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建立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近年來受到世界多個國家重視。非洲諺語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美國學者愛普斯坦等人的交疊影響域理論認為,學校、家庭、社區是兒童學習和發展的三大影響域🍃,三者對兒童的教育和發展產生疊加影響👩✈️。兒童和青少年教育需要家校社齊心合力,尤其需要得到社區政府👵🏼、資源單位和社區居民的支持。在西方國家👨✈️,社區作為三權分立政治製度下的最小行政單位,強化其在協同育人中的功能,使其成為教育重要“合夥人”,已成為共識和行動。
著眼社區協同育人的製度建構
社區協同育人需要教育部門在政府支持下與相關部門和社會資源單位協調聯動,因而製度建構十分關鍵。
政府立法支持社區協同育人👸🏻。在西方國家,社區與選舉製度關聯度很高🈸,因此🎅🏿,各類政府官員對社區功能高度重視🦤,教育功能也不例外🔓ℹ️。多個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推進建立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2002年🤴🏻,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規定😒🤴🏿,社區應當建立一些供兒童在課後活動的安全場所、家庭作業中心👩🏿,並提供輔導服務。此外🏟,還應提供具有文化性、娛樂性、教育性的機會和服務。該法案還鼓勵社區以公立學校為基礎整合社區內資源,為社區全體成員提供教育服務,以提高社區成員素質。澳大利亞《2013年教育法案》明確要求設立“家庭👳♂️、學校和社區合作局”。政府還通過製定《家長參與實施指南》👶🏽、《家校合作框架》等指導性文件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實施建議和資源🏄🏽。瑞典重視面向社區的中小學課後服務🏋️♂️,先後頒布了《教育法》👈🏼、《中小學👬、學前班和課後活動中心課程大綱》等,將依托於社區的學生課後活動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使社區能夠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作用。芬蘭頒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等法律對家校社協同育人予以明確規定🔕,強調學校在學生的教育和實踐中應與社區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社區監管學校,參與協同育人🩶🏊🏿。在北歐🚨🌐,從幼兒園至初中階段的教育都在社區管轄範圍內。以丹麥為例👶🏽,丹麥的小學和初中教育由地方當局管理💇🏻♂️,這意味著社區在學校的監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地方當局負責學校的日常運營和教學質量,確保學校設施的維護和更新💆♂️。在日本,中小學的設置管理是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要內容🚵💌。東京都官員井上介紹:“像葛飾區就被分為56個小學學區、24個中學學區,江戶川區則有73個小學學區、39個中學學區。社區的中心範圍多集中在校區周圍,社區的不少活動都與學校有關ℹ️,從一定程度上說🀄️,學校就是社區活動的中心。”
擴大社區協同育人的資源聯通
社區協同育人需要以學校為主體建立教育共同體,通過各類育人資源聯通,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課後服務等提供全方位的條件保障。
西方教育界將兒童走進社區與成人互動🔄,視作對兒童的社會性投資👨💼。社區豐富的公共文化設施是青少年教育實踐的平臺,學校開門辦學,鼓勵學生走進社區,參與社會實踐和誌願者活動。家長和教師堅信🛍,與其他兒童相比,那些能夠去動物園、公園玩耍☑️,去博物館、圖書館🧔♀️、企業大廈參觀的兒童,在應對數學🐍、科學🏌🏼、社會、語言等科目時,會有更為優異的表現。
為此,西方國家中小學教育重視與社區資源的聯通,每學期都會製定較為詳細的校外遊學和社會實踐計劃。作為公共服務平臺的社會資源,主要包括科普類(如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氣象館等)、文娛體育類(如演藝中心、劇院⏰、電影院、體育場館等)、文旅休閑類(如森林公園、海洋公園、動物園、植物園等)💩、綜合類(如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青少年宮等)四大類,資源單位均以協同育人為己任。
法國博物館和科技館通過設立專門的教育部門為青少年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位於法國巴黎東北部的拉·維萊特公園內的科學和工業城,設有面向青少年的“維萊特班”,許多中小學會將整個班級搬到科學城,利用博物館的知識Ⓜ️、設備和實物資源,在工作人員指導下完成科學小實驗🏋🏼♂️。
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是歐洲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館🎙,既是親子遊的好去處,也是青少年科普、研學和增長見識的理想之地。牛津大學擁有多個博物館和藝術畫廊👁,均對公眾免費開放🤹🏻♂️,每年還會面向兒童和青少年舉辦各種形式的知識講座🍽👨🏿🚒。
豐富社區協同育人的人員構成
除了各級政府重視,完善製度保障,協同育人也有賴於社區居民支持。在社區參與協同育人的實際操作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學校邀請家長、社區的社團組織和專業人士、行家裏手進校參與互動🫅🏿🧑🌾;二是學校聯手社區,組織家長👺、學生到社區研學實踐。
在發達國家,中小學均有類似於家委會的組織存在。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家長公民協會(PCA)、加拿大的家長咨詢委員會(PAC)、美國的“家長教師協會”(PTA)等。盡管稱呼有別,各有特點,權責不一🅿️,但其黏合家庭、學校與社區,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協同育人的目標是一致的。
非營利性組織🧉、企業👨👨👧👦、誌願者積極參與協同育人是西方社區的一大特點𓀔。全美家長教師協會(PTA)是美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家長教師聯合組織。其宗旨包括提高兒童青少年在家庭、學校及社區中的福利🧔🏼♂️,為他們爭取法律保障👎。通過縱向三級組織結構(國家—州—地方)👰🏼,全美家長教師協會向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提供決策服務🧑🏽🏭,促進家校社之間的互動和社會資源單位的聯動👨🏼🎤。
芬蘭最大的非營利性兒童和家庭福利機構曼納海姆兒童福利聯盟(MLCW),在地方政府等的幫助下,將新手媽媽和經驗型媽媽組織起來,形成龐大的家長社群,就家校社協同育人進行交流和討論,並分享相關經驗🔐➗。這項活動最早開始於1970年的瑞典,到2000年開始推廣到北歐其他國家。
政府主導改善社區貧困家庭教育環境
確保全納和公平的優質教育🤾,是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縮小教育差距🧏🏻♀️、對弱勢群體進行幫扶,也是西方多個國家改善社區貧困家庭育人環境的主要方向。
英國將關註貧困家庭和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列為重要內容。英國的中小學重視與社區公共服務機構的聯系合作,鼓勵弱勢處境的學生走進社區,通過自身實踐增強社會責任🧑🌾,培養未來進入社會的抗挫折能力🤾🏿♀️。2024年冬季臨近👩🏫,英國數百萬弱勢群體面臨能源價格上漲和福利削減的雙重壓力,英國工黨為此提出一攬子改革計劃,以幫助社區低收入階層改善生活條件,減少和緩解兒童貧困🧔🏼♀️,終結食品銀行這一“道德創傷”。
為弘揚奧運精神,法國國民教育部與法國高等教育部於2017年聯合推出了針對大中小學的“2024一代”認證學校掛牌項目👎🏽。自2021年起,法國巴黎大區的許多特殊教育學校從這一認證項目中獲益。獲得“2024一代”認證的特殊教育學校👩🍳,可以保障殘疾青少年這一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權利🍗,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區生活🙎🏻♂️。
2024年初🥅,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與各州達成共識𓀏,啟動了德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教育計劃之一——“起點機遇”計劃。該計劃於2024年8月1日正式啟動🧙♂️,為期10年,總投入為200億歐元🧑🦳⛹🏽♂️,計劃資助4000所學校,重點關註社區弱勢兒童,其核心支柱包括基礎設施和設備改善計劃,以為中小學創造更有利的學習環境。
美國實施的“開端計劃”被視作向低收入家庭等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教育項目。該計劃以聯邦政府及州政府的資金投入為主,由受過培訓的教師對家庭條件不佳的兒童提供免費的學前教育。實施過程中😜,一些貧困家庭的父母和少數民族家庭的家長也因為該項目獲得工作機會🐢。截至2022年,美國仍有1760萬名流動兒童👷🏿,其中42%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024年4月🎥,美國國際開發署發布《美國政府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24—2029》,強調應整合各類社會資源,關註社區弱勢家庭,使貧困兒童享有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
作者🏓:雷萬鵬 萬晨聲(作者單位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