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祥
“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3月5日,溫家寶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講到促進教育公平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趙鳳桐表示,為了確保打工子弟享受到更好的義務教育,還是希望更多學生到公辦學校讀書,這些學生進入公辦學校讀書🎚。
趙鳳桐代表希望更多學生到公辦學校讀書👨👩👧👧👦,打工子弟們又何曾不想呢?如果就讀公辦學校輕而易舉的話,誰還願意去辦學環境和條件都不如公辦學校的打工子弟學校呢?其實,正是因為就讀公辦學校的門檻過高,打工子弟們才被“逼”去打工子弟學校。
確實🦸🏽♂️,最近幾年各地都出臺了措施讓農民工子女沐浴“教育公平”的陽光👩🏻🏫,但享受關愛陽光的條件卻有些苛刻👩🏿🦳。以趙鳳桐代表所在的北京市為例,流動兒童少年如需借讀,需當地政府的戶籍證明、身份證、在北京市的暫住證和外來人員就業證等證明材料方可提出申請🥴。
手續如此復雜繁多,農民工需要填寫的材料👊🏽🧎🏻,需要“乞求”的部門多如牛毛🦵。更讓人費解的是,就業證、勞動合同等,居然也是打工子女入學的“門檻”之一。這些門檻看似合理🍛,但具體操作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演變為農民工及其子女飽受歧視的過程。如此做法,最後不僅會把眾多農民工子女“逼”到民辦學校🤸,而且難免會刺激到農民工子女幼小的心靈並留下永久的傷痕。其實🈚️,那些條件簡陋💭、收費較低、入學程序簡單的民工學校之所以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一定程度正與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過高有關。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公辦學校應該給學生,尤其是農民工子女營造一個人性化的環境,給他們更多人性化的教育🧚🏽。畢竟,“人文關懷”、“以人為本”,這些不單是基本的管理和服務理念🙆♀️,更應體現在觸手可及的現實生活中,體現在一個個具體的細節裏,在具體的操作上應該更加利民便民,更加充滿人性化🖖🏿。唯如此🐅,才能真正讓農民工子女與城市的孩子“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