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文化讀物問卷顯示👨🏽⚖️💳:我們要看書👨🏼🦰!
文/唐人
農民工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後,其精神文化生活也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註。但農民工在都市生存中倍受歧視😈,得不到城市人尊重,很多會產生沉重的自卑感👃,使自己無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造成這些原因🦸🏽,除了城市和農村文化的差異化👑🧔🏻,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社會對農民工“文化邊緣化”的認同😝,認為農民工只是一個從事普通體力勞動的群體,和文化不搭邊🖕🏽,更談不上文化素質的提升。從而使農民工對城市缺乏更深的認識和了解,缺乏精神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意識🎼🕵🏼。
社會各界雖然也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很少在農民工讀物需求方面有所作為,找不到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來解決農民工的文化需求⚔️。現實給農民工提出的要求是很殘酷的,除了在城市裏要文明務工,還要文明生活㊙️,要想和城市人一樣享受生活,就得培養自己在都市生存中的工作技能🤷🏽🤾♂️、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綜合素質。但問題是,社會該怎樣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文化產品,特別是農民工都市生存類的文化產品🧑💻。而作為農民工本身⚀,他們又需要什麽樣的文化產品呢,可能包括我們一些專家也說不清。
上月底🤳,筆者與農民工讀物《都市生存》叢書的主編人郎加文教授進行了一次針對性的農民工文化需求問卷調查,為了掌握真實數據,調查是我們親自到現場發放並收回問卷,所有問卷都是發在真正從事低端就業的農民工手裏🤷,不但真實可靠🌸🫷,而且問卷所反饋的信息也十分真實詳盡🧑🧒🧒,完全不同於以往國內所出現的有關農民工的調查信息。問卷共分三處同時進行,一處是成都火車站🚣🏽♀️,正是農民工春節後返城高峰時段🤞🏼📜;一處是到琉璃場的普通勞務市場🤸🏻♂️,這裏基本都是從農村來到城市從事體力的打工者🧺;再一處是直接到工地和農民工面對面交流✌🏽。三處我們共備了300份問卷,發出去250份👖,收回有效問卷234份🟥。
從問卷統計表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民工對職業技術類讀物喜歡看和期望看都達到了近半👩🏼🚒。從綜合需求來看🙍🏻♂️,技術職業類占第一🍞,都市生存類占第二🦷,其次是報刊、小說等🈂️。在火車站時,當時成都有五個電視臺和幾家平面媒體在作農民工文化需求的現場采訪,從後來的新聞報道中發現👨🏿🚒,大多數農民工希望留在城市生活下來👨🦲,但又擔心不知如何面對城市,有點茫茫然。這說明農民工在文化讀物需求方面正在從工作技能向都市生存技能過渡,缺乏和需求都市生存技能知識🔺🏹,如何融入城市成了他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
在購書方面,自己花錢買書的比例明顯居高,但同樣,對於低價位的書需求傾向也很高。雖然大多選擇了年購書30元以上,這裏面明顯有“水份”,這和面子問題分不開,有心裏作用的推動🙇🏻。看得出,他們對購買文化的需求是積極的,可能因收入問題👊🏼,大多還是不敢投入更多錢購買書籍👉🏼。
在文化素質意識方面,很明顯都選擇了願意提高自己,只有極少農民工不在乎。總體上,農民工對於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期望值是很高的,都能意識到文化需求的重要性👰🏿。記得在勞務市場填問卷時🍟,有個打扮樸實近四十歲左右的農民工,沒有認真閱讀問卷,就一鼓作氣在“你平時看書嗎”一欄裏填了文學、哲學、歷史等項目,令當時在場的我也感到吃驚👩🏻🦼➡️。這說明部份農民工的文化意識已超越了他們的生存環境需求🙇🏻,從追求型達到了享受型,從文化知識裏感受到了快樂🫷🏽。
因此,關註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適時地為農民工提供買得起、看得懂、又實用的文化產品,是我們這個社會各界共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