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中顯得沉默寡言,課堂上卻神采飛揚;是學生眼中的“冷面名捕”,卻深受學生喜愛🙆🏻♂️;沒有教授頭銜、不是博士、鮮見科研成果,卻廣受師生尊敬🧑🏻🦰🌩,力薦其參加教學貢獻獎評選……這樣的大學老師尚不多見🧑🏼🎄,但周先貴老師是一個。
周先貴,長沙理工大學土建學院力學系老師🗝,主講基礎力學⁉️,在普通的講師崗位上奉獻了近三十年,“冷”“熱”之間,傳播著師者仁心🤽🏿♂️。
“高冷教師”的活躍課堂
“周老師獨來獨往的,除了見面禮貌性的招呼,他很少主動跟人聊天。”“他不擅交談,往往說不上三句話就會冷場。”聽說我們要采訪周先貴老師,他的教研室同事無不表現出可能碰壁的擔憂🤙。
采訪周先貴,確實碰過幾次壁,我們從2014年就要采訪他,被婉拒了好幾次🤜🏼。
我們決定“蹭一次課”🎅🏽💟。
長沙理工大學綜合教學樓二樓一間教室裏💥,周老師在講基礎力學課。四十五分鐘的時間裏🥻,他單薄瘦小的身形在教室裏來回走動👍🏿;為解釋一個枯燥的力學知識🧑🏻🍳,雙手不斷比劃,生活中的案例信手拈來🫐👷🏼♂️。他渾身散發出的自信與愉悅🧗🏼,和之前我們了解到的那個周老師判若兩人:三尺講臺才是他的華麗舞臺,而他就是這個舞臺最耀眼的主角👊🏻。
周先貴的課堂沒有趴在桌上的學生。同學們跟著他的思路,時而在筆記本上疾書🌞,時而撫掌會心一笑。
“我很喜歡周老師,他很幽默,常有小笑話穿插課堂,也會教一些英語、日語🦣、德語的力學詞匯,內容很豐富。”課間🧑🏽🦳,和幾個同學聊天⛹️♂️,王姍玲同學說,“懲罰我們的方式就是擦黑板,時間長了,其他人也就知道誰被叫去擦黑板便是學習分心了,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也保護了我們的自尊心。”
王姍玲同學有一次因為沒有休息好,理論力學課上十分困,於是自己主動站起來,在全班驚訝目光中默默走到最後🧞,站著聽完了課,“這種場景也只有在周老師的課堂上出現過🦫。”
課堂很活躍,課間更熱鬧👳🏻♀️🏊🏽♀️。很多同學圍在老師身邊,二十分鐘的休整竟成了補充答疑時間📀,同學們愣是沒給周老師喝水休息的機會🦓。
“冷面名捕”的火熱心腸
“您知道學生戲稱您是‘四大名捕'之首麽🚵🏽♂️?”在土木學院的教務室,我們終於做通了周先貴老師的工作。
說他是冷面名捕,是因為他十分嚴格,“一分都不通融”。“我給成績非常認真,平時不來、作業不做🍓、考試還抄🧘🏼♂️,在我這裏59分都不會通融。”周先貴說。
考試時令同學們“聞風喪膽”🧛🏼♂️,其他時候卻讓大家感覺如沐春風。
周先貴是力學老師,卻經常幫學生補數學🧑🏻🦲。他有自己的一套數學習題冊和教材🔺,會給有需要的學生分享。“在看他們的作業的時候🛅,我也會留心他們是不懂物理原理還是因為數學計算跟不上。”課堂上他也會時不時幫學生推導某些數學公式,進行詳細的數學演算🧑🏿🦲,很多學生在數學課上沒弄懂的問題,卻在他的課上弄明白了。
“周老師的作業從來都是自己一本本改👨🏽🦲,不用助教,哪怕最多的時候有400來個學生,他也是自己親自改。”土建學院教務李奕說。
“我不用學生助教改作業,因為在批改的過程中你需要查找教學中的問題,這個不是學生助教能夠做到的,這樣的話批改作業的目的就不能達到了⏸💅。”談到學生作業,周先貴表現得很自豪,“我的原則是加量不加價👨🏼🦲,再多的作業我的質量絕對不打折扣。”
“你看,這是周老師改的作業🙆🏼♀️,糾正到每一個直角的垂線,比我小學老師批改得都細致👰🏼♀️。”鄧子豪同學拿出一個舊本子🎠,本子已經破了,“是周老師親自細心地用訂書機把本子又重新裝訂了一次。”這份作業是一道力學作圖題🫳🏼,由於垂直線畫得不準確,周老師用直尺和紅筆給他訂正了每一個角度的垂線✸,並在題目末尾將錯誤的原因進行詳細的備註。
“因為你必須通過作業查找學生學習上的問題,找到了問題再在第二次課堂上進行重點講解。只要學生做了作業,即便是不會🍸🤸🏽♀️,他也一定會有印象🐒,二次講解就能給他二次學習的機會4️⃣。”周先貴說,老師每次精心的批改🔜,對學生影響很大🫴🏿,也端正了對作業的態度。批改的痕跡,像一面無聲的警鐘🧄,本身就是一種督促🚣🏻♂️。
周先貴還有認識所有教過學生的“特異功能”,甚至還記得畢業多年的學生姓名和他們當時上課的細節。在校外做義工的吳舒婷,一年前的力學老師便是周老師,“老師老遠就認出我來🙅♀️👩🏻🚀,喊著我的名字和我打招呼!”
“閑冷學者”的激情所系
在高校👩🏿💻,教師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忙於科研工作,職稱、論文🧑🧒、課題,包括各種人才帽子👩🦯🧑🏼🌾,哪一樣都離不開科研✹,因此,很多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科學研究上。
但周先貴在這一塊顯得很“閑冷”,說得也是雲淡風輕👩🏿🌾:“我的能力弱一些,我沒有做科研項目⛱,就只能把我能做好的事情做好。把學生服務好👨🏿💻,這也是工作😋🧕🏻,這是我的選擇🎅🏻。”
周先貴不是不做學術,而是主動放棄。周先貴也有兩次讀博的機會,但當時,正值長沙理工大學力學教師奇缺,他必須承擔將近400個學生的力學課程教學任務。他沒有向任何人提出求援,也不願意“混”個博士文憑,兩次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就這樣不了了之。
他的激情全部系在了學生和課堂。
這學期,周先貴要給230個學生講授基礎力學課程。按照他布置作業、批改作業的慣例,每個學生每周做9道力學題,以平均一本作業需要10分鐘批改來計算,每周用於批改作業的時間接近40個小時🐱。
選擇了學生♝,選擇了課堂,一切從學生和課堂需要出發思考和處理問題就順理成章。
為響應學校“三化”號召(教師國際化🧔🏼♀️、博士化👩🏻🏫、工程化),周先貴也在企業做過兩年的工程監理😛。“我做工程監理也是很認真的🌲,做工程監理可以幫我積累力學的實際案例👨🏻🚒。力學本來就抽象難懂,有實際案例🌭,學生會學得輕松些。”
有了這些經歷,周先貴上課就能達到金庸所說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上課的時候我都是不拿教案的。”他認為,把教案裝進腦袋裏,就能有多余的時間觀察學生的反應,進行及時的教學調整,就能有更多的可能思考更有趣的知識呈現方式,“所以同樣的內容我每次講的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會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我的課堂結構和方法。”
周先貴多次拒絕評先評優👥。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資歷不夠,沒有帶畢業論文,也沒有做科研項目,僅僅上了本科的力學課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一面😖。我就適合教書,這也是為大學做貢獻吧。”周先貴說🧔♂️。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