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乃教育之本🍳。好的學校、好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源於有好的教師。一名好教師🫕,大抵應該有這樣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樂教”🧖🏿♀️。一個人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大致會有三種基本態度:一為憎然,一為漠然,一為欣然🐄。所謂憎然,就是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時時事事都不順眼不順心💁🏻♀️,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所謂漠然,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僅僅是把它當作謀生的手段而已;所謂欣然,就是非常喜歡和熱愛自己的職業🤷🏻🫱🏿,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樂而忘憂。顯然⌛️,第三種情形是一種最佳的生命狀態。做一名具有教育生命力的好教師,首先就應做一個“樂教”之人,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與情懷🙂。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指出:“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學熱情必須建立在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上🦁🧕🏽,對教師工作的心馳神往,必須建立在對發展兒童世界事業的熱愛的基礎上,至於如何教學👵🏼,那是次要的。”
第二重境界😠,是“懂教”。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不少職業比較起來🚣🏻♂️,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其“懂”的程度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教師這個職業,往往要有一個或長或短的驗證周期,甚至有時候還具有一定的“欺騙性”,表面看起來很不錯甚至很有效的教育行為,卻是與教育規律、教育本質背道而馳的。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要做一名好教師🍡,必須懂心理學,懂教育學。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所以,培養一名好教師,引導教師專業成長,應當從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開始。無論哪一門學科的教師,衡量他懂不懂教育🤵🏿,有一個核心標準,那就是懂不懂心理學和教育學,懂不懂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如今的中小學教師🏗,盡管他們在師範院校或者考取教師資格證的時候都通過了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考試🏃🏻♀️,但考過不等於真正懂得,更不意味著“深諳”,他們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教師的教育生命成長猶如學遊泳一般,下了水才是成長的開始。
第三重境界,是“善教”。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熱愛教育🏄🏼♂️🔬、懂得教育❤️,還要善於實施教育,善於將崇高的教育信仰與教育理想滿懷深情地落實到堅實平易的教育實踐之中🍝,善於將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遵循與把握體現在細致入微潤物無聲的教育生活之中。威廉·亞瑟·沃德說😳:“平庸的教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教師解釋知識,好教師演示知識,偉大的教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所謂“善教”🤝,無疑應當追求上乘的教學境界。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文化人的過程,是一個以人育人的過程,是一個引導個體生命覺醒並邁上自我成長之路的過程。在這讓人“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一位善教的教師🚠,無疑是一位富有教育機智的教師,是一位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教師,是一位向往和追尋教育終極價值的教師👩🏻🦯➡️。(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