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海外瞭望
  

德國的小學教育緣何從容淡定

家長為孩子的教育而焦慮並非什麽新鮮事🤵‍♂️,特別是在東亞國家🦁。很小就讓孩子生活在作業、輔導班和升學壓力之下人的父母並非真的願意那麽狠心👨🏼‍🍼,現實情況是,許多家長哪怕自己本身並不願意孩子這麽辛苦,但孩子在學校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下,竟也變得特別要強🛼。父母焦慮,孩子自己其實也著急,大家都怕輸👩🏻‍🦯、怕掉隊👂🏽,而小學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相形之下🤔👑,德國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成績不俗𓀜,但小學教育顯得相對輕松。2015年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PISA)顯示,在參加測試的72個國家地區中🫄🏿,德國學生在閱讀方面的成績高於中國學生,在自然科學和數學方面的得分低於中國學生。不過👱🏽‍♀️,若是以學生投入產出比(投入的學習時間和最終的學習成績之比,即學習效率)來衡量,德國學生的表現僅次於排名第一的芬蘭😻,排名第二🥗。那麽,德國的父母和小學教育為什麽能做到從容與淡定呢?

1.小學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首先,這和德國小學教育的目的和定位有關🛥。

作為介於幼兒園和中學之間的教育階段🐅🚀,德國小學教育的一個首要任務是逐步引導孩子從幼兒園階段的遊戲式學習轉向系統式學習🪼👐。除了傳授閱讀🚫、書寫👏🏽🔗、計算等基本的文化技能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任務之外,德國小學教育的任務還包括保持和呵護“孩子們對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樂趣”。為此🧑🏻‍🏫,德國小學保持慢節奏的教學,跟著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循序漸進。

小學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仍帶有遊戲和互動的特征🙏,沒有正式的評分,更沒有排名。每學期期末👨🏽‍🦰,教師會為每位學生出具詳細的學習發展報告,指出其優點👨🏼‍🦰、進步之處以及需要加強和改善的地方。從三年級開始(有些州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教師才會給學生打分。評分采用等級式分數,通常包括從優秀到不及格五個等級🙅🏿‍♂️📺。成績不會公開👨‍👨‍👧。學生不會因此有很大的學習和競爭壓力🧕🏿。

德國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也不重。每周的課時數從低年級的20學時逐漸增加到高年級的29學時。因為大多數小學生(67%)接受的是半日製的學校教育,所以,每天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並不長。此外,德國多數聯邦州都禁止中小學在周末、法定節日和假期給學生安排家庭作業🤱🏿。平時雖然允許教師留家庭作業,但是,小學生每天寫作業的時間通常不允許超過1小時🧛🏻。如果教師作業留得多,還會遭到父母的抗議。另一方面🧑🏼‍🦰,德國教師的考評和晉升並不和學生的學習成績掛鉤🏸,所以👕,教師方面也沒有給學生更多學習壓力的動機。

調查顯示,德國多數孩子(76%)每天寫作業的時間確實低於1小時。因為學習負擔不重👱🏽,德國小學生普遍喜歡去上學👩🏻‍🦱。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與柏林一家雜誌(Geolino)201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近90%接受調查的6-14歲德國學生表示喜歡去上學👨‍🦯。

2.升學決定權和教育觀念

其次🧔🏿‍♀️,這和德國父母的升學決定權和教育觀念有關。

小學畢業後,德國的學生會升入幾類不同的中學,如主體中學👨🏽‍🍳👊🏽、實科中學、綜合中學和文理中學。這其中,文理中學是聲望最好的一類中學,直接通向大學🚴🏽‍♀️🐊,主體中學則是聲望最低的學校,直接通向職業教育。小學升初中🧎🏻,是德國孩子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過渡。學校和教師會向每個學生提出上哪一類中學的建議,但是最終的決定權掌握在德國父母手裏。這在德國被稱作“父母的教育權高於學校教育權”🐯。盡管絕大多數父母會聽從教師的建議👨🏿‍🦳。但是💆‍♀️,如果父母願意,他們也可以不管教師的建議🚰,將孩子送入自己想去的學校。擁有升學的決定權,德國父母便少了焦慮的一個誘因。此外,德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和不少東亞國家的父母不同。與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相比,德國父母可能只是希望孩子能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們似乎記住了當代歐洲著名的兒科教授和兒童教育專家雷默·拉爾戈的勸誡🙌🏽:“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或者聽從了歌德的建議🦉:如果孩子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本來面目成長的話,我們就會擁有絕對天才⛔。與此相應地🈚️,德國父母更多的是根據孩子能力和興趣來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道路,而不是像許多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那樣🏸,為了走上特定的教育道路而不惜以高標準、嚴要求的方式塑造和改造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德國父母能淡定與從容的一個原因🚣🏽‍♀️👩🏽‍🍼。

絕大多數的德國父母並不為自己子女的小學教育而焦慮。根據一項調查(2015)👨🏼‍🍼,德國絕大多數父母不擔心孩子的升學畢業。83%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能拿到想要的畢業證書。在上文理中學的學生父母那裏,這一比例甚至高達90%。

3.貫通性與均衡性

再次🏄🏼,德國沒有“高考”🌿,且教育體系具有貫通性和發展均衡的特點😽。

德國沒有“高考”這一壓力源😰✌🏽,在小學畢業後便對學生進行分流🗽🛑,近一半的學生在中學畢業後進入了職業教育體系🩴,沒有類似我國這種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的情況。學生在小學畢業後會升入不同類型的中學。不過🕡,不同類型的學校之間存在貫通性: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成績在不同類型的學校之間轉學🐍,另一方面,同一學校會提供獲取不同類型畢業證書的可能🌜👨🏻‍🦳,供學生選擇👨。因此🕛,在德國教育系統中,學生向上或向下的流動通道都是暢通的👩🏼‍💻。上什麽學校雖然重要,但是還沒有重要到決定一切的地步。即便學生在小學畢業後進入主體中學,參加了職業教育,也仍然有上大學的機會和可能🐻,並不會因此而進入一種死胡同。

另外,德國學校具有發展均衡的特點🦞。政府對不同類型的學校和同一類型內部的學校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不會厚此薄彼,沒有重點學校或重點班。《基本法》第72條第2款要求各州在聯邦境內為居民“創設同等的生活條件”。不管人們在哪個地方生活🧑🏿‍🍳,政府都有義務為其提供同等的基礎設施、教育機會和條件🫘。這種均衡性和貫通性讓德國父母和學生可以更多地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德國經濟發達👩🏻‍✈️、社會穩定👙,這使得在德國的大環境下不一定非要“出人頭地”,才能過上好生活🕳。保障教育公平是德國《基本法》(第3條第3款)的明確要求💄:“任何人不許因為其性別❤️、出身、種族、語言、出生地、信仰👱🏼‍♀️、宗教或政治觀點而受到歧視或優先對待🧛🏻‍♀️🕌。任何人不許因為殘障而受到歧視。”在教育選擇和決定方面,德國各州的立法者要求學校尊重學生及其父母的需要👨‍🎤。例如,北威州的《學校法》在第1條第2款規定:“年輕人的能力和興趣以及父母的意願決定學生的教育之路🫴🏻。學校教育的大門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都依據其學習的意願和能力保持開放。”德國巴符州的《學校法》(第1條)也保證學生“有權獲得與其天賦相符合的教育,不論其家庭出身和經濟狀況如何”→,同時要求學校要“尊重父母參與決定孩子教育的權利”🎑。

4.理性的社會環境

作為經濟發達國家🧛,德國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免費的❄️,政府還會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教育補助金,所以,私人家庭在教育上的經費負擔不重🎋。德國孩子在整個受教育期間(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花費平均為20700歐元☘️,還不到德國家庭一年的平均年收入(37103歐元)🤷🏻‍♀️。家庭教育投入少👳‍♀️,父母期待回報的壓力也小,孩子也少了這方面的心理負擔,生活得都比較輕松。這當然要歸功於德國政府的教育擔當。德國教育投入(2016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6.4%🫗,總額高達2001億歐元🍺。政府承擔了超過五分之四的教育投入,在中小學領域,政府承擔的比例更是高達87%🌄。另外五分之一,由國外機構、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和家庭分擔。因此,德國人的生存和競爭的壓力不是很大𓀇,加上有法律保障的權利🎙🍤,父母也就不會將未來生活的壓力傳導至對孩子乃至學校的教育期待和要求。

小學教育的從容與淡定也得益於德國理性的社會環境和輿論導向👩🏻‍🦰。德國社會少有攀比,國民性格偏向於務實🧑‍🌾🌗,講究循序漸進,能夠靜下心來做事情。教育問題在德國不是整個社會關註的焦點。媒體上很少有宣傳課外補習的教育廣告😆❤️‍🔥,也很少有製造緊張和競爭氣氛的文章。媒體更多是向德國父母傳遞科學的、健康的育兒觀念,包括批判過度關註和保護兒童的“直升機父母”以及過於挑剔孩子分數的父母,讓父母們知道課外補習和家庭作業對於大多數孩子起不到改善成績的作用📜👨‍🎓,讓他們不要盲目行事。

正是在以上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國的父母以及小學教育才能夠做到從容和淡定👨‍👧‍👦。值得註意的是💅🏼🥲,這種“輕松”的教育不僅讓德國孩子的心理更為健康,而且也沒讓他們日後因此而在知識和能力獲取方面居於劣勢,更沒有妨礙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展。2015年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PISA)顯示,在參加測試的72個國家/地區中,德國學生在閱讀方面的成績高於中國學生,在自然科學和數學方面的得分低於中國學生。不過,若是以學生投入的學習時間和最終的學習成績之比(即學習效率)來衡量,德國學生的表現僅次於排名第一的芬蘭,排名第二,遠好於中國學生(排名倒數十四)👱🏽。作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和創新力的一個國家🤵🏼‍♀️👥,德國教育雖然在本國也常受到批評,但無疑成功地為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培養了所需的各層次人才。德國的經驗表明,輕松的教育一樣可以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就幸福和滿意的人生。

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者:   發布日期: 2019-02-2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