,研究生淘汰機製偏弱,等等🤱🏽。
二、關於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製度的建議
根據上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對今後研究生教育製度的改革與完善提出如下建議。
(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培養質量
1、建立統一資格考試和學製過期製。2004年北京大學宣布博士生學製延長至4年後,又於2005年在社會科學專業推行碩士生2年學製改革,北大的做法預示著我國研究生學製改革的一個趨勢。但學製因素並非是影響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瓶頸所在🫵🏽🤭,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於加強激勵☣️、淘汰機製🟨。可以考慮🧎🏻📊:①實行全國統一的博士生資格考試。第二次未通過者轉為碩士🧜🏼♀️,申請碩士學位🤸🏿。目前👩🏼⚕️,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等都已實行博士生資格考試製度。②研究生在讀時間必須有學製上限限製。兩年製碩士生不應超過3年;專業博士3-4.5年🫅;哲學博士在讀時間4年,但不得超過5.5年🤣。到期如拿不到學位應取消研究生資格。博士生可以申請碩士學位,碩士生可以發給肄業或結業證書。
2⚄、研究生按比例實行淘汰製。各高校可以對本校錄取的學生采取“寬進嚴出”的政策🎢,一般高校淘汰率控製在3%以內,重點高校淘汰率控製在5%以內。被淘汰的學生需要再次參加入學資格考試,在取得入學資格後才能升學。以解決個別高校為了錢而降段錄取低分考生問題,以解決個別學生混文憑問題🐖,以維護重點高校的社會信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教育公平權利。
3、不應硬性規定發表學術論文。目前我國許多高校規定研究生在讀期間發表論文。不切實際的論文數量要求,導致泡沫論文滿天飛𓀖,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現象屢見不鮮。盡管論文數量不斷增加,質量卻顯著下降🧿。據有關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國際論文數量大幅增加,但引用率卻很低。學校應該提倡、鼓勵研究生發表論文🕵️♀️,多出科研成果,但不能一刀切地作出硬性規定。可以采用激勵的辦法,比如對於發表若幹數量某等級論文者🌏,豁免讀博資格考試🔞、直接進入論文階段或者提前申請答辯等。
4、實行收費製度🐟,建立獎學金製🙇♂️。我國研究生教育目前實行“雙軌製”🧑🏼🏫,即計劃內研究生免交學費、享受生活補助,而自費研究生交納學費、自籌生活費🧑🏼⚕️。雙軌製是轉變期的產物,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非義務教育屬性📓。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收費上學已成為國民共識,理應實行收費上學製度😽。建議不再分計劃內研究生和自籌經費研究生,而是建立優秀獎學金製度🪆,這有利於充分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些高校已經實施了這一改革。當然🤦🧑🦯➡️,取消雙軌製,助學貸款等相應配套措施必須及時跟進。
5、實行研究生答辯匿名評審製。答辯程序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後出口🙌🏽,匿名評審是公認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做法是:論文由若幹同行專家匿名評審📫,通常有三分之二認可即可通過。不予通過者可以有第二次申請評審機會。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是同行專家(即主要研究方向確定在相同的二級學科之內)🙇♂️🎶,否則會出現誤判的不良後果。當然博士生與碩士生的要求程度不同👩🏻✈️↙️。博士答辯,應需要7-9位同行專家匿名評審,而碩士3-5名即可。除了匿名評審之外,還可以采取論文抽查、現場答辯來進一步加強激勵力度。國內一些重點大學已實施了類似措施,效果顯著🐶。如以往上海交通大學不少博士生要求提前答辯,現在每屆畢業生中有半數以上要求延期答辯;博士生論文每年被SCI💳🦏、EI收錄數量比以往增加100多篇🙌🏽。
6、減少學位論文答辯人數🧑🏽🔬。論文答辯要提高質量則必須減少答辯人數🥮,其實學士學位論文不必進行答辯🧏🏽♂️,如果非要進行,按10-20%比例抽取足矣;碩士學位論文答辯也可以只抽取30-40%,不必全部進行答辯(世界上其他國家碩士學位基本上是一個過渡性學位,抽取30-40%實際上對所有人都有壓力感)▪️;博士學位論文則應嚴格進行全部答辯。研究生答辯時間應該分散,不應與7月初畢業👇🏼、拿學位靠得太近✭。
(二)改革研究生招生錄取製度
招生考試作為研究生教育製度的第一個環節🧼,直接決定了入學研究生整體質量的高低。
1、分區域進行研究生考試命題和隨機交叉閱卷🍗。我國現行碩士生考試專業課由各校分別命題,試題保密性差,泄題現象屢禁不止。此外,分別命題還使得同一專業碩士生考生成績可比性不強,在調劑中產生了不必要的障礙。建議按照專業的具體情況,全國分片區抽調該學科著名專家學者統一命題👩🏻🚀,各同類考試點之間(全國範圍)進行隨機交叉閱卷,保證試題質量,提高閱卷透明度🧑🏼🔧📘,杜絕高校自辦“考研輔導班”的不公平競爭現象。條件成熟時🚶♀️,博士生招生也可嘗試類似製度。
2、建立入學考試題庫,增加專業課試題難度。每種科目的考試內容🦆,要經導師組商定💞👩🏭,庫容至少在30套以上,並經討論確定標準答案庫。每年在考試前幾天隨機抽題。由於外語考分權重較大,使得很多外語系考生被跨專業錄取,但大都暴露出專業課素養不夠的缺陷🚵🏻♂️。另外🫰,諸如古代文學🐗、中醫👨🦱、藝術等學科的碩士生入學考試其實也不必考外語𓀝。研究生入學考試重點應放在專業知識考察上。可以考慮調整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適當降低公共科目試題難度,政治與非英語專業的外語考試合並為100分,同時增加專業課考試難度或者門數。博士錄取學術成績要占50%比重,學術成績按照全國統一方案進行計算🤲🏽。
3㊙️🥷🏻、擴大外校考生錄取比例,避免近親繁殖🙇🏻。近年來,研究生教育中“近親繁殖”現象已引起高度關註。教育部在《關於做好2003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在各校免試生中要錄取30%%比例的外校生。這一規定對近親繁殖現象有所遏製,但是政策力度仍不夠🚄,可以考慮:①在34所進入“985”工程的高校中,外校考生錄取比例不應低於40%,其他大學外校考生錄取比例不應低於30%,否則降低錄取總數,直到滿足這一錄取比例👥。②取消免試生🥣、保送生🧑🍳,碩博連讀比例不應超過3-5%。
4⏩、不宜使用同一條錄取分數線。2000年教育部按文理科分別劃定分數線,之後又按照學科門類劃定分數線。2003年允許34所高校自主劃定分數線。盡管教育部逐步調整,但由於各學科難度不同,各高校層次不同,無論總分還是單科分,都使用同一條錄取線,始終不盡合理。
事實上🧑🏼🦳,沒有必要全國統一劃定分數線。由各校按照報考(以及調劑)本校考生的成績(除了筆試成績,還包括復試成績和學術成績等)由高到低錄取即可。為了防止過度偏科,可以規定每一學科分數不得低於報考該校考生該學科平均分10分。
5🚎、不宜簡單地向高校和導師放權。在爭議最大的招生環節⚪️,可以通過一些具體措施彌補筆試的不足,而不必向高校和導師過快、過大地放權。例如為了兼顧政策的靈活性♗,可以給予研究型大學一定小比例的自主招生額度,如復旦大學研究生院試行5%招生名額由知名度較高的教師掌握。當然,還要製定相應的獎懲辦法。研究型大學標準可以參考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分類標準製定🧝🏼。
6⛏、改變考研時間🧐🧰,先畢業、後考研⚧♕。比如考研時間應推遲半年,改為每年的7月份以後,可以選擇8月下旬或9月份🈂️,入學時間相應推遲,可改為次年過完春節後入學。這樣也有利於學校均衡安排工作和學習。
(三)改革研究生導師製度
1、研究生論文指導教師必須在修完全部課程之後確定🧇👩🏻🔬,而且論文指導至少應有3位教師(不論職稱高低)💅,否則,研究生極易成為教授的私有財產。如現在很多研究生給導師“打工”,有的學生直接稱呼指導老師為“老板”,甚至有的老師也樂意學生稱自己為“老板”而不呼“老師”。
2、不應把研究生論文指導教師簡單地改為研究生指導教師或所謂導師✍️。指導教師只對論文負責,不應變成保姆🔧,取消與論文無關的各種簽字。同時🧚🏽,研究生論文中不應出現導師的名字,徹底割掉導師與學生之間的臍帶,使研究生之間能夠公平競爭。
3🧑🏿🎄、徹底取消所謂的導師遴選或導師資格審批製度。不如此🫴🏻🚰,則所謂淡化導師頭銜只能是一句空話。
(四)科學、適當擴大規模,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
1、改變研究生傳統招錄方式。學校確定各院系招生規模上限,具體錄取由各院系采用口試🌁,當場打分方法。可以由7-9名教授、副教授組成若幹個專業(口試)委員會,借用體育比賽做法,去掉最高分與最低分,再取平均分作為考試成績。這樣可以徹底改變目前由某個所謂博導壟斷出題😄、評分、錄取等各種權力的做法,以避免不公與腐敗。
2、適當擴大規模📓,合理滿足需求。這指的是,既要解決一些高校不顧社會需要、也不顧自身條件而盲目擴招的傾向,又需要教育部從全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需求角度,統籌安排🤳🏽,分步、科學、適當地擴大招生規模💤。這就要求🥢,沒有條件或條件不夠的高校要禁招或盡量少招,防止研究生教育嚴重名不符實。同時,從我國高層次學歷教育來看,目前大學生每年招收400萬人➡️🧕🏽,而碩士生每年僅10多萬人,博士生僅5-6萬人,人才培養結構存在嚴重不平衡🧑🏼🦰,使研究生成為我國人才資源中的稀缺資源🙍🏿,很多教學🏃🏻♀️、科研、國有重點企事業單位🕥,因招不到研究生層次的人才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科研和生產任務。因此,要解決目前研究生層次人才在社會中的緊缺狀況🥂,應有計劃👮🏿♀️、科學地適當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更何況人才多(如碩士或博士多)的國家畢竟要比人才少的國家有優勢。
3🥦、吸取國家自考經驗,部分專業推行自考製度。我國實行自學考試製度20余年,使眾多有誌之人自學成才🚵🏼♀️。據了解🤸🏼♂️,一些自學考試畢業的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普遍優於全日製的畢業生,他(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信息十分閉塞的情況下也考取了研究生;還有高校的一些教授,甚至很多博導👩👦、碩導,也不是全部都為碩士、博士。因此🙏🏿,建議研究生教育在部分專業中實行自學考試製度👩👦,如在文科類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部分專業中嘗試自考製度。實行這種製度要與學分製結合起來,還應要求發表具有一定質量的學術論文。達到了要求修完的學分和表明科研能力提高的論文公開發表,可以申請碩士或博士學位論文答辯。而事實上,如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博士培養也存在著類似製度。
(五)政府應大力加強監管
1、強化對碩士點👨🦯、博士點的評審。基本思路是按一級學科由全國或各省全體教授民主投票決定💞,不能由某個由少數所謂權威組成的委員會或評議組壟斷這一權力。此點需另外研究(做到這一點並不難🔪,按一級學科劃分💇🏼,如1999年底全國有經濟學教授2576人🔫,法學教授882人,醫學教授4984人🤽🏽♂️,等等。如果分省操作會更合適一些)。
2、教育行政機關嚴格監督🫃🏼。嚴格監督是實現研究生招錄的公平競爭的基本保證🍱,因此對各個層次的考試👔,必須嚴格考場紀律,加強出題🥾、考試、閱卷的監督,以保證各個層次的考試成績能真實反映考生的文化水平及綜合素質。可以考慮設立或公布舉報電話,對於顯失公平、違反規定的有關做法,必須嚴肅查處。
以上諸多製度設計或在社會有關建議中,有的已經在很多高校進行過實踐探索,並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目前最迫切的問題在於👩🏿💼:國家應盡快將各高校的創新實踐的共性成果予以製度化、政策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研究生教育製度👍🏼👦🏻,以盡快實現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