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師的職業生涯中🤛🏿,要上很多節課。在這眾多的課中,有多少節讓自己深有觸動的課?有多少節讓他人印象深刻的課🧙🏿♂️?
每名教師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只要還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就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怎樣的課堂,才是好課?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評判標準💿。
然而,這些看似千差萬別📄,又不謀而同的標準中,其實都不如用通俗易懂來概括一堂好課的標準。
通俗易懂,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卻不容易。
因為它包含了教師吃透知識,準確識別學生的知識需求⛱,用合適的方式傳授知識,教會學生運用知識☣️。
教師要做好這幾個方面,功夫在課堂外,積累體現在備課中🧑🏽🎨。
首先是教師自己要吃透知識,這表現為🤶🏼🧑,教師對學科知識🧘🏽,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結構清晰。
教師只有自己真的明白學科知識,才能準確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教師只有在明白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和解釋知識。從而讓學生聽得輕松🧑🎤,學的明白🕤。
其次是教師要能準確識別學生的知識需求。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因人而異;學生對同一個知識的理解,有所不同。
因此,教師要能識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存在哪些堵點、難點👨⚕️、痛點、易混點……然後因點施策。聯通各個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𓀉,學有所成。
再次是教師能夠用合適的方式傳授知識🧟♂️。教學最重要的一個步奏,就是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將要傳遞的東西講出去,並讓學生接受。
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基礎,尤為必要。這也是學情分析最為重要的事情。不用的老師分析同一個知識的角度、深度、廣度👩🏽🦳,有所不同。能夠契合學生的認知,用他們能聽懂的方式,結合學生的話語體系📵🧑🏽🎨,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方式☝🏻,表達學生需要學,能學會的內容🏋🏿。
最後是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學了不等於懂了,懂了不等於會用了🫄🏻。教學的目的,不在於學,而在於用🎋。能用學習的知識分析試題,解決問題。
一方面是考試需要;另一方面是生活需要。考試和生活並不是完全割裂的,可以用學習的知識分析生活📊,同樣可以用生活來印證知識。例如,在今天的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了一個高考題,用邏輯與思維的相關知識,分析怎樣讓文物活起來🏄🏿♀️。學生不知道如何作答,原因在於他們太缺乏生活經驗,如果能夠將這個題和生活結合起來,就能知道很多旅遊景點,推出的文創產品,生活中的案例就可以作為解答該題的思路。
總之,一堂好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所有內容,都通俗易懂。一堂好課也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通俗易懂👸🏿!
教師這一輩子上好一堂課很容易,但是要一輩子上好課,很難。要做到一節課備一輩子,一輩子備一節課,一輩子都在備課,十分不易🔯。特別是走在職業成長的高原期時,容易產生倦怠感,經驗主義容易讓教師陷入職業發展的瓶頸期,容易出現不願更新知識🌉,不願改變方式的現象,教師一定要克服這些消極心態🏆。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優秀度決定自由度” 2024-03-18 作者🦛: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