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以學鋼琴為例🧎,孩子一開始對彈鋼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家長支持孩子的興趣,安排孩子去學鋼琴;然而,一個月後,孩子對鋼琴突然“沒興趣了”🖌,提出不想再學了。這個時候,家長該怎麽辦呢🦯?
首先,家長要分析孩子為什麽突然“沒興趣了”。兒童一開始對彈鋼琴本身感興趣🏀,是一種直接興趣🤵🏻♂️,其彈鋼琴的過程就是目的。而在進一步的學習中🥽🧑🏼🦰,兒童不再滿足於使鋼琴發出聲音,想要彈出優美動人的鋼琴曲🤾♀️,這就需要經過不斷地練習才能達到目的,直接興趣變成了間接興趣,困難也隨之產生。一些兒童畏懼困難,不願意付出努力𓀛,就表現出“沒興趣了”。
其次,家長要正確理解興趣與努力的關系。一些家長認為要“尊重兒童的興趣”🥀,順應孩子的要求放棄努力。在這種放任的方式下,兒童很可能陷入“萌生興趣”與“喪失興趣”的惡性循環中。興趣成了沒有地位的短暫的活動,對兒童的生長無益。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努力就是迎頭趕上👳🏽♂️,強迫孩子不顧一切地去克服困難🧑🎤👨🏼⚖️。這種盲目的努力反倒會加劇兒童“沒興趣”的狀態,對兒童發展也無助益。事實上,興趣和努力不是對立的,是可以統一在兒童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的過程中的。家長應該引導兒童回溯興趣🍎、做出選擇🛍,或者付出努力、增強興趣⛹🏼♀️。其中的關鍵是,激發兒童的自主選擇。
再其次🌔,通過價值澄清引導兒童自主選擇🌈。在兒童面對困難想要放棄彈鋼琴時,家長應與兒童進行教育對話,引導兒童重新思考自己學習彈鋼琴的行為,使兒童對自己的興趣產生清醒深刻的認識,使他們的興趣從感性🧝♀️、模糊的自發狀態變為理性的自覺狀態。例如🤷🏼♂️,兒童要考慮🍄:“我一開始為什麽要學鋼琴?是我自己想要學的嗎?”“彈鋼琴這件事值得我花這麽多時間嗎?”“我為什麽想要放棄👨🏿🦱?真的不感興趣了嗎🦸🏽♂️↕️?”“如果放棄🏌🏻,我會後悔嗎🪃👩🚒?”“如果繼續學,我能不能堅持下去?”
在對話過程中,家長在尊重兒童意見的同時,還應引導兒童審慎考慮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例如,在兒童選擇放棄時⚧😒,家長可以追問:“你為了戰勝困難做出過最大的努力嗎→?”“真的一點也不想彈出動人的鋼琴曲了嗎?”
價值澄清後,兒童仍然沒有沖動去學習鋼琴,那就說明這不是兒童“真正的興趣”。家長再讓兒童繼續學習便是勉強,學鋼琴便成了外在於兒童的事情🤞🏻,強製的方法會使兒童外在符合要求而內在抗拒,兒童自然也不會獲得生長與發展🌤。
如果兒童最終選擇努力克服困難,堅持學習,家長也不能高枕無憂,而應該更加密切地關註兒童的學習過程與狀態,幫助兒童選擇適宜的方法及時有效地克服學習困難。興趣是兒童生長迫切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活動。在主觀意願強烈的情況下,外在學習條件、環境與活動安排就顯得格外重要。
學不學鋼琴是教育對話要決定的👇🏽,而滲透在教育對話中的是兒童的自我負責與管理。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