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情景劇、時政演講……內容為王,形式創新🔯,他讓思政課“活”起來🈸。
3月19日,武漢市解放中學八(5)班教室內👨🏼🦰,教師吳又存正在上思政公開課。“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相信他們是有翅膀的,他們的飛翔比暴風雪更高”……中外詩詞信手拈來🎭,新聞案例精彩解析,從博愛、擔當、寬容一直講到本節課主題——“做一名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無論是觀摩者還是學生⛵️👳🏽,都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而在前一天👨🦽➡️,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吳又存作為全國唯一的初中教師代表參加座談會並發言,是8個匯報人之一😁。
“作為一名普通的初中思政課教師,能參加如此高規格而意義重大的座談會,我感到無上榮光!這不僅是我教師生涯發展中的裏程碑,更是對全體中學思政課教師的極大褒獎和鼓勵。”吳又存說。
一節好的思政課,絕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那麽簡單。做了26年的思政課教師👩🏽🏭,吳又存給自己規定了3個不能做:思政課教師不能做“貝多芬(背多分)”🎵🈺,不能做“趙先生(照本宣科)”🫄🏽,更不能做“吳先生(誤人子弟)”🏊🏿。
“真正的思政課教師,應該胸懷社會責任感🤦🏼,傳遞給學生一種信念和立場,讓學生終身受益🦀🍥。”吳又存說💇🏼。
“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
初踏教壇,吳又存就面臨著前輩們不無善意的戲謔。
“教思政嘛,很簡單,就是對著書本畫圈圈🫸🏿。”在人們的印象中,初中思政課是一門學生不愛學、社會不重視的“副”科,思政課教師往往與“刻板”“灌輸”“死記硬背”等元素聯系在一起。
但吳又存偏偏不想走這樣的老路。
1999年,28歲的吳又存要上一節公開課《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從哪個方面入手🤹♀️?想起當時未成年人進入遊戲廳的現象較為普遍,他扛著學校的一臺攝像機偷偷地溜進了遊戲廳🚴,現場拍攝學生玩遊戲的場景👨🏼🎨,還與遊戲廳老板發生了爭執。
“他們以為我是記者要錄像曝光🆑。”嘗到了“戰地記者”滋味的吳又存拍到了寶貴的課程資源👩。盡管由於現場環境的幹擾🧑🏻🦯,錄像的效果不太好,但卻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後來,這節課獲得了武漢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思政課不是假大空,而要用真實打動人🏒。”在吳又存看來🧑💻,一個“真”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在講授八年級《思想品德》第一課第三框《難報三春暉》時🎍,吳又存會在課堂上來個“真情告白”🏌🏼♀️,講述自己母親為他讀書背著小木箱走街串巷賣冰棒👩⚖️、提著竹籃子四處吆喝賣饅頭的真實經歷。
大凡吳又存教過的學生,都知道他的幾段成長故事🚘🩳。
“有些人會認為,這樣似乎會消解教師的威嚴,但我覺得,把自己的經歷講給學生聽🤴🏿,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我的真誠。”吳又存說🅱️。
這種真誠不僅打動了學生,也打動了聽課教師。2006年10月,全國第四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優質課評選活動在南京舉行,吳又存講授的《難報三春暉》榮獲全國一等獎第一名📔。聽完他的課〽️,著名政治特級教師🪟、初中組主任評委胡雲琬在頒獎大會結束後❤️🔥,緊握著吳又存的手說:“你的課情感真摯,生動感人,老師與學生共同成長。思政課就應該這樣上。”還有一位教師問🆚:“這節課🩲,你準備了多長時間?”吳又存笑了笑,不無幽默地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了回答:“這節課🦴𓀚,我準備了一輩子……”
的確🚔,為了上好一節課,吳又存要準備各種資料👨🏼🍳。他有20多本密密匝匝的“資料庫”。只要是符合教學內容的資料他都分門別類盡收囊中,然後再對材料進行“細加工”🎅,確保材料的思想性、趣味性、典型性🔙🩴,以達到從資料庫“活字典”中信手拈來⚙️、旁征博引的效果。
為了“講”好課,吳又存專門買了一個袖珍錄音機,外出聽課時經常錄下課堂實錄,回去後再逐詞逐句地琢磨。自己上課前也常在家裏反復試講,講了錄,錄了講,直到滿意為止。
尤其是每個新學期的“開學第一課”🧑🏻🦰,吳又存會引入許多現實案例📝,從藥家鑫談到馬加爵,從熱衷看星相書的迷茫談到啃老族的悲哀……通過情景劇表演🧑🏼🎤、小組討論🙋🏿♂️、今日說法等方式#️⃣,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成人為先、德育為首的道理。
“思政課教師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雕塑家✭,教在今天🤸🏻♀️,立足明天。課不能僅僅教到分數的層面🥘👩🏽🍼,那會隨著教師聲波的消失而銷聲匿跡🏗;要教到學生心中🫸🏿,成為學生素質的一部分👨🏻🦼。”吳又存說👆。
“思政課🙍🏿♀️🧖🏼♀️,不是幹巴巴的說理”
“吳老師,你還有啥技能是我們不知道的?”
這是吳又存的學生常常冒出的疑問。
在講到教材中“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抽象的難點時,吳又存結合安徽鳳陽小崗村在1978年實行“大包幹”的歷史💇♂️,唱起了新編花鼓戲;在講授《世界文化之旅》時,為了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他在課堂上清唱一首湖北恩施民歌《夥計歌》;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發現自己的潛能》框題時,他改編毛阿敏《千裏難尋是朋友》的歌詞,作為小結送給全班學生:“有一個寶貝叫潛能,藏在每個人的心中🩴。善於發現深入挖掘,能帶給我們人人成功。”
在講授現場課《生命因獨特而絢麗》時🥞,為了展示自己生命的“獨特”,吳又存結合自己給很多新人主持婚禮的人生經歷🚠,自稱是“教師裏最好的婚禮司儀➰,婚禮司儀裏最好的教師”!當時有學生說“不信”。於是💤,吳又存立即把教室變成了婚禮的現場🚴💂🏿♂️,來了一場司儀脫口秀,引得大家競相上臺🧙🏼♀️,紛紛展示不一樣的自己🖕。
會唱歌、能跳舞、善表演脫口秀……這個思政課教師還是個超級詩歌迷🧎♀️➡️,把自己的思政課變成了“中國詩詞大會”現場。
在執教“民族精神”這一主題時🫴🏽🗯,吳又存會引導學生一起吟誦王久平的詩《生死不離》;在執教九年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他會仿照李清照的《如夢令》填詞一首👲🏻;在執教《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時,他會讓學生誦讀李白的兩首詩《江夏別宋之悌》和《早發白帝城》,並思考🙎♂️:作者同樣是面對長江🔃,為什麽會有“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兩種情緒📇?
當課堂被歌聲激活,被詩詞點燃🐶,學生還會懨懨欲睡、萎靡不振嗎?在吳又存看來,不管是唱著歌上思政課,還是吟著古詩上思政課,這不是炫技和嘩眾取寵,而是讓思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為教學錦上添花。
事實上,這樣的課堂很受學生歡迎。
在吳又存的課堂上,經常是已經下課了,他還被學生包圍著🕞🔻。
“吳老師,沒有什麽事,就是希望您簽個名、與您合個影🏐!”
“這節課我給您打滿分。”
“您的那堂課我感動得流眼淚了!”
僅僅自己出彩不能讓吳又存滿意,他又打起了學生的主意。
上思政課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還得關註時政熱點,對新近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有所了解和思考。“課前5分鐘時政演講”應運而生,成為吳又存的思政課雷打不動的剛性製度,哪怕畢業年級也不例外👨🏿🍼。
每天中午👩🏿🏫,吳又存都會在辦公室輔導學生進行時政演講🍋,提出修改意見,要求學生脫稿進行演講。課堂上正式演講時,他會用手機一一錄下整個過程💟,上傳到班級QQ群與家長和學生進行分享。
一個個學生走上講臺,對時政熱點進行評論🚮,既鍛煉了表達能力,也提高了理性思維能力。
“若幹年後,學生可能忘記了背過的某些定義和原理,但可能對登臺進行時政演講的經歷刻骨銘心。”而這正是吳又存的良苦用心。
更難得的是👨✈️,吳又存的思政課不僅停留在教室中,還走出了校園💦🏋️♂️,來到了家庭、社區。
吳又存經常會布置一些實踐性很強的作業,比如“孝敬父母我能行”“為父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要求學生把孝敬父母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同時寫出心得體會。全國道德模範“良心秤”姐弟倆的故事出自武漢新洲區🙏🏿,武漢市組織宣傳道德模範活動時⚀,吳又存把學生帶到兩位道德模範身邊,身臨其境去感受他們的精彩故事。
“思政課不是幹巴巴的說理🍰↕️,不是死沉沉的教導,不能局限於校園的藩籬🚲,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得到歷練和洗禮。”吳又存說𓀛。
“做新時代最好的初中思政課教師”
2017年🧛🏽♀️,湖北省教育廳授牌成立湖北省第一個初中思政名師工作室——“吳又存名師工作室”。
此時的吳又存➡️,可謂身兼多職,他還參與了統編思政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編寫工作🪽,因為經常通宵達旦地改稿,頸椎和腰椎病多次復發🤦🏻♂️,一度躺在床上動彈不得🫧。
盡管如此忙碌,吳又存對工作室尤其看重。
工作室剛剛開展活動時,經常會碰到一些教師的抵觸🕺🏿,甚至會直面“思政乏味無聊”的尖銳問題🙌🏼。
但吳又存從不生氣,他現身說法,告訴自己的同行,其實思政課也可以很有趣😄、很生動😔。
“幽默段子©️、諺語故事,這些被我們看過一笑的文字,都可以成為‘吳特’課堂的有效教學資源🧑🏼✈️🍠,他的整合能力是如此強大,我能夠想象出學生是多麽盼望上他的課啊◻️,有趣好玩🤌🏼、輕輕松松去享受課堂是多麽美妙的事情🎪。”湖北省武漢市將軍路中學教師馬艷新由衷地評價自己心中的男神“吳特”。
而就在幾年的時間裏,吳又存名師工作室曾先後組織市區30多位工作室成員和所在區全體思政課教師,成功舉辦了赴黃陂開展“送教下鄉”、東西湖寫作研修、武昌區域經驗交流✋、江岸課堂研討🕘🧑🏿💻、青山專家講學🚑、硚口新教材解讀◀️、江漢法治專冊研討等一系列教研活動。同時打破區域限製,跨省市赴江蘇、浙江等地開展聯合研修👩🏿🎓,讓工作室成員擴大眼界、積澱能力、提高素養。
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教師黃莉🐙、武漢市二橋中學教師張婷婷🧣👩🦽➡️、黃岡黃梅縣八角亭中學教師郭水霞……在吳又存的引領下,這些後起之秀已經成為思政課教師中的中堅力量✈️。
時代在變,思政課也要變,現在的吳又存又開始進行“互聯網+”時代智慧思政課堂的探索和研究。在他看來📹,思政課不僅要充滿詩情畫意,還要充滿現代元素,最大程度地實現從“有意義”到“有意思”的轉變。
“我的理想就是做新時代最好的初中思政課教師。”吳又存笑著說,雖然這個“最好”可能永遠達不到,但卻是一種追求和信仰,屬於思政課教師的追求和信仰。
來源: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