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參加升旗儀式,李華用手機記錄下孩子們專註的神情。
李華擔任孩子們的數學老師👷🏼♂️,課堂上總會有些調皮的學生。
傍晚時分,李華和學生一起到半山腰的菜地裏去拔蘿蔔🧙🏼♀️。
2018年8月,我的媽媽——55歲的李華在微信公眾號中看到了一則大涼山地區招募支教老師的推送,剛剛從大學圖書館中退休的她便當機立斷,決定動身前往陌生的四川涼山,開啟後半生的新生活🚅。
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紮甘洛小學三年級一班(這個學校其實只有這一個班)總共30個人,年齡從8歲到17歲不等,全部是當地彝民的孩子👩🏼🦳🐿,李華擔任孩子們的數學老師。
天還沒亮,李華便已開始在小廚房裏準備早餐🧑🧒。由於另一位老師近期請假,李華不得不每天獨自上八節課👩🏼🍳。
李華搭村民的順風車下山取快遞,最近的快遞點有20公裏遠⭐️。
午後的陽光灑在半山腰的菜地裏,小一點的孩子拿著小刀在地裏拔蘿蔔,大一點的背著竹簍子裝蘿蔔,勞作的麻利程度不亞於一個成年人。他們全是紮甘洛附近村莊的彝族孩子,每個人的鼻子底下都拖著一截長長的鼻涕☂️。如果給他一張紙擤鼻涕,他就會“哧溜”一聲用力把掉到嘴邊的鼻涕吸回去。他們笑的時候🍹,會露出雪白得好像會發光的牙齒。他們成天在山坡上、菜地裏和教室裏相互追趕,一邊跑一邊嘰裏呱啦地說著彝族話。多高的坡,他們都直接往下跳,絲毫不擔心會崴腳8️⃣。
下課以後🧑🏿🔧,孩子們就要卷起褲腳下地幹農活。雖然十幾歲的孩子看上去像六七歲那樣瘦小,但勞動起來卻有使不完的勁兒🫵🏼🗝,不用喝水也能背著四五十斤重的玉米秸稈走幾公裏的山路回家餵牛💁🏼♂️。
紮甘洛小學斑駁的墻壁上寫著“未來是什麽”。
孩子們在簡陋的籃筐下打“籃球”,手中的球實際上是李老師買來的足球。
李華老師見不得學生辛苦🍜,常常搶著去幫忙背竹筐🧄。竹筐裏放滿了大大小小的蘿蔔,加起來起碼有50斤重🧚,她背起來路都有點走不穩,爬坡的時候晃晃悠悠的。
“這裏的孩子天真爛漫✌🏽,特別愛老師。他們天天主動幫我挑水🍳📇、倒垃圾,特別乖。”李老師說。她吃的菜和肉幾乎沒斷過,快吃完了就會有學生從地裏摘了最新鮮的送來。
學生們個個長相棱角分明,滿面的塵土掩蓋不住英挺的五官。這樣黝黑而深邃的面容配上彝族服飾㊙️,常常讓李老師有種瞬間穿越到遠古部落的錯覺。
在13歲男孩石幹家,家訪的李老師觀看了一場古老的彝族畢摩儀式:滿面皺紋的智者拿著寫滿彝文的羊皮卷念念有詞——彝族社會的日常中,畢摩是傳統彝文的主要掌握者和傳承者🥟。彝族老人不斷翻攪著大鍋裏的羊肉,熱騰騰的帶點腥味的羊湯煙霧從鍋中緩緩升起🧒🏽,一束光打在這氤氳的水汽之中,大鍋對面坐著的人也好似陷入了一團迷霧之中。
掛著清鼻涕的孩子們像疊羅漢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圍抱著男主人,用力地給他“捶背”🥣🤹🏻♀️,男人疼得大叫,作勢要打這些搗蛋鬼,孩子們笑作一團👱🏿♂️,一哄而散。
大涼山深處的孩子們,野性十足,他們喜歡在山上收集各種不知名的野草,遇到形態異樣的植物,就高興地把它們拔下來,做成自己的武器。他們沒完沒了地擺弄溪水邊看上去像瑪瑙的彩色石頭和道路兩旁的植物🚁,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喜歡的植物壓平🚥,放在課本裏當書簽🥪🫸。
放學後,李華的學生還要背著50斤重的玉米稈回家餵牛☄️。
那天,李老師和幾個小男孩一起🗓🧱,走了6公裏的山路送住得最遠的班長惹伍回家,從特波村返回紮甘洛的路上,布達、莫格和曲達發現了一叢長得像荊棘一般的植物🖕🏽,李老師用專門識別植物的APP都掃不出它們的名稱。莫格說給它起名叫“狼牙棒”。曲達用路邊的石頭把狼牙棒底端的刺砸掉🏊,揮舞著它的枝幹,高興得手舞足蹈🧛🏽。莫格和布達也一人拿了一根狼牙棒,走在浸滿濃霧的鄉間小路上。三個拿著帶刺的秸稈走在“仙境”裏的男孩,像剛剛從魔法世界穿越過來。
李華說👶🏽,她所認識的城裏孩子,往往不是這副模樣🕺🏽🤾🏼♀️。而童年,又本該是這副模樣。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我的媽媽在紮甘洛待了一個學期,她說山下的現代文明給不了自己同樣的快樂🧍🏻♂️🦻🏼,她喜歡開啟適應新生活的旅程🧖🏻。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