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蘇軾先生誕辰980周年🧫👃🏻,清華附小六年級的學生們正在以“大數據”“朋友圈”“交叉分析”等時髦方式“遇見蘇軾”。六年級的孩子們通過小組合作與自主學習,最終形成了23份“像模像樣”的蘇軾研究報告。面對一系列“深奧”的問題,小學生卻表現出了難以置信的想象力和學習能力。
清華附小的23份研究報告無疑為基礎教育註入了“一股清流”,它帶給人們的是驚訝,是驚喜,更是驚嘆🏝。然而,感慨之余,我們是否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小學生能夠呈現出讓我們驚訝的研究報告?
清華附小的研究報告之所以能夠引來一片贊譽⚔️,關鍵是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中體現出強烈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已經成為我們時代需要迫切回應的教育問題🫄🏻。
明代著名思想家陳獻章提出了著名的“貴疑論”,強調“提出問題”之於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數學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
今天👩🏻,能不能提出問題以及提出一個好問題🧏🏿♂️,已經成為學生素養的重要評價維度。卡比和古德帕斯特在《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中明確指出:問題意識是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認知基礎🤹🏽♀️。只有提出一個好問題,我們才能進入由問題所驅動的認知框架中🌼,更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內化與生成👨🏼🦱。
如果我們承認學習過程需要方向,需要目標,那問題則是確立方向與目標的基本坐標。孔子所說的“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也正是強調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提出什麽問題,思考什麽問題,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創造力🌊。
留美學者薛湧在《我兒子在美國小學是這樣被人教育的》中坦言,美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所思考的正是一些極具想象力的“二戰問題”,比如“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麽🤦🏻♂️?”
如果了解國外的小學生在思考什麽問題,那我們才能意識到清華附小的教學探索的可貴。一定意義上講,清華附小的基礎教育改革探索,具有示範和帶動意義🚑。透過23份報告中“大數據”“朋友圈”“交叉分析”等極具想象力的問題術語,真正沉澱下來的是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也被稱為探究式科學教育,強調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能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教育學家杜威☛、施瓦布😕、布魯納💝、皮亞傑等學者就已經開始了積極探索,最終將探究性學習發展為一種新興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布魯納特別強調,提出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
探究性學習實踐離不開建構主義理論的根本性指導與支持🧑🏿🦱🫰。瑞典心理學家概括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大屬性:“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不難發現🧑🎄🤸♂️,清華附小把學習的空間以及自主性最大限度地交給學生,學生在小組協作中提出問題🫃,收集數據👱🏽♀️,形成知識,而教師的角色則從傳統教學的主導者變為參與者和輔助者,這其中流淌的恰恰是探究性學習得以落實和深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探究性學習實踐,一定意義上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一個“縮影”。縱觀這23份研究報告,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之所以能夠以“大數據”“朋友圈”等“時髦”的方式“遇見蘇軾”𓀓,恰恰是探究性學習理念的實踐成果。因此🧑🏼🔧🕺🏽,清華附小的探索至少傳遞了一種強大的信號🛴: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轉向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之路🐊,基礎教育才能真正回應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面對媒體的普遍關註🤷🏿,清華附小的校辦負責人特別強調🕯🗄:不要低估小學生的想象力。在探究性學習實踐中🤸♂️,孩子們往往能夠通過科學的探究過程直面一些更有挑戰性的“大問題”。只有承認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並深刻地認識到探究性學習理念的重要價值,我們才能真正對孩子們的天性🔥、潛力、學習意識有一個完整的承諾🧙🏻。(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