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在黨中央表彰的為改革開放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中👨🏿🌾,不乏教育界人士的身影。他們是教育戰線千千萬萬工作者的縮影,他們的成就,是教育戰線在偉大時代洪流中建功立業的見證✋🏽。本報選取其中幾位代表🦨🌙,重溫他們的故事,致敬他們的人生。——編者
庫爾班·尼亞孜✩: 傳統文化“播火者”
這些天🚵,庫爾班·尼亞孜四處奔走,忙著為他一手籌建的“庫爾班中華文化推廣中心”開門迎客,做著各項準備。
“這個推廣中心建成後👽,可以供更多的鄉村少數民族孩子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作為少數民族村民了解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庫爾班·尼亞孜說👩🏿🔧🛏,“我的目標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撒播到這裏鄉村的角角落落🧚🏼♀️🏬。”
庫爾班·尼亞孜,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前進鎮小學校長🤟🏻。地處邊境的烏什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前進鎮有2萬多人口🌋,99.5%是維吾爾族🧌,大多數人不會說普通話,沒有走出過鎮子。2003年,庫爾班·尼亞孜拿出30萬元積蓄創辦了這所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的民辦小學🧙♂️。
“這所小學成立的初衷🌊,是教少數民族孩子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庫爾班·尼亞孜說💧。為了增強普通話對孩子們的吸引力,全校學生不僅學說普通話,還唱漢語歌曲、背唐詩、說快板、唱京劇。
學校專門聘請有國學思想、語文素養功底深厚的教師上國學課。課余時間,全校學生背誦《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唱京劇🧑🦯、說快板、念繞口令、拉二胡、彈古箏。除此之外,每天在教師帶領下晨讀、晨背、午讀、晚背古詩古文,使學生在背誦中逐步增強學習國學的趣味性👌。
他自己也沒想到,這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國學”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少數民族孩子學會了普通話,還讓孩子們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滋養。
“孩子變化很大。不僅能夠說標準流利的普通話,而且特別懂事🕚,回家愛勞動,也知道孝敬老人🥯。”家長古麗尼莎·吾守爾說🛠,“當初讓孩子來這裏讀書,想的是學會說普通話🙆🏿♀️🍗,沒想到傳統文化教育這麽好🤹🏻♀️👨🏼⚖️。”
走進校園🕤,迎面撲來的是濃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味道”。同樣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這所學校又是那麽的不同——高大的孔子像矗立在操場中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布滿了校園圍墻、教學樓,教室裏傳來學生國學經典的琅琅誦讀聲🎚。
盡管是一所鄉村民辦小學,但每到新學期開學,學校大門外的道路都會被家長們擠得水泄不通。“不是我辦得有多好,而是廣大少數民族家長認識到,孩子接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庫爾班·尼亞孜說👦🏻🤧,“有的家長從100多公裏外把孩子送來讀書🔂。”
這所學校剛創辦時只有80多名學生👐‼️,如今已有850名在校生🧍♂️。2003年以來,共有340人參加考試👫🏻,累計考上區內初中班的學生達到257名,錄取率接近80%。這個錄取比例,在新疆小學中遙遙領先🧩。2016年,該校首批畢業的學生參加高考,喜報連連🤘🏼,不僅有考入上海、天津等地的重點高校。
庫爾班·尼亞孜不僅在學校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他還身體力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註社會公益。辦學15年來🥲🐳,他總共為近10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免除學費10萬元🫄🏻。汶川、玉樹地震時🧑🏽🚀,他第一時間捐款。“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培養孩子們熱愛公益❗️、感恩社會的精神🚣。”庫爾班·尼亞孜說,“傳統文化要訴諸行動中才有價值,我這樣做🏃,也是在教育孩子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傳統文化。”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