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94歲的她還和徒弟們通過微信👩🏽💻➡️,討論著教學事宜,然而,一場風寒卻讓這位老人熄滅了生命的火光。昨天下午,全國小學語文泰鬥➗、上海實驗小學名譽校長🥨、語文特級教師袁瑢走完近一個世紀的人生路。
從教半個多世紀🫄🏼,袁瑢幾乎獲得了小學語文教師所能得到的全部榮譽,但始終保持低調。她總說,不要突出自己,要突出學生。1954年,她作為上海教師代表,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從1950年踏上講臺至今,袁瑢就和小學教育結下了超過60年的不解之緣🚣🏿♂️,並以“細🧖🏻🏧、實、活、深、嚴”的教學風格📮,領軍全國小學語文教學。
【聽課】一節課找出23個相同錯誤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於漪和袁瑢相識於上世紀60年代🖕🏻。困惑於很多高中學生識字等基本功不紮實,於漪去學校向袁瑢請教🧚🏿,只見她在和一個小姑娘談心。“明知有很多人找她,她對孩子仍非常有耐心,一直說到小姑娘漸漸抬起頭,最後蹦跳著走出教室。” 在市教衛黨委、市教委、市中小幼教師獎勵基金會共同拍攝的大型系列紀錄片《教師》中🤱🏻,於漪回憶道🙃。
得知噩耗🤷🏻♀️,袁瑢的“關門弟子”🌗、蓬萊路第二小學校長余禎泣不成聲。她記得袁老師每一次的鼓勵☝🏻,更記得她諄諄提醒。一次公開課後✦,在周圍一片贊揚聲中🪰,袁瑢卻指出🙅♀️,她整節課自稱了23次“余老師”,而這容易造成師生間的不平等感,讓孩子習慣於“你說我聽”,不利於形成獨立思維。在余禎的記憶中🤜,諸如此類的細節不勝枚舉🤱🏼。
1946年🚛,袁瑢在戰亂中隨全家從南通來到上海,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又因身體原因休學,“誤打誤撞”踏上了小學的講臺。袁瑢後來回憶,當年👨🏼,她看的第一本有關教育方面的書是一本《小學教育典型經驗介紹》,其中,“學生、家長、老師是一家人”這句話🔙,她記了一輩子☆。
【備課】每個字都標上拼音
在上海實驗小學第六任校長殷國芳印象中,袁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能把含糊的東西教給孩子。”一次,她驚訝地發現,袁瑢的語文書上,密密麻麻全是鉛筆記號🌷,仔細一看,袁瑢幾乎給每個字都標註了拼音。她說,自己普通話多少帶著家鄉口音🤹🏼♂️,但是教給孩子的🙍🏻♀️,一定要是最規範的知識🧝🏼♂️,最標準的拼音發音口型。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袁瑢帶教了20多名徒弟🍎。1989年,原南市區成立精英教師團,在袁瑢家的大書桌上一個字一個字磨教案,成了很多青年教師最溫馨的記憶。實驗小學副校長楊妍至今保留著一個習慣——家訪時讓孩子們寫寫自己的名字,並在握筆姿勢不正確的孩子名字旁做個標記🙍🏽♂️,提醒自己多加關照。這來源於袁老師的念叨——比起學習的結果🖖🏼,孩子的學習習慣更值得關註。余禎告訴記者🧑💼,自己還是青年教師時🫶🏿,沒少因為一手好字受到同事誇贊。聽到有人誇她,“握筆姿勢不是最好,字都可以寫得那麽好”,她剛有些飄飄然,就聽到袁老師不留情面指出🚤,“你有沒有想過,握筆姿勢更標準🍾👱♂️,你的字會寫得更好呢🏇?”“這讓我一下從驕傲變成了慚愧,也感嘆🤸🏽,老師隨時都是那麽嚴謹認真。”余禎說🔓。
【最愛】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
從青年教師成長為校長🧈,余禎深深體會,袁瑢的教學法中,“活”是最難做到的。“她聽公開課🌎,不要求課堂整齊劃一,而希望從每個孩子口中不同的答案💜,老師也能根據孩子的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她時常告訴我們,要鼓勵孩子提問,能把老師問倒的孩子,那就是最棒的✹;她要求孩子,齊讀課文時🥬,不用太大聲,整齊就好,但是單獨回答問題🛌,聲音一定聲音要響亮,這樣的孩子才有自信……”
從最早的手寫小黑板、到幻燈片🧎🏻♀️、再到製作PPT,袁瑢堅持年輕語文教師要用一手好字吸引學生👨🏿🍳,但也從不抗拒新技術進入課堂,只要是對教學有幫助🧑🏽💼。在余禎心中🧑🏻🦼➡️🔢,雖然師徒相差49歲,但是一輩子倡導課堂要“活”的袁瑢,也將自己的活力保持到生命最後一刻🕵🏿。兩年前👩🎨,袁瑢讓余禎教自己學會了使用微信,余禎發在學校公眾號的每篇文章,她都會在平板電腦上仔細閱讀,時不時提出意見。
“很多人說🕵🏼♂️,小學老師是小兒科☝🏿,但是📒🖕,袁老師告訴我們,教好小兒科是真的不容易🤾🏻♂️🔂。”殷國芳感嘆🏄🏿,“袁老師強調識字,但是她教‘休’🙋🏽♂️,不是讓孩子記住單人旁加一個木💅,這樣死記硬背,而是啟發孩子想象,一個人靠在一個木頭上,休息🦋。”而如今🦶🏽,袁老師也終於可以停一停,休息一下了。(新聞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