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對信息社會、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津津樂道,並驚訝於其發展、享受其成果的時候,要關註到它對教育、對學校、對學習產生的深刻影響與顛覆性挑戰🙇🏿♀️,更要關註到我們應給予下一代人一種全新的教育,讓他們創造新的未來。為此👦,本欄目特開設“未來學校與智慧教育”系列🚣,邀請一批名校長名專家共同探討🎓。——編者
近日,2017年全國“雙創周”在上海、北京及各地分會場同步展開💅,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應用🏌🏽♀️、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形成了一股產業新風暴,讓人感到:未來已來🤸🏼♂️,以互聯網應用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時代似乎就在眼前了。新的技術革命造就新的產業形態,新的產業革命呼喚新的教育變革。沒有人能穿越到未來,但未來可以在趨勢中窺見。
突破“現代”⚒,“未來”已來
從教育自身發展來看,教育對“個性”的認同和呼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基於“人本”的教育哲學回歸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的主要哲學特征。現代學校🙆🏻、班級授課、遵循學科、依據教材🤟🏿、教師授課等現代教育的標誌性元素,正在開始被突破⬆️。教育哲學的深層嬗變🚴🏻♂️,必將持續引爆教育形態的全面變革。
從社會發展看🦶🏽,人類的知識積累進入爆炸時期,知識的迭代速度空前加快。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教師的知識儲備與更新能力都受到挑戰🧘🏿♀️。而當前社會發展具有超前性和綜合性4️⃣,現代教育的體系性知識顯得相對封閉滯後⚙️。未來社會的人🍎,需要學科融合的綜合學習方式與靈活而廣泛的獲取知識的渠道,甚至擁有不必掌握知識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正準備包打天下🎖。
其實↙️,“未來教育”的確已經到來。超越學校教育的“終身學習”深入人心🩸,司空見慣的大中小學校🎁,也隨著“可汗學院”“慕課”的出現受到挑戰🧑🏼🏫;走班上課、STEAM(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教學🎶、研學旅行、“翻轉課堂”等不斷湧現的新現象,都在讓教育人意識到:教育正在從“知識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走向“學生個性化學習為中心”。而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終端的普及,使得知識獲取更加便利;社會教育資源的不斷加入,也使學習活動發生的空間和形式不斷豐富🫴🏻;國際教育交流更加頻繁,教育的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平臺也更加廣闊🍣🙋🏽♂️。這些都加速了“未來教育”生根發芽。
認清方向,轉換狀態
那麽,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深度發展的未來,知識的學習還是否必要?學校、教師還會存在嗎?
顯然🩰,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陳述性知識”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不過,由於知識是形成能力🏋🏽♂️、解決問題、構成方法策略🐵、培養價值觀念♧、塑造道德品質的基礎🎴,所以並不能因為知識容易獲取了,就代表知識不再重要,相反它更重要。問題不是要不要知識,而是要什麽樣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研究報告的《導言》重新定義了“知識”🙌🏿:“可以將知識廣泛地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基於這種認識,邏輯🧝🏻、思維🔭、方法🍆、觀念👰🏽♂️🦊、情感、審美都將作為未來教育的重要“知識”來好好學習🤵🏻♀️。
學校和教師必然存在,這是中外專家的共識。學校是學生向社會過渡的學習場所,教師在學習新“知識”中承擔引導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值得關註的是,學校和教師將變得和現在大不相同。學校將變得更加開放,與社會聯系更加緊密🥚、互動更加頻繁,成為整合全部教育資源的樞紐🚴🏿。教師由知識傳授者和課堂教學組織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學生的學習夥伴。
推動變革,邁向未來
這樣看來,“未來教育”並不意味著對“現代教育”進行顛覆。有識之士應主動擁抱時代,邁向“未來”。
學校要更加重視人文教育♈️,註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中的滲透🫧。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時代,加強人文教育是防範人的異化和疏離的關鍵。《反思教育𓀓: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研究報告指出,我們需要采取整體的教育和學習方法,克服認知🫢、情感和倫理等方面的傳統二元論。”“超越傳統學習領域,包括社交和情感學習或文化和藝術🧝🏿。”學校應該在教育管理和教學組織中註意保護學生尊嚴✔️、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保障學生正當權利,這應該成為每所學校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要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鼓勵學生組建各種有意義、有意思的社團,引導學生會參與學校管理和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讓學生在各種學科活動中獲得知識的美妙和交往的樂趣🤽🏼,讓學生在自我教育中互助成長。
學校要加快建成智慧校園,用好“教育雲”和“大數據”🪘🎸。數字時代,一日千裏,教育人要有緊迫性。我們需要重視圍繞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持續發力。利用商業的“教育雲”或者教育界聯盟建設“教育雲”,可以為學習提供大量的資源支持。課堂的轉型,比如借助虛擬課堂開展討論或者運用微信群聊功能開展合作學習,都需要無線通信技術為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融合創造條件。同時,“大數據”更加有助於對教育行為的全面深入把握,對學生個體的學習和成長分析更“精準”🧜🏻。我們運用“大數據”更好地管理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並能及時準確地跟蹤、診斷,科學決策,真正實現本質上的“教育公平”👩🚒。
學校要積極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建設實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當前𓀗,新高考背景下的選考選學🧚🏼♂️🎼、生涯規劃日漸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學生對自我發展的專業需求“步步高升”,僅僅靠校內教師開發課程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此時,社會上湧現出來很多機構和組織主動“送上門”:教育類旅行社開發了“研學旅行”課程🧓🏿,高校博碩師生團隊開發了各種專業拓展和前沿課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提供了各種實驗課程和研究項目。對此🧝🏽♀️,學校要有膽識接受,有智慧選擇,有能力使用。學校還要主動出擊,主動吸引更多由社區、專家、家長↗️、校友等組成的誌願者團隊,來實施學生需要的課程或成為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探究和成長。學校要主動和社會場館、工廠企業💆🏻♂️、集市鄉村、名勝古跡合作,把潛在的教育資源轉化成課程,共同組織學生在大自然、在社區、在工廠和企業的作業場所中進行學習🤽🏿,讓博大的自然、豐富的社會生活🧚🏻♀️,成為學生的課程資源,“集天下之物力而培育之”。
教師要積極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與學的新形態。教師要實現教學觀念的變革🙎♀️,努力探索教學流程的重構🦻,逐漸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收集信息的指導者、解決困難的幫助者🌡,成為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一個夥伴。除了已有的慕課、“翻轉課堂”🫶🏽🧑🏼🤝🧑🏼,廣大教師還需繼續探索以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合作學習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的其他更適合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性學習。因為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藝術是關鍵,人類諸多的智力可以由機器替代,而真正的藝術只能由人類創造😲,當人類通過人工智能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的時候☪️,會將許多的時間運用於藝術及其他人文活動🚵🎧。同時,教師要努力掌握教育信息技術。當然✦,比掌握信息技術更為重要的是,擁有信息思維👩🏻🍳,用信息思維來開展師生的學習活動,積極建構新的教育場景💁🏽,致力於新的變革並勇於探索,邁向“未來教育”。
(作者系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