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旨在通過構建以學校為圓心🧑🏽🎓、區域為主體、資源為紐帶的“教聯體”🤾🏿♂️,促進家校社的有效協同🚟,確保協同育人機製更加完善,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近年來,協同育人機製建設受到世界多個國家重視🕵️♂️,匯聚各方力量支持教育發展已成為共識和行動。——編者
教育從來都不是學校或家庭一方的事情🙆🏼♀️,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同樣重要,在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發展和健康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協同作用。放眼全球👈🏼,世界多個國家關註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製建設,出臺了多個倡議、項目🐣、活動、指南等,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勞動教育、體育、文化藝術教育👃🏻、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特殊教育等領域🤶🏿,挖掘社會、家庭和學校資源,通過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協同促進學生發展。
聯責任:凝聚家校社協同育人合力
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家庭、街道社區、社會資源單位等是協同育人的主體,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負責🏇🏽。只有促進各主體協同發力、同向同行,才能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凝聚多元主體協同育人共識🚯。2022年8月🧬,英國“家長共同體”(Parentkind)📉、學校和學院領導協會、英國中小學校長協會聯合發布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庭—學校合作夥伴關系》指南,旨在幫助英國所有學校建立適應21世紀社會的家校合作夥伴關系,進而推動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全面的教育系統🍯,為所有兒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該指南強調👩🦱,通過四種方式可以建立有效的家庭學校合作夥伴關系。具體方式包括采取全校參與策略、建立家校之間有效和定期的雙向溝通、支持家庭—學校學習🖍、讓家長參與學校生活等。與之相應🆔,2024年9月,新加坡教育部更新了《家校合作指南》,並提出“健康育兒”倡議。同時🥝,新加坡教育部決定優化各校應用學習項目、生活教育項目的實施方法,支持學校自主管理和推進這些項目♙,並強調通過家長中心這一網站進一步簡化校內行政工作👩🏻🎤。日本文部科學省2017年發起“區域學校協作活動”倡議,鼓勵社區廣大居民和家長參與其中,共同支持兒童的學習和成長🍄🟫,推動以學校為核心的區域建設𓀛🍠,以激發社區活力、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協作內容包括學校支援誌願服務、課後兒童教室、區域未來塾➿、周末教育活動🧏🏼♂️、家庭教育支援活動等,旨在形成家校社共同育人的良好生態。
二是提供條件保障🌨,推動協同育人機製建設和運行👨🏿🎤。2024年4月1日🏋🏼♂️,巴西政府頒布第264號法令👱🏽♀️🧒🏽,明確實施“學校與社區計劃”👍🏽。該計劃面向巴西各級公立基礎教育學校🏙🎹,由國家教育發展基金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家庭和社區參與學校行為,培育學生、家長、社區成員與教育工作者的夥伴關系☎,促進協同育人機製建設,提高公共教育質量🎟。自2023年起,韓國京畿道教育廳便致力於推廣“共享學校計劃”🤸🏼♂️。為確保其順利推進,韓國京畿道共享學校在多個地區設立了試點支持辦公室➗👨🏫,並根據地區特點進行分類,以充分發揮每個區域的獨特優勢,提升當地教育水平。這些辦公室不僅提供教育支持🦖,還成為連接學校、社區和教師的橋梁,以期讓“走出去就是一所共享的學校”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樣🛺,由愛爾蘭全國小學家長委員會和愛爾蘭小學校長網絡聯合發起的“愛爾蘭合作夥伴學校計劃”☛🦼,使學校得以與當地社區開展合作,助力孩子們取得更好成績🐯。德國柏林兒童基金會的家校社合作育人案例受到廣泛關註🤱🏿。基金會不僅提供餐食和課後輔導服務,還努力與孩子們建立信任關系,從其實際需求出發提供幫助🏫。
聯資源⛄️:拓展教育內容邊界和形式
協同育人機製建設需要依托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聯結與整合🤚🏿,加強各協同主體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有助於豐富教育知識體系。拓展教育邊界,意味著要從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兩個方面入手,在傳統課堂學習之外,解鎖關於性教育、環境教育、藝術教育🚴♀️、STEM教育等的“新式課堂”🦾。
一是充分利用家校社優勢資源🎆🪇,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從2024—2025學年開始👩🏼🦰,加拿大魁北克市將性教育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程❤️,並為此構建全方位支持網絡。由新西蘭環境部牽頭、得到新西蘭多家機構支持的“全國環境學校計劃”,旨在連接學校、當地知名建材零售店、建築企業等資源,通過環境保護教育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法國文化部致力於將教育從校內延伸至校外🙏,推出了包括“這是我的遺產”、“文化之夏”🧑🏼🚒、“走出書本”在內的國家計劃和部門項目,各類文化組織在藝術創作🧛🏽♀️🔝、遺產保護、藝術教育、公共閱讀🧑🎄、媒體與公共視聽等多個領域為年輕人提供服務🧑🏿🎄。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實施了校園STEM專家計劃,旨在將教師與STEM專業人士聯系起來,借助STEM專業人士的專業知識,通過雙方合作將現實世界的STEM內容引入課堂。
二是打破傳統物理空間局限,創新課堂形式。巴西教育部實施的“學校與社區計劃”通過講習班🍱、遊學項目、學校—家庭—社區聯合工作坊等,擴展校外課堂,培養學生生活技能↗️。芬蘭的“現象式學習”借助各種社會場域,因地製宜設計各類課程。學校依托當地自然場域🚣🏻♂️,如森林🤽🏿🧖♀️、湖泊等👳🏻♂️,構建半開放或開放的主題空間🌌✌🏽,設計“現象式”主題探索課程,幫助學生在真實空間和混合空間下開展學習活動🦌,促進各種社會交往👎🏿。此外🤾🏿♀️,芬蘭註重打通社會中的企業資源🧛🏻♂️,為學習者職業生涯提供指引,培養學習者創業技能🤫。學校與周邊的社會資源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實地考察和工作見習等多種機會。芬蘭學校還會邀請社會上相關領域的專家一起參與探究活動🛀🏼👨🏼💼,分享他們的職業故事。孩子們面對面提問專家,甚至去到相關工作場域進行實地參觀🐜,打通學校和實際生活的“圍墻”。
聯空間🦹🏻♀️:拓寬家校社融合互動平臺
學校👨🏿🍼、家庭和社會間的交流互動對協同育人機製的建設至關重要。從主體而言👄,家校社均應健全多邊溝通聯系製度⚉。從形式而言,線上線下溝通平臺的靈活使用有助於各方及時深入“對話”🏋🏼♂️。
一是組織線下交流活動,增進家校社深層聯系。在瑞典公共衛生署、斯德哥爾摩市相關部門以及相關專業人士支持下▶️,“ABC家長會”(Alla barn i centrum,簡稱ABC,意為“所有孩子在此中心”)項目為0—18歲孩子的家長提供知識服務✡︎,學習內容包括關於父母身份、性別平等🏄♂️、兒童發展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相關知識和研究。同時,學習內容也會基於家長願望和需求進行適當調整🧙。結果表明,“ABC家長會”對兒童健康和發展有積極影響。此外,斯德哥爾摩市為家中有3—18歲孩子,且時常與孩子發生爭吵的父母啟動“彗星計劃”,以幫助此類家庭的父母獲得相應指導,習得與孩子互動的新方式🛏,在改善親子關系的同時👵🏼🏂🏿,建立起更好的家校社關系。比利時弗蘭德斯國際學校的“開門政策”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生活,學校定期舉行社交活動🤫,如野餐、文化慶祝活動、家庭歡樂日等𓀐🤾🏼♂️,將家長、學生和教師聚集在一起,營造熱情且包容的交流氛圍。無論是在組織活動🪙、支持課堂活動還是在委員會任職方面🛑🤹♀️,家長的參與都促進了家庭與學校更緊密的聯系🧛🏻。家校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也有助於為學生學習創設一個協同支持系統➗。
二是搭建線上溝通平臺👨🏽🦱,促進家校社互動反饋。新加坡教育部聯合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局特別開發了“家長門戶”(Parents Gateway)應用程序,通過數字化方式整合信息,為家校溝通提供便利。巴西教育部面向各級教育管理人員組織召開線上會議🦮,提供針對“學校與社區計劃”管理方面的基礎培訓,以及開展“預防暴力♨️:校園日常環境中的溝通挑戰”等線上公共講座🚴🏿♂️。澳大利亞一些學校圍繞澳大利亞教師專業標準,特別是關於與同事、家長和社區進行專業互動的要求🈯️,將家長和社區作為學校教學文化的一部分。教師不僅通過分享教學策略,如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的培養方法等🍔👳🏿,來與家長建立信任關系,還邀請家長參與真實的評估過程,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和學習需要。此外,教師還在線收集家長反饋🧔🏼♀️,以便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的需求和挑戰🍿🫅🏼,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支持。同時🥀⛔️,學校強調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要求教師通過專業對話方式改進學生學習表現。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良性互動,不僅有助於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促進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