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推動著全球範圍內教育國際化深入發展,國際教育格局深刻演變🔔,留學經濟方興未艾🧒🏼,學歷學位互認邁向更高水平,教育國際化大勢浩蕩前行🏭。
國際教育格局深刻演變
占有國際教育市場最大份額的美英兩國面臨競爭壓力
國際教育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發達國家之間國際教育競爭不斷加劇,爭搶國際教育市場份額👨🏼🏫,紛紛製定國際教育的量化目標,吸引和招收更多的國際學生。澳大利亞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招收國際學生72萬人的目標,加拿大提出到2022年招收45萬人,德國提出到2020年招收35萬人👨🏻🦱,新西蘭提出到2025年招收14.3萬人。占有國際教育市場最大份額的美英兩國明顯感到來自他國的競爭壓力,民粹主義、排外主義等逆全球化傾向難擋國際大勢。
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留學生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采取增加教育國際化投入🙈🤸🏿、減免學費、放寬留學簽證等舉措吸引國際學生⛷。俄羅斯製定了“提升教育出口潛力計劃”👍🏽,擴大教育服務出口,特別是要改善生源結構,招收更多的西方國家留學生,提出到2025年實現外國學歷生達到71萬人的目標👫🏼。印度采取減免學費政策吸引外國學生,在160所印度高校為亞非國家優秀學生保留1.5萬個入學名額🌳,對外國學生實行不同程度的學費減免,最優秀的25%的外國學生享受學費全免📌。印度已撥出15億盧比或約合1.4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用於實施外國學生學費減免計劃🚵🏻♀️。印度教育部長賈瓦德卡爾聲稱,要使印度成為外國學生上得起🦹🏻♂️、有質量的教育樞紐和優先選擇的留學目的地,到2023年要力爭實現招收20萬名外國學生的目標。
跨區域流動方向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南北流動勢頭有所減弱🎅🏽🧍,主要留學生源輸出國學生向發達國家的流動放緩。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中印兩國對美國國際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占到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半壁江山🦽,中印近年來赴美留學生增長率快速下降與美國國際學生增長勢頭下挫保持著一致性🙂,美國國際學生增長率已從2015年的10%急速下降到2018年的1.5%,美國國際學生人數有可能進入滯漲期。
從東亞經濟體赴西方國家留學的規律看,中國赴美留學人數有可能在近年內出現拐點,赴其他西方國家的留學人數也有可能出現下降↙️。新西蘭已著手研究應對2025年後中國留學生人數減少的對策。同時🎊,南南流動勢頭正在集聚,新興市場大國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留學生的吸引力在增強,非洲🐨、東盟5️⃣、南亞和中亞等地區留學生正成為中國留學教育新的增長點,印度正在提升對非洲國家學生的留學吸引力。
域內流動走勢不斷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域內留學生流動的重要推動力量🧕🏽。歐盟實施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以域內流動為主的教育交流計劃,擬於2021年實施的“伊拉斯謨新計劃”中提出🪜,要在6年內實現1200萬人交流的目標,同時增加政策資金資助強度🐂👉🏿。隨著東盟、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域內學生流動更加頻繁。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亞洲國家留學生的吸引力不斷提升,與一些國家的雙向留學形成巨大反差🫅🏼,例如2018年印度在華留學生達到近2萬人💞,而中國在印留學生僅為172人。
周邊流動勢頭不減。地緣相鄰、文化教育相近、語言相通和留學成本較低成為推動國際學生周邊流動的重要因素。區域性核心國家特別是區域性大國由於教育資源豐富🚴🏼♀️🧑🏻🦱,對陸地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周邊國家學生有著獨特的吸引力⛹🏼♂️。俄羅斯與獨聯體有著歷史聯系,吸引了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國的大批留學生,周邊國家學生所占比例達到55%。印度形成了南亞次區域留學中心🙂,來自尼泊爾🥘、孟加拉和斯裏蘭卡等周邊國家留學生的比例達到43%✍🏿。南部非洲形成以南非為中心的留學教育中心🤙🏼,周邊國家留學生比例占到46%。經濟、教育或宗教等因素也對周邊國家留學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來自周邊經濟體留學生的比例日本達到63%,韓國為65%🌔,土耳其為44%,巴西為37%🕊,沙特為32%。
打造留學經濟學
教育發達國家從國際教育中獲得巨大經濟收益
留學經濟學是一個國家和教育培訓機構通過吸引招收國際學生以追求留學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政策價值取向。留學教育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出口行業,不僅獲取了經濟收益,創造了就業崗位,而且還成為高等教育資金重要的來源渠道。留學經濟是一個國家教育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實行差異化收費政策,從留學教育中獲取更多經濟收益。約一半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公立高校對同一專業的本國和外國學生采取不同的收費標準,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美國等對外國學生的收費金額平均比本國學生高出一倍或一倍以上,向每個外國學生每年多收取的學費超過8000美元。像丹麥、瑞典和芬蘭這樣的北歐高福利國家👱♀️,也一改過去將本國與外國學生一視同仁享受免費高等教育的做法,公立高校開始向歐洲經濟區以外的學生收取較高的學費🕶。
教育發達國家從國際教育中獲得巨大經濟收益🚔。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數量的持續增長對美國經濟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據美國最新統計,2017年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390億美元🔵,支持了45.6萬個就業崗位🤳,而在10年前國際學生對美國經濟的貢獻是155億美元🦻🏼,國際學生人數增加與經濟收益上升成正比→。
在英國,高等教育已成為第五大服務行業,留學教育經濟收益僅次於美國,2016年獲得的凈經濟利益是203億英鎊(約合263億美元)。此外,英語培訓學校🥮、公立中小學和私立學校從國際學生繳納的學費中獲得的收入總計約為43億美元。2017年🚶🏻,澳大利亞國際學生人數接近60萬人,國際學生對澳大利亞經濟的貢獻再創新高↗️🧑🧑🧒🧒,達到320億澳元(約合23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是繼鐵礦石和煤炭之後的第三大出口行業🔩。
加拿大借鑒澳大利亞將國際教育做成產業的經驗,采取放松簽證和延長畢業後工作期限等措施👨🏼🔧,擴大留學教育規模,國際學生數量迅速增加,2016年國際學生對加拿大經濟的貢獻是27.5億加元(約合20.8億美元)。在新西蘭,國際教育成長為第五大出口行業和繼旅遊之後的第二大服務出口行業,2017年國際學生對新西蘭經濟的貢獻是44億新元(約合29.8億美元),創造了3.3萬個就業崗位。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親自掛帥督促實施“教育服務出口計劃”,提出國際學生對俄經濟的貢獻要從目前的每年14億美元提高到2025年的37.3億美元🛎。
推動學歷學位互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導起草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全球公約
建立區域性資格框架🦹🏼♂️,為學歷學位互認奠定標準基礎🧏🏿♂️🧑🏽🦲。區域性資格框架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區域教育融合發展的產物。覆蓋歐洲文化公約締約國範圍的歐洲高等教育區總體資格框架🏌🏼♂️、涵蓋歐盟成員國的歐洲資格框架🐵🧛🏼♂️、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資格框架和東盟資格參照框架等區域資格框架相繼建立。從知識🧙🏼♀️、技能和能力三個維度描述的資格框架水平已成為域內國家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重要參照點👨👧,培養標準的趨同化為域內國家學歷學位互認和學生流動奠定了基礎。
打造地區公約升級版,實現更大範圍的全球互認。目前全球出國留學生有400多萬人🤳🏼,其中250萬人屬於跨地區流動🧘🏼♂️,預計到2020年出國留學生將達到800萬人。現有的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地區公約已不能適應不斷增長的學生跨地區流動的需要。作為推動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和促進學術流動的平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地區公約的基礎上,主導起草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全球公約🤹🏽。該公約旨在形成全球範圍學歷學位互認的國際規範性文書和監管框架,明確學歷學位公平承認作為一項普遍權利🚾,推動跨地區學歷學位互認🍛,保證各國認證程序的國際一致性,減少人員跨國流動障礙。該公約擬在201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大會上通過。
深化區域和次區域教育合作,推動學歷學位互認走向更高水平的自動互認。學歷學位自動承認率先在教育合作交流水平較高的次區域得到推行。今年1月👩🏽🦰,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三國高等教育部長做出決議,規定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各層級文憑和學位可在任何一個國家得到自動承認,這是對三國2015年學士和碩士學位自動承認協議內容的拓展🙎🏽♀️。學歷學位自動承認不僅有利於減輕行政負擔和降低個人成本🤾🏻,而且還有利於促進學習或工作的便利化和無障礙自由流動。
2016年🌊,瑞典👱🏻♀️、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修改2004年簽署的《雷克雅未克宣言》🎓,正式啟動建立域內具有可比性的各層級高等教育資格自動承認機製,提高次區域教育合作水平。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波羅的海三國有望在今年簽署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和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自動互認協議🎇。比利時佛萊芒地區將與丹麥🚴♀️、波蘭和葡萄牙簽署學歷學位自動互認協議👩。歐盟今年提出各成員國要到2025年實現高等教育學歷學位👩⚖️🕸、高中畢業證書和國外留學學習結果的自動互認,以打造從事學習和研究不受邊界阻礙的歐洲教育區。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