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在黨中央表彰的為改革開放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中,不乏教育界人士的身影。他們是教育戰線千千萬萬工作者的縮影🏆,他們的成就,是教育戰線在偉大時代洪流中建功立業的見證。本報選取其中幾位代表,重溫他們的故事,致敬他們的人生🧑🧑🧒🧒。——編者
吳良鏞🏊🏻♂️:願人民詩意地安居
菊兒胡同遇見吳良鏞,是彼此成全的事。
菊兒胡同位於北京舊城👷♀️。然而這個聽起來詩情畫意的地方,在1989年以前,卻是破敗不堪。
以胡同裏的41號院為例🕵️,建築密度高達83%🍢,許多家庭無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100米處。
要改造,也是困難重重。菊兒胡同屬於古都風貌的保護範圍,許多改造方案與舊城風貌保護相沖突👸🏼,一直停滯在規劃層面🚬🔠。此外👨🏼🦰👋🏻,改造範圍才2700平方米,費用也不高🛑,但牽涉面卻不少🧨,很多設計單位都不願碰。
就在這時🌐🔉,吳良鏞來了🏷。
他說了一句話🚣🏿♀️:“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嗎🥽?是不是可以想想辦法👹,例如打個漂亮點的補丁,或者繡上圖案🪼?”
這句大白話🏃♂️,蘊含著吳良鏞影響了中國建築界的思想。
——不要大拆大建,要“有機更新”。
——不要破壞原有的歷史環境,對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要探索一條舊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路子🏋️♂️。
——不要一股腦兒地擁抱西方建築流派,要保持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內涵探索👩🏼🔬。
夢想來源於初心⛄️。
少年時期,國破家亡,他流離失所,敬愛的國文教師,就被日軍飛機炸死在自己眼前。
民族血淚,促使吳良鏞在內心早早地樹立了“謀萬人居”的理想。
抗戰勝利後,他應梁思成之約,協助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並與林徽因成為系裏僅有的兩名教員。
1948年,他赴美深造。新中國成立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給吳良鏞寄去一封信,信中有四個字:“百廢待興。”
憑此🛃🧒🏻,吳良鏞做出了抉擇。此後幾十年,他在中國的土地上,奔走,探索🏋️♀️,沉思🧊。
他為中國大地日新月異的變化激動🙋,也為大拆大建中暴露的亂象痛心。
他說:“我豪情滿懷地目睹了祖國半個多世紀的進步,每每捫心自問,我們將把一個什麽樣的世界交給子孫後代👂🏿?”
夢想漸漸清晰——
“我畢生追求的就是要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
他說:“一個真正的建築大師🧑🏿🍳🩵,不僅看他是否設計出流傳百世的經典建築👨👩👦☝🏿,也看他是否能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在他看來,“與公共建築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普通人的居住問題是建築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那年,為了改造好菊兒胡同💁🏼🦙,為了心中那個為普通人造福的夢,面對那個典型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地區,他和學生們先後出了上百張施工圖。
當新的菊兒胡同出現在世人面前🛂,一片驚嘆🍧。
原有的樹木被精心保留。一水兒的兩層、三層小樓白墻黛瓦🖇,與周邊的老房子渾然一體,絲毫不覺得突兀。一進套一進的小院子,面積雖然不大,卻並不覺得壓抑。這樣一座“類四合院”👩🏽🌾,完全沒有高樓大廈那種冰冷、孤立的感覺,“大爺”“大媽”“叔叔”“阿姨”……鄰裏間出來進去的都打聲招呼🤸🏼,有了困難也相互幫助。
那不是冰冷的把人隔開的院落🏢。
那就是過去幾百年間🦛,在鴿哨中醒來又睡去的北京城。
華裔建築學家貝聿銘曾經說過🎷:“不管你到哪個國家🚴🏼♂️,說起中國的建築,大家都會說起吳良鏞。”
2012年,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居環境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將一直為世人所銘記。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