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思想實驗室”之美譽🧻,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教育領域陸續推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稱《富爾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又稱《德洛爾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等具有時代性和思想性的報告,先後提出“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及“人文主義教育觀”等重要教育理念,在不同時代引領全球教育發展👷🏿。
當地時間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該組織第41屆大會期間面向全球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報告🥩,探討和展望該組織眼中面向未來乃至2050年的教育。本刊對報告要點進行介紹,以饗讀者。
——編者
“如果有什麽東西將我們聚集起來的話,那就是我們當下的脆弱感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在《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球發布儀式上如此表示➙👨🏽🦲。
2019年9月25日,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高級別活動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教育的未來”倡議🏃🏻♀️➡️,以重新思考知識和學習如何在日益復雜👊、不確定和不穩定的世界裏塑造人類的未來↖️。該組織同時成立了“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在委員會主席、埃塞俄比亞總統薩赫勒-沃克·祖德主持下☁️🧍,匯聚了安東尼奧·諾沃亞、林毅夫、費爾南多·M·賴默斯等政治、經濟、教育👰🏼♀️、藝術、科學、商業各界著名學者,集中精力編寫出此份全球性報告。
建立一個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亟須教育轉型
報告認為,世界正處於一個新的轉折點。知識和學習是革新和轉型的基礎🦚,但世界上廣泛存在著不平等現象,我們當前也面臨著重新構想“為何學、怎樣學、學什麽、哪兒學和何時學”的迫切需求🧛🏽🍕。這些都表明🦦,教育尚未滿足人們建立一個和平🏭、公正和可持續未來的需要。
同時,在追求經濟增長和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已超出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並反噬到人類自身的生存。今天,高質量的生活標準與不平等的鴻溝共存,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公共生活,飛速發展的科技正在從方方面面改變我們的生活🚴♂️,但這些創新並沒有充分運用到推動人類社會的公平👼🏿、包容等方面。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肩負重大責任,需要為當前和子孫後代負責,確保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足而非匱乏的世界,並保證每個人充分享有相同的權利。盡管對相關行動的需求已刻不容緩,並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但報告認為🤳🏼💹,我們仍然應該有理由滿懷希望👩⚕️。人類正共同處於一個歷史節點🤦🏼,有大量機會獲取知識👨🦰🏺,有幫助我們實現合作的工具,可以說👨🏻🍳,再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契機將人性與創造更好的未來融合起來。
兩年來,通過全球範圍內近百萬人的磋商,“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發現,各國兒童🏪、青年和成年人均已敏銳意識到,在我們共同生活的星球上,人與人是彼此聯系的,是時候攜手合作了。事實上,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開始在探索變革,報告也融入了他們的經驗,從如何重新構想學習空間👾,到課程的非殖民化🏄🏼,再到社會和情感學習重要性🪢,進而反映人們對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假新聞和數字鴻溝等現實挑戰日益增長的擔憂等。
教育,這種貫穿人類生命始終的教學組織和學習方式🧚🏻,曾長期在人類社會轉型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報告強調,教育將我們與世界彼此聯系起來,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性🌩🧘♂️,增強了我們對話和行動的能力,但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教育本身必須轉型。
應革新教育,重新構想教育的公共目的
“教育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契約——一種社會成員間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達成的默示協議🔎。”報告認為⛪️,社會契約反映了已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並融入文化的規範、承諾和原則,並提出,把教育看作一種社會契約的構想源於一種共享願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
20世紀,公共教育主要通過義務教育形式聚焦兒童和青年,在支持國民教育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基礎作用🌏。然而🧩,今天我們面臨新的重大挑戰✈️,如人類未來的發展問題以及我們所生活的星球所遭遇的風險等。為此🤵♀️,報告提出🎓,必須革新教育,締結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以應對人類共同的挑戰。
這種重新構想,意味著我們要共同創造一種共享的🖖🏿、彼此依賴的未來💆🏻♀️,同時能夠將人類聯合起來,通過集體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識和創新👴,幫助我們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續和和平的未來。
基於此,報告拋出了三個關於教育的基本問題🫱🏽:“當我們展望2050年🧣🥧,我們應該繼續做什麽?我們應該拋棄什麽?我們需要創新什麽?”
明確兩條基本原則🎎:確保人們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強化公共行動和共同利益
“這種重新構想,必須建立在一系列寬泛原則上,強調人權基礎的作用🙎🏽♂️🙅🏿♂️,包括包容與公平🦻🏿🎅🏼、合作、團結和共同責任與相互關聯性。”報告表示,還應基於以下兩條基本原則🕵🏽:
確保人們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如《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規定,受教育權必須繼續成為新的教育社會契約的根基,並應囊括確保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它還必須包括接受信息、文化和科學的權利🤵🏽♂️,獲取“知識共享”(Knowledge Commons)和人類世代積累並不斷轉化的集體知識資源的權利,以及為之作出貢獻的權利。
強化教育作為一項公共行動和一種共同利益的形式🪓。作為一項共享的社會行動,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標,使個人和社區能夠共同繁榮。這種重新構想不僅要確保為教育提供公共資金,還必須包括面向全社會的承諾,保證每個人都參與教育的公開辯論。這種對人人參與的強調,強化了教育作為一種共同利益,即一種共同選擇和實現共享福祉的形式。
當然,這些基本原則建立在教育能夠使人類實現其相關目標上,並且能夠確保當人類邁向2050年以及往後的歲月時,教育能夠繼續賦能人類重新構想新的未來🚶🏻➡️。
直面現實挑戰和不確定的未來🤮,須以不同方式思考學習
薩赫勒—沃克·祖德表示➔,加劇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利用透支地球和技術顛覆性發展等🈵,是我們當前所處歷史階段的顯著標誌。這些危機和挑戰的疊加,遏製了我們行使個人和集體的權利。盡管教育體系發展創造了大量學習機會😧,但部分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卻較為低下。
其實,展望未來🥿,很容易描繪出更為暗淡的畫面:一個資源耗盡的星球,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越來越少,關於未來甚至有更為極端的想象——優質教育在某些地方成為精英階層的特權。那麽,全球教育不平等現狀是否會繼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直到課程變得無關緊要🧙?這些可能出現的變化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基本人性?
“然而,沒有哪種趨勢是註定的💂🏗。”報告表示😙,未來有多種可能的選擇🦵🏿,其中顛覆性的轉變將主要有以下體現:
地球正處於危險之中👩🦰,但去碳化和經濟綠色化已在路上🛑。兒童和青年已經在行動🐭,他們呼籲采取有意義的行動,並嚴厲譴責那些對人類面臨緊急情況視而不見的人🐨。
數字技術具有巨大的變革潛力✬,但我們尚未研究清楚如何發揮其潛能。
隨著人工智能🧙🏽、自動化和結構轉型重塑全球就業格局🕴🏻,創造以人為本的體面工作將變得更為艱難💆🏻📦。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和社區認識到護理工作的價值,需要提供多種保障經濟安全的方式。
這些新出現的變化將給教育帶來重大影響,反過來,我們在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亦將影響教育的反應方式📖。總的來說,目前世界組織教育的方式👨🏽🦱,還不足以確保建立公正與和平的社會、健康的地球,以及惠及所有人的共同進步。事實上,當前的一些困難,恰恰源於世界的教育模式。因此✖️,報告認為,人類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學習,思考學生、教師、知識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繼承優秀教育傳統,革新教育教學模式
報告表示,革新教育需要新的教學法、課程、教師功能🍧、學校願景和教育時空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過去的優秀“遺產”——經過實踐證明的好的教育教學經驗。相反,我們要繼承好的傳統☘️,革新教育教學模式。
教學法應圍繞合作、協作和團結的原則進行組織。它應促進學生同理心和同情心的養成,從而通力合作改造世界。它還應教會學生拒絕偏向、偏見和分裂等。對於教學法的評估應反映教學目標🧔🏽,包括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和推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等🍙。
課程應強調生態、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支持學生獲取和生產知識,同時培養他們批判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它必須包含對人類生態的理解,重新平衡地球作為生活的星球和獨特的家園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它應該通過科學、數字和人文素養來培養學生辨別真偽的能力🧑🏻✈️,以應對錯誤信息的傳播。在教育內容、方法和政策上🍐,應倡導積極的民眾參與。
教師的教學應進一步專業化🟫,讓教師作為知識的生產者與促進教育、社會轉型的關鍵人物而獲得社會認可🧈。協作和團隊合作應成為教師職業的特征。反思🫡、研究和創造知識以及新的教學實踐應成為教學的組成部分。同時❔,必須支持教師的自主性和學術自由,保證他們充分參與關於教育未來的公開探討和對話。
學校應該成為受保護的教育場所,支持包容⤴️、公平以及個人和集體的福祉。同時🩳,要重新構想學校🚕,以推動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轉型。學校還需要將不同群體聚集在一起,並使他們有機會體驗到在其他地方無法遇到的挑戰和可能性。應重新設計學校建築🦥、空間、時間安排👨🏻🦳、課程表和學生分組,以鼓勵和推動個人一起學習。數字技術應旨在支持而非取代學校🔅。學校應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目標的典範🦹🏿♀️,以塑造我們所期望的未來。
人類應享有和擴大終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空間中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們應該連接現實的和虛擬的學習場所🧛🏿♂️🔆,並發揮每個場所的優勢。政府應當承擔關鍵責任🧑🧒,加強公共籌資能力和教育監管🩺。人類的受教育權需拓展到終身,並包括獲得信息🫃🏽、文化、科學和互聯互通能力的權利。
發揮廣大行動者的作用🐨,推動重新構想成為現實
“大規模的變革和創新是可能的。”報告提出🦪👊🏿,我們將通過數以百萬計的個人和集體行為——包括勇氣、領導力😿、抵抗、創造力和關懷的行為😉,推動重新構想成為現實🧁。這需要人類克服歧視👩🏼、邊緣化和排斥,致力於確保性別平等和所有人的權利,並鼓勵人類在社會對話、共同思考和行動方面作出巨大承諾。
呼籲研究和創新🦵🏽🏊🏻♂️。這種對未來的重新構想是一個具有全球性和協作性,並聚焦終身受教育權的研究與創新項目。這個項目必須以受教育權為中心😕,包含橫向學習和跨境知識交流等不同類型證據和認知方式🙀,並歡迎所有人——從教師到學生,從學術和研究中心到政府與民間組織😋,為這種研究和創新作出貢獻👩🏽🔧。
呼籲全球團結和國際合作。新的重新構想需要對全球合作重新作出承諾,以國家和非國家行動者之間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為前提🧘🏿♂️,支持教育成為一種全球共同利益🙅。除教育援助的南北流動外🫲🏼,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還必須在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南三方合作中產生🏄🏼。國際社會要在幫助國家和非國家行動者圍繞共同目標、規範和標準達成一致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以推動實現重新構想🤾🏽♂️。同時,應尊重相關附屬原則,鼓勵地方⏱🧔🏼、國家和區域層面的努力🐊,並支持難民、移民等群體的教育需求,尤其要借助國際合作和全球機構的力量。
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在各個方面積極參與實現重新構想。從支持研究和科學進步🪒,到成為社區與全球範圍內其他教育機構和項目的貢獻夥伴,那些富有創造力👨🏻🦱、創新精神,並致力於推動教育作為一種公共利益的大學2️⃣,在教育未來的構建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當然,至關重要的是🦪,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夠參與教育的未來建設🧎🏻♂️🤔,包括兒童、青年、家長🚟、教師、研究者、雇主、文化領袖等。我們有深厚👐🏻、豐富和多樣的文化傳統,擁有強大的集體智慧和創造力👉🏻,足以推動革新🧶。
總之🔗,關於“應該繼續做什麽👨🏼🍳、應該拋棄什麽、需要創新什麽”,報告試圖給出答案🤯,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如報告所言,其發布與其說是勾勒出一個藍圖,不如說是給全世界發送了一封鼓勵思考和想象的邀請函,請人們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社區🎯、學校以及各類教育項目和體系中具體解答這些問題🕵🏼。報告最終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有待持續觀察。
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 編譯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1年11月11日 第09版 版名🏌🏿:環球周刊(圖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