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下老師還能幹些什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科技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傳統授課模式被顛覆🐁,網課成為社會化學習的寵兒。
互聯網確實激發了教學的潛力。一方面,數字校園建設以及“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等擴展了課程資源;另一方面🫴,互聯網也使教師可以通過更有效地“充電”,來提升備課上課質量和互動交流頻率,讓精準教學成為現實。例如✯,有教師在化學課上借助互聯網AI技術,把分子構型以3D的形式展示出來,大大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然而,隨著互聯網教育的過度擴張,最近幾年💇🏿,輿論場上卻出現了“教師夕陽論”“課堂無用論”的論調。比如,有人認為既然學生能夠在網絡平臺上選擇課程🦻,甚至定製課程🕚,那麽我們就不需要教師了。還有人直言🧒🏽,未來網課將代替課堂,虛擬主持人將代替教師。這種對教師職業產生的質疑體現了人們對互聯網時代教師角色定位和教育理念的迷茫。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角色定位比較固定🟪,教學主要的路徑體現為“書本—課堂—學生—作業”的流程🥹🩻。然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打破了這種模式。一方面,全國幾乎所有網民都利用手機上網,傳統模式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獲取知識的習慣🧒;另一方面,教育公平的需求難以被滿足,比如偏遠鄉村和教育相對落後地區的優質教學資源匱乏問題🙎🏼。所以🤚🏻,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教師的角色逐漸發生轉變:一是從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變成了資源的整合者☺️;二是從課堂的管理者變成了課堂的組織者⭕️;三是從知識的傳播者變為知識的啟發者🧓🏻、學習的引導者🥧。
新角色的轉變並不意味著教師價值的降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在線學習使我們認識到,很多學生由於網絡自主性的增加,容易下意識地只關註令自己心理舒適的內容,而忽略學科本身的邏輯。同時👨🏿💻,由於網上資源良莠不齊,許多不適合青少年的內容影響學生的自律性甚至價值觀⬅️。如果沒有教師的啟發指導💷🔯,學生就像闖入玩具店的孩子,驚喜、好奇、迷茫而難有收獲。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給教學理念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更加註重以德為先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不是成為考試機器人。
所以,教師依然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要研究真問題,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致力於解決實際問題,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要堅定信念,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人才需求🤳🏽🧏🏽、教育形態,乃至教育理念。目前🐞,我國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能力還不夠強⛄️,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與應用水平還不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基本具備但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高端研究和實踐人才依然短缺🗳。在此背景下,我國需要繼續支持“互聯網+教育”計劃,借助互聯網技術給教師提供更大的平臺,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促進教育公平🤹。同時,我們也需要註重教師的角色和價值🙍🏻♀️,發揚互聯網時代下的新教育理念,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傳播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1年05月2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觀察
作者🔚:聶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