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廣東某所幼兒園的家長們又在群裏收到老師發的通知:“請家長們在2018年10月10日—10月25日參與點贊‘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並請每班在10月25日前提供3—5張點贊的照片。”據悉🐒,這是廣東某地精神文明辦公室主辦的“榜樣評選”活動,其中一個“投票榜”需要參考市民投票的結果🏃🏻。這個本意為征詢公眾意見的點贊活動💍,卻因攤派到幼兒園孩子家長頭上而變了味。
“綁架”孩子得來的是假民意
廣東一所幼兒園的家長👩🏽🍳,被老師要求參加某地精神文明辦主辦的一個“榜樣評選”活動,而且點贊對象還得是學校所在區的候選人。這樣的作假行為🧘♀️,家長當然不願意參加,但為了孩子🌈,只能無奈照辦。
類似的硬性攤派,非此一例。廣東某地發起“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建設”,當地教育局要求師生和家長關註其公眾號,學生家長還被老師要求關註後截圖上傳。如此“圈粉”🔆,就算得來百萬粉絲🍛🏕,實際活躍度又能有多少?
從報道來看,老師和校方也有苦衷🪤,一位校長就說:“就看哪個部門強勢🤙🏽,能搞定教育局。在教學育人之外,硬拉學生和家長為其他任務湊人頭,我們也不情願。”做事不看對不對🚞,而是取決於誰足夠“強勢”🙀,結果,最不“強勢”的家長🧙🏿,被迫充當了“水軍”🫃。
家長最重視孩子,這麽做等於是“綁架”孩子🦻🏽🎮,迫使家長“就範”,畢竟誰都不想因為完不成“任務”,自己的孩子被“另眼相看”。如此一番“操作”🫴,得來的“民意”👲🏻,終究是假民意,獲得的“參與度”,擠掉水分之後👮🏻♀️,真實的數字恐怕會讓人“無法直視”。
硬性攤派,既是懶政🏊♂️,也是濫權。網絡世界,雇傭“水軍”𓀍、買“僵屍粉”的行為令人不齒。一些網絡“大V”,看似坐擁數十萬、上百萬粉絲📩,實際的粉絲互動量才零星幾個,往往淪為笑柄;有的影視作品🤷🏼,放映初期好評如潮,隨著時間推移,口碑卻“斷崖式”下降👩🏻🍳,雇再多“水軍”,也敵不過真實觀眾的雪亮眼睛……而一些部門濫用權力集贊、圈粉,其行為的惡劣程度更甚,負面影響也更深。收集民意🧑🧒🧒、擴大參與,不靠紮實的工作🦸🏻,而是依賴於濫用權力走捷徑☄️,從行為性質上看👨🏽🚀,濫權本身已是錯;從行為後果上看👵,不僅會讓民意失真,也會讓人懷疑相關部門“重視民意”的誠意有多少,再有類似活動,更難喚起人們參與的熱情✅。
以權力謀點贊、謀粉絲🏎,當休矣🖌。
(作者紀玉,原載《新民晚報》,有刪節)
“以權謀贊”玷汙了校園純真
行政任務進校園,不是一件新鮮事,可以說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現象。但存在並不意味著合理妥當⛹🏽♂️,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成為“民意考核”任務的接鍋者📊,變味的不僅是“民意考核”本身🎾,還有整個校園氛圍甚至是風氣。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責任在學校和老師,畢竟這些拉票、求贊、圈粉的瑣碎事是其要求完成的。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由學校和老師掌控,很多事情只能遷就學校和老師🐿,不能也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只能默默點贊🧑🏻🦯,這也是一種妥協和無奈。
不過,學校和老師某種程度上也是受害者。正如一位校長所言,就看哪個部門強勢,能搞定教育局。在教學育人之外,硬拉學生和家長為其他任務湊人頭,他們也並不見得心甘情願。所以,根子還在於相關部門的“粉絲政績”思維以及懶政懈怠的工作作風。具體來說就是,過於重視形式和面子🤜🏼,實際上對真正的民意沒有絲毫體現,也沒有任何意義。
當這種思維流淌到校園時🌨🎙,便是將“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的套路傳遞給孩子,幹擾家長,也讓處於中間地帶的學校和老師異常尷尬👱🏽♂️,上下都矛盾🚟🧝♀️。如此,不僅有違教育的本真🤥,更玷汙了校園的純粹。
再來具體看廣東的這個例子,上面把任務壓給學校和老師,老師又壓給家長,家長只能在每個IP上每天點贊50次,既耗精力又耽誤事。就長期來看,這種既定模式還可能給本來就不穩固的家校關系雪上加霜🧛🏼,最終影響的還是教育的初心本色🥬、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嚴重的一點在於,這樣的“註水民意”不僅不是所謂的政績,還會產生更大的負面效應。“沒意義”只是表面呈現🚙,“形成傷害”才是最終呈現,這一點需要認識到位。
孩子需要純真👨🏿🎨,校園需要純真🤖,這應該是社會層面堅守的共識💃🏼。面對這一共識,以及其中身處被動的學校、老師和家長🆓,必須從製度層面出發🧛🏼,為他們的“敢於拒絕”提供強有力的現實支撐📠。
(作者默城♑️,原載光明網,有刪節)
別讓“粉絲政績” 毀了教育
家長不時收到“鍵盤俠行動”式指令,原因無非有二🧗⏱:一是相關部門覺得自己所開展的活動“意義重大”😦🌸,有必要發動家長廣泛參與👨🏿🦰;二是“粉絲政績”思維作祟,“小手牽大手”成了一些單位完成“民意考核”任務最便捷最有保障的渠道。誠如一位家長所言🔜,自己領導的話,執行起來也許還會打點折扣🧔🏽,但老師的話🧑🎄,那是聖旨。“意義重大”加上“效果顯著”,各種行政任務便光明正大地向校園“甩鍋”🍲,各路“圈粉”任務都往學校裏塞。
這些事對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傷害。據2017年新教育研究院發布的《關於“減少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調查報告》顯示👨🏽🍼:“占用教師工作時間的工作👑,並非全是教育教學工作,真正用於教學及相關準備的時間在整個工作時間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為耗時耗力的非教學任務🤽♀️👬🏼。”教師被各種雜事忙到“懷疑人生”,應接不暇的學生和家長同樣苦不堪言,難免對莫名其妙布置各種作業的老師心生怨恨🌾,加劇家校關系的緊張……“粉絲政績”綁架教育,危害之大㊗️,可見一斑🤵🏻♀️。
教育是國之大計😌,必須遵循基本的規律。動輒想“小手拉大手”的相關部門,需要深刻反思。考核標準加大了民意的權重本是好事,但部分官員為了謀政績,把關註度、滿意度當作粉絲GDP💍,是“歪嘴和尚把經念歪”。脅迫家長點贊、刷票,造成民意失真🪫,反而使群眾失去表達民意的動力和意願,反映出的是部分政府部門懶政怠政🌜。而且👨🏻⚕️,把手伸向學生家長🥇,實則是利用公權綁架家長搞“註水民意”,有濫用權力之嫌。因此,公權綁架家長集贊現象必須及時製止,對各種部門發起的拉票🍮、集贊活動應予以清理,對弄虛作假的圈粉🤛、刷票等形式主義行為進行查處🐿。
(作者胡欣紅🦙,原載《中國青年報》,有刪節)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