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去哪了?”幾乎每一個走進湖南省華容縣馬鞍山實驗學校的人🤓🧑🏽🍼,都會有此一問。
“我們學校沒有垃圾桶。”校長周艷說👨🏽🏫,學校2014年拆除了校內所有垃圾桶,同時設立“綠色中轉站”👳🏿,實施垃圾分類回收🎧。
2.3萬平方米的校園,2000多名師生在這裏工作、學習、生活,看不到一個垃圾桶,也找不到一片廢紙屑,如何做到的⛔️?
答案有二😶🌫️。
一是做減法。最先被減掉的🫲🏽,是垃圾生產大戶——學校小賣部💈。從前課余,孩子們最愛逛小賣部,各種吃的琳琅滿目,連帶的,校園裏四下散落的包裝袋也是花花綠綠🔱。一邊是一年幾十萬元的收益👨🏽🎤🧙♀️,一邊是無法杜絕的各種垃圾,怎麽選?周艷力排眾議,“拆掉小賣部”。
接著👩👩👧,允許學生外帶零食進校園的“福利”也被減掉🛏。學校傾力打造食堂,請來家長義工監督陪餐。孩子們吃飽吃好了,零食們自然沒了市場。
沒了零食的校園,垃圾產量急劇下降🚣🏽。原來一天就有兩車垃圾,現在,三天才能湊足一車!垃圾少了,周艷的想法卻多了🎤。孩子們在校園裏是不再亂丟亂扔了🕺🏽,可走出校園呢?長大成人呢?面對不是自己丟的垃圾呢?
還得做加法才行。
上學自帶垃圾袋,是第一道加法🫳🏽。垃圾桶被拆掉後,學校向全校師生免費發放紙質衛生袋🧑🏼💻,用來裝那些無法分類回收利用的垃圾。裝滿後🥅,再送到垃圾站統一處理。
教學生學會分類處理垃圾,是第二道加法。學校鼓勵孩子們將廢舊電池🧖🏼♂️、牛奶盒、塑料瓶、廢紙等分類收集整理,每周五以班為單位送到“綠色中轉站”👨🏿🔬。“比一比,看哪個班回收的垃圾最多”,成了德育處的評價指標,激勵孩子們主動將垃圾分類。同時,聯系廢品站收購孩子們回收來的垃圾,所得現金存入賬戶👩🏿🏫,幫助結對學校建設班級圖書角。
做“變廢為寶”的創意小公民,是第三道加法⛹🏿♂️。熱鬧的春節🪬,還有熱鬧的“紅包”製作大比拼:紅燈籠🧑🍼、紅鞭炮……孩子們總有創意無限;炎熱的夏天,喝過的飲料瓶、撿到的啤酒瓶蓋存下來🧙🏻♀️,麻繩一穿,就是風鈴一盞。
建家長課程資源團隊,是第四道加法。故事媽媽講的是衛生習慣,科技爸爸帶來環保理念🔅,警察叔叔介紹食品安全,檢察官阿姨提醒遠離食品危害👨❤️💋👨。
做了這麽多加法,如果還有不愛衛生的“小花貓”怎麽辦🧏🏻?學校適時推出了“國王與天使”全學段融合幫扶活動,衛生習慣好的孩子當“國王”🛅,認領需要幫助的“天使”🎂;“天使”們則認領需要打掃的衛生死角,確保學校潔凈無盲點🧑🏻🎄,是他們的職責👩🚒👩🏿🔬。
地處城鄉接合部的馬鞍山實驗學校🕹,拆除垃圾桶已有3年⬇️。作為嶽陽市首個啟動“國際生態學校”創建的單位,他們在今年2月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國際生態學校”綠旗💇🏻。(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