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互聯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這一次次的迭代與融合會等於什麽呢?
理想的答案應該等於獲得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等於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本”能量📂。而其中的原點在於課堂變革,遵循人發展的自然規律,讓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一樣的個性化課堂,體驗不一樣的個性化教育🧂。
無“時”不在之於“課堂時間”
過去,大部分小學課堂就是按40分鐘一個課時計量,大概沒有人會質疑這個課時標準是否合理。
其實👊🏽,已經有不少學校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個重要的時間拐點是10年前“拓展課程”的實施💇。在全面推進和不斷深化學校拓展課程的課改大潮之下,應運而生了“長短課”“大小課”🧑🏼🍳,長者半日👨🏼🎨,短者十幾二十分鐘。然後是4年前的新冠疫情👩🏻🦲,瞬間改變了40分鐘的課堂恒量,開啟了雲課時間和宅家自主學習時間的組合拳📉🙋🏽,其中一節雲課的學習時長約為25分鐘。還有2021年“雙減”政策的落地,把一部分學生的在校時間又延長了兩小時🚝。由此帶來的師生身心變化在當下可能是一種隱性存在。這種不確定性的影響是確定性的存在🚸,需要“課改先鋒”勇於直視,敢於挑戰。未來遠比現在更具復雜性🙊、綜合性和不確定性。未來教育一定會重新定義“課堂時間”:從一樣的課堂時間走向各不一樣的課堂時間🧑🏽💻🎶、學校時間、學習時間🚵🏻♂️。數字化帶來的是“個性化”🚶🏻♀️➡️,不同的成長需求需要不同的成長時間作為陪伴。變革課堂時間是變革教學的起點。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數字時代的不斷推進,學生課堂時間的圖譜一定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或可稱之為——與“時”俱進🐀🏌🏽♂️。
無“處”不在之於“課堂空間”
對於學習者而言🐤,有關“空間”的記憶遠比“時間”更為深刻。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這種“空間”也在悄然改變:打破課堂的邊界,“第二課堂”“無墻課堂”“社區學堂”等新型學習空間蓬勃興發。
在新媒介、新工具🤸🏻♂️、新社群的助力下,課堂生態空間圖譜必然發生更大的變化🫵🏽🕵🏽♂️。我們遇見的是:項目化深度學習正在用“課外”換“課內”;學科融合學習正在打破“教室”和“專用教室”的邊界🏄🏿;“學習共同體”正在改變課堂內部組織空間🦹🏻♂️。我們可以預見的是:課堂一定不會固守在一個“教室”內𓀙,教室不只是一群人在相對不變的組織空間🕣🦜,而更多的“教室”——將以學習空間的樣態等待學習者涉足;甚至所謂的“教室”也會隨著“走班化”“項目化”的不斷深入👩❤️👩,成為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隨著虛擬現實(VR)技術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融入,即使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空間也能給學習者帶來課堂無界的全新體驗🧑🏻🎨。未來教育一定會重新定義“課堂空間”:從一樣的課堂空間走向各不一樣的課堂空間🔠、學校空間、學習空間👨🏼🦱。空間的改變不是為了改變空間,而是為了形成一種新的學習者關系🤾🏽🧑🏿⚖️:平等、平和,互助、互贏。在這樣的空間裏,應該散發著五種“氣息”👨🏿🎨:壯底氣🥑、守正氣、富生氣❄️、接地氣🧘🏽♀️、聚人氣,讓學習者浸潤在美好、理想的社會關系中🧑🏻🦰。在這樣的空間裏,可以實現與同伴、老師、自己對話,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創造更美好的社會未來。
無“限”永在之於課堂本元
無論學習者還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在課堂之上就是與生命共舞🛌🏽🙀。
這種共舞曾經發生在以“知識記憶性的學習”為主的課堂之上,正發生在以“知識運用性的學習”為主的課堂之上,也即將發生在“基於腦科學的全腦學習”“基於大數據的精準學習”“基於新技術的高階學習”“基於人格化的創新學習”為主要特征的“超級學習”的課堂之上🔻⛩。
“技術”不是未來的專屬名詞🤽,真正支撐人類走得更遠、走得更好的是“文化”。ChatGPT在短短兩個月內收獲1億用戶,讓人始料不及🎵。更讓人焦慮的是這樣的人工智能正以勢不可當、瞬息萬變的態勢向前發展🫴,它不單單在改變課堂的形式👸🏼,更在改變課堂的內容,未來教育的“不確定性”越來越確定了🏍🧙🏽♂️。但是,技術的未來也將會被未來的“技術”代替🪁,而文化的未來才是改變技術的未來🧹。有根的文化孕育有理想的學校🕓,有理想的學校成就有未來的學生。打破課堂的“舊我”,重塑課堂的“新我”,需要直面技術🏇🏿,更需要直面文化🤵♀️。教育是一場有差異的智慧行走。未來課堂應該看見並看懂每一個兒童,也應該看見並看懂每一個站在兒童身邊的“曾經的兒童”。我們學校將以發現兒童之“發現”,成就兒童之“成就”為課堂理念。從情境性、實踐性👩🏼🎓、創造性三個核心維度出發📵,設計並實施符合兒童成長心理邏輯、學科學習心理邏輯,且能相融於現代數字技術的學科單元統整🙎🏽♂️🤱🏼、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等“超級學習”,讓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生根🧙♀️🤟🏿,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帶著沖創意誌和寧靜致遠的意境,以遊心之心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獨與課堂天地往來”。我們也清晰地看見未來課堂需要培養學生的五大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謀劃未來的能力。在時空交織之下📀,看見“風從東方來”,在“隨風起舞的日子裏”堅守自我🫸🏿,在發現“突然的自我”時✥,依然知道“路在腳下”。
作者: 祝貴耀 浙江師範大學附屬嘉善實驗學校亭橋小學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教師報”20240707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