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發布🙇🏽,對教師提升個人能力🩷、調整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提出新要求🚏。2023年,國家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教育發展呼喚教師的轉型成長👩🏼⚖️。深入分析教育教學診斷數據4️⃣,可以幫助教師不斷改善自身教學表現🏊🏽♂️👎🏿,是教師不斷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
年輕教師在教育教學診斷中應當追尋的目標
教育教學診斷作為一種教學情況反饋工具🙆🏼♂️,可以對教師起到激勵和引導作用。教師可以在診斷反饋的項目中,提前為自己設定目標,從診斷結果觀察自己的目標完成情況,使教育教學診斷更好地發揮作用。對於年輕教師而言,可以追尋的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能夠開展學生喜愛的教學活動👨🏿🍳。課堂是教師工作的基本陣地🪛,教學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學生認可甚至喜愛教師的教學活動,可以極大程度地提升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進而確保學生學有所獲,教師教學質量有所保障🫗🙌🏼。
能夠全心全意與學生建立全面的聯結🙋🏿♀️🎊。教育的本質是人對人的影響。在教師教學能力足夠的前提下,學生與教師的聯結越深✊,越容易產生思想的交流與思維的碰撞👮♂️,這樣才可能真正實現深度的教與學。這不僅有利於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有利於踐行全員德育的教育理念👾⛹🏿♀️,全方位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能夠初步形成個人教學風格。能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只能算是一名合格教師😂,有鮮明個人風格特色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在從教初期,很多青年教師不容易對自身的風格特色形成明確的認知,而學生的留言可以直觀展示學生眼中所見的教師教學閃光點🛍️,也就可以幫助年輕教師更快地找準定位。以筆者自身為例💱👩🏽⚖️,結合學生留言,筆者立誌打造個人特色的“四有課堂”,即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感到有活力、有魅力💏、有溫度、有收獲。在陪伴學生成長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個人素養也能得到長足發展🧓🏼。
教育教學診斷中應註意的不足
教育教學診斷最大的功能🧙🏼,在於呈現日常教學中教師難以發現的問題,其中比較常見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教師個性化教學不足🦋。一些教師通過分析教學診斷數據,會發現自己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對於個性化教學的期待🔙。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教學班級較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關註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與進展。二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能力水平進行差異化的教學設計,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學生學科作業收獲少。作業對學生學習幫助不大,也是教師容易從診斷數據中發現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還沒有達到“作業設計要精”的目標。如何在不增加作業量的同時⌛️,把作業設計得更實用,讓學生更有收獲🪼,是教師需要重點突破的一個難題。
個別班級教學感受差。一些教師會意外發現自己認為用心教學且關系熱絡的班級,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感受並不好。這種問題多發生在紀律管理開展不足的年輕教師身上。其實👴🏿,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心智尚不成熟🙇🏽,教師需要進行一定的紀律管理,才能保證學生的聽課狀態,進而確保教學質量。
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改進策略
針對診斷中暴露的常見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發力去進行改進。
建立行之有效的溝通反饋機製。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註意力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教師要明確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教師應建立有效的教學反饋機製🙎🏿♀️,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一是教師應與學生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了解他們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增加即時反饋。具體來說,可以增加巡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𓀓;增加檢測環節,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加交流時間❗️,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三是教師應通過定期教學評價、面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並針對問題進行調整和改進🏋🏽♀️。
例如🧑🏻🦲,某個班級的某節生物課總是紀律不佳,與學生溝通後🔶,教師發現這節課是上午最後一節課🤟🏿,且安排在體育課之後🧑🏻🌾,學生們普遍感覺又累又餓,所以狀態不好。在充分聽取學生的想法和建議之後,教師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參與感、強化課堂紀律要求三個方面,對教學進行了調整💚。目前,這節課的教學質量已得到較大提升😇。可見🏅,有效的溝通反饋機製📻,是提升質量的一大法寶🖨。
開發高質量的開放實踐作業。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啟發,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重實踐”🔂,同時提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積極開發跨學科探究實踐類作業。跨學科探究實踐類作業一般是開放性項目式作業,其設計要緊密聯系生活,活動要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更重視學生的過程性🕙、表現性評價🤛。作業設計中的開放式問題和表現性任務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或解決過程👩🏻🦯,因此,需要借助基於核心素養的等級量表、核查表等工具進行考查。而這恰恰與新課標提出的“全面推進基於核心素養的考試評價”要求相契合。因為對於核心素養或高階認知的測評,表現性評價有著天然的優勢,更能夠提高教與學的質量。總之,設計跨學科探究實踐類作業🏒,既可以實現學生能力的綜合提升,也可以推進教學評一體化🤹🏿。
以八年級生物課“動物的運動”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結尾設置跨學科實踐作業🏋️🚴🏿:請利用身邊的材料製作一個動物屈肘✯、伸肘的動態演示儀。這個作業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思考模型結構與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結構的對應關系和運動背後的原理,也可以使學生更加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有效提升了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基於深度教學優化教學設計🧹。新課標要求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郭元祥強調🦴,深度教學一定要聚焦核心素養,構建開放性📴、探索性的課堂🤮。所以,教師應當積極更新觀念,註重知識的廣度、深度、關聯度,以深度教學為導向,優化教學設計,切實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真實情境下聚焦核心概念的學習任務群🫴🏻,通過課堂預習、自主學習、表達交流🌻、自我檢測🧚🏿、課堂小結等教學環節👩🚀,利用做中學👱🏼♀️👨🏻🦰、悟中學的動力激發機製🧖🏼,開展深度教學。
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教師應當重視教學診斷,深入分析結果,不斷查漏補缺,以促進個人專業發展,落實育人目標。
作者🧑🎨:周夢鶴 廣東實驗中學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民族教育”20240927 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