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張齊華 南京市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南京市“張齊華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負責人👷✋🏿;一直致力於數學文化的探索與實踐🤹🏼,曾獲全國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教學觀摩大賽一等獎,《人民教育》《小學教學》對其在數學文化領域的探索進行專題報道🪒;參與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張齊華與小學數學文化》。
我1997年參加工作,四年後便趕上了本世紀初新一輪課程改革🏋🏼♀️。作為一名教學新手,“繁難偏舊”的原有數學課程理念尚未對我產生深刻的影響🤸🏻♂️,全新的課程理念與教學樣態已撲面而來,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模樣。我就像一名在沙灘上尋找貝殼的孩子👱🏿,欣喜地追逐著一片又一片全新的貝殼👨💼,沉醉其中😴。
著眼數學:無限相信學科的力量
或許是得益於南通師範學校五年的大專數學學習經歷,尤其是最後兩年的高等數學學習歷程,讓自己與同時期的數學教師相比,在學科素養上有較深的積澱。這種學科專業的優勢很快便在自己的課堂上“顯山露水”。於是,“教什麽比怎麽教更重要”便不自覺地成為那時的基本教學立場。“數學文化”的教學主張👨👩👦👦,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逐步醞釀了起來。
那時的我,對於數學教學的學科價值🦸🏼🏃♀️,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在我看來,數學學科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育人價值。
數學是高度抽象的🏊🏻。它研究的不是客觀世界本身🔦,而是借助抽象的思維形式,從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兩個維度對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展開研究🚵🏿♀️。因為抽象🤌🏼✥,所以,數學學習能夠讓我們摒棄外部世界的物理屬性,從純粹的形式、結構等維度切入♖🐈⬛。它能夠幫助我們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建構一種獨特的數學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或許在其他學科中也有所體現,但其抽象的程度及純粹性😣,卻是其他學科所難以比擬的。
數學是邏輯嚴密的🎂。盡管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我們也強調猜想、合情推理等,但整體上,數學學科依賴嚴密的邏輯推理🦐。兒童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經歷嚴密邏輯推理的過程4️⃣,就是感受數學嚴謹🤏🏼🧘🏻♀️、規範🙉、準確的過程。這樣的學科特性🧛🏿♂️,有利於培養人的理性思維與精神📀。
數學同時又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因為數學的高度抽象與邏輯嚴密,所以,數學的概念、規則👐🏻、結構、模型等早已摒棄事物對象的具體屬性,具有更大的一般性與通性。有人說Ⓜ️,“數學是關於模式的科學”“數學的本質是抽象🫠、推理與建模”。模式與模型,是對現實世界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或結構的抽象與概括,所以,它們自然能夠重新回歸現實世界📁,對更多類似的現象、問題作出解釋和應用,無往而不利。
正是基於上述對數學學科的理解,所以,我在數學課堂上🧤,更加關註數學的學科本質,更加關註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抽象、推理🧑🏼🚀、模型思想的把握🃏,更加關註現實情境背後對數學結構的抽象💁🏻,更加關註數學知識背後的思維方法與數學思想。
以2004年執教的“交換律”一課為例🍕。與同時期更多數學課關註現實情境的創設🙅🏽♀️、關註學生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不同的是,我將課堂的觸角向學科更深處推進:“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顯然不變。如此直白的結論,為何我們還要展開研究?”“舉例是驗證猜想的重要方法。可是🏫,舉多少個例子才算合適,為什麽🛎🙋🏿♀️?”“例子越多越好嗎🧑🦼🩶?怎樣的例子才是好例子🖋?”“舉例驗證過程中,反例對結論意味著什麽?”“就算列舉的所有例子都符合猜想,我們就能得出結論了嗎?”“不完全歸納後,我們是否可以借助演繹推理得出更確切的結論⚇?”……
在我看來,上述每一個問題的跟進🦃,都是對數學學科本質的一次次叩問與探尋。數學學習如果不能幫助學生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不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再生動的學習情境、再開放的學習過程、再充分的小組討論🈷️👩🏿🌾,都只是緣木求魚,而未得數學學習的精髓與要領。
回歸兒童:“人”是學習的最大生產力
真正促成自己發生第一次重大轉變的🐽,是2005年我在安徽黃山參加第七屆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大賽🏊🏽,我執教的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盡管那節課以精妙的教學設計和近乎完滿的教學演繹🦉,獲得了一等獎第二名的好成績,但是👮🏼🦕,隨之而來的質疑聲,卻成為我心頭好多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教師的教,但學生卻不見了。”
“當學習沒有真正發生🧛🏻♂️,再完美的課堂🙆🏽🔞,留給學生的發展空間也極其有限。”
“這樣的課👩🏿🔬,教有過剩🧣,而學有不足🗺〽️。”
“我們看到了教師的強大與個人魅力🤚,卻看不到學生的精彩。”
……
盡管在某種程度上,上述評價有失公允,至少🧢▪️,在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這一問題上🥯,這節課還是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實踐和探索的,但是,這樣的質疑🙍🏻♂️,我認為還是切中肯綮🦍,這也是當時很多一線教師數學課堂的短板和軟肋——一味關註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
正如我的老師張興華所言🫷🏿:“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的價值只是給學生的學習搭建平臺🐈🏌️♀️、創造機會、給予支持💁🏽,而不是代替學生展開學習🐠。”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聽完我的課❌,也同樣給出了中肯的建議🖱。他振聾發聵的那句話——“‘人’才是教學活動的最大生產力”,成為我開啟新一輪課堂探索的重要宣言🧾。
也就是從那節課以後,我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課堂新探索。
“讓學習真正發生”,成為我數學課堂的第一準則⛹️♀️。
“讓兒童真正站在課堂正中央”,成為我數學課堂的核心理念。
“沒有問題,就不可能有學習發生。”關註學生的真實問題,並以此作為數學教學的邏輯起點🧻,成為我數學課堂的全新路徑。
“了解學生已經在哪裏,要往哪兒去,如何去那裏”,更是成為我很長一段時間裏🤳🏿,備課過程中最核心的三大問題。
“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是我所在區域的共同教學主張,也是我持續實踐多年的“課堂經驗”。
不得不承認,改變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很多熟悉我的人都說:“你天生就是一個優秀的教者🫃🏼!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永遠猜不出下一步會有怎樣的教學創意,同樣是好課的生動樣態!”“如果內容足夠精彩,就算學生只是傾聽,也遠比看似熱鬧的學習更有效🖥。”“這不是你的風格🤚🏿📬,做回你自己就好🏌🏻!”
但是,不得不承認,當你的頂層教學哲學和底層教學邏輯已經發生改變,一切的安慰與勸告已然收效甚微🙇🏿。可以說,這十年,我在“為學而教”的教學道路上🫸,已經漸行漸遠😮。因為🧑🏽🍼,新的認識已經深深植根於自己的教育信念中——學習永遠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如果學習者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和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教學就永遠不可能獲得最大的效益🎓。
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在這十年裏,我親眼見證➔,當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被激發、學習潛能被喚醒🚶🏻♂️➡️🥹,他們將給你帶來怎樣的驚喜✉️。而所有這一切👳♀️,在之前的十年裏,從未發生過。
心懷公民:為未來社會培養新人
或許是機緣巧合🧖🏽♂️,三年前,南京市成立了張齊華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確定的研究項目是“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重建”,旨在通過課堂重建🤛🏼,探索核心素養如何真正在數學課堂中落地生根。
研究分兩個子項目展開🔪。一個圍繞日常的數學教學實踐進行📒,另一個則將視線投向“拓展性數學課程”的建設👍🏼。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前一個項目🧑🏽💼,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收效甚微;而後一個項目,卻在一定範圍內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
“超市建在哪兒”一課🏅🙋🏻,在引導學生確定超市位置的過程中👨🏻🦼,打開了數學學習的“潘多拉魔盒”,利益權衡、人性考量、道德關懷🚢,成為學生關註的話題。
“數說淘寶”一課,直面真實世界中的大數據📑,引導學生如何全面、辯證💇🏼🛺、理性地看待數據🏨、分析數據🍍。
“肯德基定價的秘密”一課,揭開了經濟學中“差異定價”“價格歧視”“人群區分”等概念,讓學生有機會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借助數學工具和方法🫥,洞察現象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沉默的數據”一課💇🏽,以“二戰”中“究竟該加固飛機的哪個部位”這一真實故事為引子😕🧚🏽,進而圍繞“降落傘為何沒有差評”“候車廳裏記者發現春運火車票不再難買”等話題,引發了一場基於“沉默數據”的批判性思維的大探討。
“舊小區裏該不該裝電梯”一課🫴🏼,將發生在社區裏最真實🛵🖲、最尖銳的現實問題搬進數學課堂。費用分攤、經濟博弈🕖、規則確立、民意調研,數學學習再一次將觸角伸向了真實的世界。
……
當十余個課程案例漸次成熟,並受到數學教育界各方的高度認可後,一種嶄新的教育視點漸漸浮出水面——
“數學學習🙋🏼♀️,僅僅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是遠遠不夠的。”
“學科的價值在於育人,而育人的根本要義在於🕋,讓學生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未來世界的真正公民。”
“數學教育,應該為這些未來的新時代公民,貢獻學科的獨特力量。”
“理性、批判、洞察、辯證,理解、悅納、尊重🧑🏽🏫👨🏼🌾、自省……好的數學教育,應該致力於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
或許👌🏿,這些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教育理想🌺。但是,回到教育的原點👩🏻🚀,回到“學科育人”的初衷💃,這樣的理想,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逐☸️。
來源𓀎: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