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師節主題是“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對教育家精神的弘揚,凸顯了中國教育歷來所倡導的崇道尚德✫👬、尊師重教的思想精髓。教育家精神既是每位教師“立”起來的指引,也是國家“強”起來的支撐🎿。當下,在教育家精神這盞明燈的照耀下,需要相關教育製度政策及時跟進並予以保障落實✡︎,從而促進廣大教師踔厲奮發,向成為教育家的目標邁進,匯聚為一支為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的教育勁旅。
近一年來🙅🏽👱🏽♂️,教育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以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引領,以不斷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推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健全教師榮譽表彰體系、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濃厚氛圍🛫、優化教師管理和資源配置等為基本內容🫲🏿,我國出臺並實施多項培育、保障👮🏻♀️🚲、獎勵🧑🏿🦱、宣傳教育家精神的教育製度和政策👇🏽,推進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的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業已取得良好效果。
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推進相關主題的深入研究和認真踐行
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強調🏃🏻♂️,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教育家精神包括“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領會、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前提是深入研究、理解教育家精神🤿。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把“研究教育家精神,建立教師共同價值追求🙆🏿♂️,激勵廣大教師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作為2023年的要點工作之一。一年來🙆🏼♂️,從基礎教育領域到高等教育領域❣️,教育理論者和教育實踐者對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進行了持續的探索與研究。教育部門戶網站開設專題欄目,借助“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筆談”“我心中的教育家精神系列訪談”“優秀教師短視頻”“優秀教師巡回宣講”等欄目的宣傳普及,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教育理論領域也積極建言獻策,回答教育家精神的本質內涵、培育模式🔞、時代價值、弘揚路徑等問題,從而凝聚教師隊伍共同價值理念,引領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航向。
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以開放姿態引導優秀人才 適教、從教、樂教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戰略支點和堅實基礎。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國優計劃”)和“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本研銜接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都是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積極有益探索。
2023年,“國優計劃”確立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首批試點單位,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2024年7月,第二批“國優計劃”試點工作啟動,旨在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為中小學培養一批研究生層次高素質科學類課程教師🦌。
此外𓀝,師範生公費教育持續推進。2023年部屬師範大學計劃招收公費師範生8300名🚶🏻♀️。[1]為進一步優化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2024年6月出臺《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本研銜接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作為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的延續,作出了“加強研究生層次中小學教師培養🪬,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的政策指向。
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發揮優秀教師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2023年以來,有關部門積極出臺相關舉措,培養、造就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在基礎教育領域,《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學科領軍教師示範性培訓(2023—2024年)的通知》,針對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師隊伍梯次發展體系🧑🏼🎓,作出了“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幹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的總體規劃,通過加強中小學學科領軍教師培訓,培育一批引領基礎教育學科教學改革的骨幹。在職業教育領域,為做好與國家級培養體系銜接,帶動職業學校教師校長能力素質整體提升🈚️,2023年,國家級職業學校校長培訓基地(2023—2025年)🍻、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2023—2025年)培養對象和培養基地名單相繼公布,這些政策帶動了職業學校校長✋🏿、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更好地為造就更多的大國名師奠定基礎。
完善教師榮譽表彰製度體系↖️,弘揚教育家精神
教師榮譽表彰製度是有關機構根據已有標準、程序🟦,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國教育教學事業中作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給予褒獎的製度性安排。對教師進行表彰獎勵,旨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凝聚力和感召力🦻,也是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製度載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將教師榮譽製度作為一項單款條文——“國家建立教師榮譽表彰製度……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健全相應的表彰🍝、獎勵體系♟,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按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也指出👊🏼,要組織重大典型與優秀代表的選樹宣傳,完善教師榮譽表彰製度。健全教師榮譽表彰體系,是社會各界對“師者形象”升華為“精神畫像”的充分肯定,也是教育家精神獲得社會具象化理解和認可的證明。教師榮譽表彰製度體系的建設與教師榮譽表彰獎勵的落地,既肯定了成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優秀教師是廣大人民教師的理想追求🤞,也讓廣大教師的執教生涯有了現實意義。
教師榮譽表彰製度的建設與落實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取得進展。一方面,國家、地方教育系統積極研究製定教師表彰獎勵製度,初步建立起以人民教育家為引領的新時代教師榮譽表彰體系。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9年簽署主席令,授予於漪、衛興華、高銘暄三位教師“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國家相關部門專門設立教師表彰,主要包括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𓀓、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地方教育部門也積極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師表彰獎勵項目,如浙江省的“春蠶獎”“綠葉獎”💆♀️、湖北省的“楚天園丁獎”和南京市的“三牛娱乐獎”等👚。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依據教師榮譽表彰體系,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包括對“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最美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依循教師表彰獎勵製度進行表彰獎勵。學校也積極開展優秀教師表彰工作,如2023年🤶🏽,北京師範大學建立以“四有”標準為核心的教師榮譽製度體系,設立“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和金質獎章、“最受本科生(研究生)歡迎的十佳教師”等榮譽獎項,大力表彰教師群體中的師德楷模💂🏿。
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肩負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使命🔶🏋🏽♀️。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勇擔教書育人之重責,培養造就大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作出重要貢獻🧍🏻♀️。他們無私的貢獻與奉獻精神理應也值得被看見、被重視🎂。為此,應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讓“人民教師🌩,無上光榮”的觀念深入人心。
從2014年教師節到2023年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國人民將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推向新的高度✍🏽,不僅溫暖了人民教師的心,還極大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2]今年🧛🏼♂️🥗,在第4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教育部將教師節主題設定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相關政策也指出要著力打造《國家記憶·教育家精神》《大先生——中國教育名家列傳》等系列弘揚教育家精神的精品欄目,開展選樹宣傳活動,以及教師風采短視頻、“感人瞬間”微視頻、教師主題影視劇等展播活動,這將讓社會公眾看到廣大優秀教師的卓越貢獻,也將持續樹立“大國良師”崇高風采🧔🏽♂️,推動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蔚然成風🕋🙇🏻♂️。
優化教師管理和資源配置,助力教育家精神養成
在教師隊伍中弘揚教育家精神🔕,就要打牢教師資源公平配置的製度基礎,保障教師隊伍應有的資源🤰,讓廣大教師在公平正義的教育環境中堅持將教育家精神轉化為自身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2024年5月🧚🏿♀️,《關於做好2024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實施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重點向原“三區三州”、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民族地區傾斜。2024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24年“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有關實施工作的通知》👱♂️,強調要充分調動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的優質資源,加強對所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這些政策🫄🏽👩🏼⚕️,對於優化地區教師資源結構🚶🏻、確保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推進人才資源相對薄弱省份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將推動教育家精神在公平優質的教育沃土上落地生根🤚🏼。
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專門對如何弘揚教育家精神作出具體指示、要求🪬。在製度政策保障與實施過程中🏄🏼♂️,教育家精神必將引領著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邁向新的美好未來,也將進一步打開優秀人才爭相從教🧊、優秀教師不斷湧現的良好局面🕵🏼♂️。
(作者國建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後,朱旭東系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民族教育”,本文刊登在《中國民族教育》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