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繡花的功夫👨🏿,認真💇🏼、專業、精致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這是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小學校長張星最為推崇的“工匠精神”。在師生眼中🤹🏿♂️,他自己就是“工匠精神”的身體力行者⛹🏿。將育人這件事做到極致🕠,是校長張星的工匠精神🎨。
教育是生命直面生命
“教育應該是生命直面生命的事業,教育過程要凸顯生命關懷,要關註教育過程中的多元生存狀態和內在體驗,關註個性差異,實現人的主動愉悅多元發展🧗♀️。”這是張星的教育感言。多年來💢,他一直這樣說,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作為青島市名校長工作室和青島市勞模創新工作室主持人🌁👋🏿,他時常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育人模式。與其他校長一樣,他一直以建設一所讓社會滿意、家長向往、學生喜歡、教師自豪的學校為奮鬥目標🚊。但傳統的重分數的教育理念,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為了實現育人目標,自2007開始👃🏻,張星先後與青島大學師範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合作開展學校變革研究。“和美教育”應運而生。他將教育專家的指導與學校實踐相結合🦏🐍,探索出基於學校本位的和美養德、和美教學法、和美課程體系及和美學校管理四大領域的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形成了素質教育的個性化實踐模式,推進了學校的系統轉型。
在他看來,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時代美少年,是學校責無旁貸的使命。
和美課程讓學生做主
在張星的帶領下,嶗山區實驗小學的教師團隊將教書育人做到了極致。學校構建了“養德”“啟智”“健體”“怡情”和“樂行”五大系列的學校和美課程體系🔞。和美課程體系根據課程關聯度和內容特點,實施跨課程級別整合、跨學科整合、學科內整合和課程時間整合🌿👨🏻🦼,實施單元類結構教學,凸顯學科育人價值,逐步探索出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踐路徑。
校本課程以學生為本🤏,課程內容由學生做主。根據學生需求,學校將校本課程的開設分為必修類和選修類兩類🦫。必修類校本課程包括輪滑、圍棋、頭腦奧賽等課程🧎🏻♂️➡️,在不同年級開設🤸🏿♀️,讓處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長體驗🐗。選修類校本課程包括民樂、足球等社團類課程和多元課程超市👨🦼➡️。社團類課程有固定訓練時間,多元“課程超市”則集中安排在每周三下午。
學校還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建立了“和美養德”目標體系,製定了不同學段的養成標準,將和美養德課程資源確定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𓀍,確定每一類課程的實施要求。
在這一課程體系下,學校主題活動與四季相結合,形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大主題,體現“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的理念👌🏿,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增強了育人功效🚣♂️。
課堂評價要多幾把尺子
張星認為,真正的“和美課堂”🍠,應是能將教與學的功能都發揮到極致。他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團隊探索出課堂教學基本範式和和美課堂標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質疑思考、合作探究,實現課堂教學的“三效”——效果美🍭、效率高、效益強🍿🕵🏻♂️。
心裏一直裝著學生的他,為了鼓勵學生發展💷,主張“多幾把尺子,同一把尺子多幾次測量,自選幾把尺子”的評價策略。這種策略給了學生更多的信心,學生既可以自我推薦個人最擅長的自我發展項目,又可以在一次診斷不理想的情況下申請二次診斷,學習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通過教育發展興趣⇢⛹🏼♀️,讓學生走得更遠,是張星一直堅持做的事情。
參與教研的時候🧚🏼♀️👩🏻🦲,張星經常提醒身邊的同事反思:“你的教學設計有沒有體現學生立場?你的課堂有沒有關註到每一個學生?”對於學生的未來發展,他的話語很樸素,但卻蘊含著無限的期望:“首先要幫助學生在學校找到學習興趣,然後,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進而讓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更好的發揮。”
在嶗山區實驗小學的校園裏曾流行著一段學生自己的“一字真言”:寫一手漂亮的漢字、學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會一種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懂一門適合自己的樂器💪🏿。如今🤽🏿♀️,這“一字真言”已逐漸成為每一名學生的“標配”📘。
今年6月,嶗山區實驗小學“和美怡情”師生書畫作品展在青島市榮寶齋美術館舉行。本次畫展共展出學生作品130余件,涵蓋水彩畫、國畫、油畫👩🔬🧚♂️、書法、水粉畫、兒童畫等眾多門類。小學生的書畫作品能走進如此高規格的美術館展出,在青島市引起了不小轟動😒。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