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大博雅bbs站
中國,高鳴著“和諧”的笛聲👩🏻🍼,駛入了2007年。在盤點2006年的教育事業時,新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成為引人註目的裏程碑。要真正實現教育和諧,“公平”無疑是最耀眼的關鍵詞。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們用“喜憂參半”來評價2006年的教育,並不無憂慮地預言🦁👎🏽:教育仍無法絕對公平(1月3日《中國經濟時報》)。
公平,只能是相對的,何止教育,一切公平🧚🏼,無不如此。但有沒有公平的理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曾幾何時,講到一個城市的教育,人們總能如數家珍地羅列出幾個鰲頭獨占的學校🚂,或叫重點學校,或叫示範學校,或叫窗口學校。外地要來參觀,領導要來考察,幹部的子女要讀書,這些學校就能派上用場。因為負有重任,教育資源在這些學校的配置無疑是優先的;因為滿足了特殊群體的教育需求,如此的優先配置總是無可爭議的🏄。久而久之🛳🈚️,人們習以為常。如有些地方的機關幼兒園🍊,每年把新生名額分配到各大機關🛒,儼然如應享的福利待遇,平民百姓的孩子,只能臨門羨學🚵🏽♀️🫑。明明是政府投資的公共產品,卻人為地在享受中分出三六九等。這種人生起點的不公平,遠比一般物質產品分配上的不公平,更有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因為它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幾代人的命運上🤾🏼♂️。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公平🍋🟩,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特殊意義🔳。新《義務教育法》規定了義務教育的免費公益原則🛍️,它將消除由學費門檻導致的教育不公平;規定了“不得分設重點🧑🚒、非重點班”,它將消除由資源配置導致的教育不公平🐀;規定了“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更是謀求在城鄉、區域之間消除由經濟水平導致的不公平。長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不可能在一個早晨得以扭轉,但作為一個方向、一種趨勢🧏🏿♀️🗽,讓人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
但公平,有時會有不同解讀🧎🏻♂️。北京海濱區取締了3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1萬多名農民工子弟需要尋找新學校上學💂♀️,取締的理由👩👩👦,竟然是“辦學啟動資金需要150萬元🏌🏻✂️,還需具備200米環形跑道”。貌似公平的背後👨🏽⚖️,是更不公平的結果:不僅因為公辦學校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公辦學校的借讀費讓民工子弟望而卻步🤜。若為公平計🤵🏿♀️,應由政府給予一定的財力支持,提高打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才符合公平的要義。中國政法大學首開先河,將本科生的招生計劃首次按人口比例分配到省,試圖校正垢病了幾十年的“傾斜的高考分數線”🧔🏻,這無疑更能體現教育公平的精神。但即便如北大、清華這些由中央出錢辦的大學,無一跟進。倒是有人借“公平是相對的”說事,並說“在美國也是這樣”——要想動一動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仍然有些難。一面是大學收費高昂難堪,一面是大學修建的校門豪華異常,甚至於爭相修建高爾夫練習場。同時呢?有些大學的學報靠收版面費維持生計,有些科研活動靠商業贊助運行……都說好鋼用在刀刃上,教育的刀刃,到底在哪裏?這成堆的胡椒面,要是能灑得均勻些,教育才能有更多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切不可高懸空置。有新的一年裏🛃,只有將教育公平作為努力的目標💂🏻♀️🕵️♂️,體現為評價的標準,具體成衡量的尺度,教育期盼才能越來越多地變成教育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