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是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推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基礎,科學教育優質資源供給則是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為了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讓科學教育主陣地真正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孵化的高地🐠👨🚒,實現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就要不斷優化科學教育資源整體布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註入強勁動能。
科學教育呼喚優質資源供給
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優質資源支撐。科學是多門學科系統整合🛴、深度交叉的產物,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塑造具有獨立科學思維、紮實科學能力、崇高科學精神的人,這些本質屬性決定了科學教育的發展需融合利用科學實驗、工程實踐等跨學科、綜合性教育資源。
時代發展呼喚相匹配的優質科學教育資源🫄。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人才培養質量與科學教育資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以更加智能化🦸🏼♀️、國際化🧑🏽🎄、個性化、實踐性的優質教育資源,培養以跨學科素養🔂、創新精神等高階能力見長的新型人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驅動科學教育從中小學“單兵作戰”轉向大中小學、社會組織與科學界專精協同,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從而推動科學教育整體範式變革。
科學教育資源布局不盡合理
科學教材、科學實驗室、拓展性科學教育資源和校外實踐場所等科學教育資源布局深刻影響科學教育的發展質量。當前,科學教育資源布局存在以下短板🙎🏻♂️:
科學教材建設尚未走向深度聯合🧎♀️。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科學教材編寫已從傳統“拼盤式”地介紹各科知識👱🏻,轉向探索“綜合性”地呈現相關內容🪻,然而💂🅱️,科學教育的學科交叉屬性尚未在教材編寫中充分體現🫎。對於不同學科間的交叉領域由哪些知識要素、觀念要素、程序要素等構成,各方仍然莫衷一是,導致科學教材難以基於要素特性來設計內容🥯🛬,尚未從科學教育體系內部、在學習者心智層面上實現深度聯結。
科學實驗內容與形式亟待創新。在教學實踐中,科學實驗常被簡單視為教授知識的輔助手段,僅停留在講解🐸、驗證科學規律層面👨🏻🦱,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被忽視。從內容上看,科學實驗資源沒有充分體現科學研究中的新技術👨🔬、新理論🧘🏽♂️、新成果及科學家活動、科學家精神等優質資源。從科學實驗資源應用形式上看,知識講授多,問題導向少;學生機械操作多,科學探究本質體現少🕞。
拓展性科學教育資源缺乏開發力🤕👷🏿♀️、組配力、系統力。一是由於師範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缺乏對課程開發力👼🏻、課程領導力的系統培養👩🏻🏫,導致科學教師對拓展性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力不足,特別是設計驅動問題🍔、解構復雜任務等方面的專業素養和跨學科思維有所欠缺。二是校內外、各科目未形成常態化合作機製,對拓展性科學教育資源的組塊與重構沒有跳出各學科教學固有的傳統範式,缺乏不同主體間的資源組配力。三是現有的拓展性科學教育資源,內容上更為關註最新進展,與基礎科學課程銜接不夠緊密,對科學家精神🔝、科技史等地方科技文化的挖掘不足👩🏽🎨,課程資源系統力不夠🧗🏿。
校外實踐資源建設針對性不強🌶,未能形成有效範式。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供需對接不暢,資源開發脫離教學目標,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資源征集、對接🍹🙂、調度機製。教師和教研員缺少對校外實踐資源開發及應用經驗的提煉研究能力,高校和科研機構對校外實踐資源的研究也較少🏄🏻♀️,尚未形成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的校外實踐資源建設長效支撐體系。
科學教育優質資源供給需升級
我們要轉變觀念,加強多模態優質資源供給。科學教育資源建設要充分認識科學教育的本質特征,整合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工程等不同學科內容🐮,通過多層次的跨學科認知克服單一學科教育的局限性💏,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加強多模態優質資源供給,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清晰、有組織的科學知識,讓他們具有批判性思維,突破技術理性帶來的“信息繭房”👳🏼♂️。
要強化保障,構建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富集與教學轉化的多元協同機製,打造全要素、全鏈條、全過程的科學教育優質資源建設與供給格局👎🏻🤹🏽♂️。要完善“學校+x”的多主體參與對接機製,實現科學教育優質資源開發與供給跨校合作,創設科學課程與教學的實證研究大數據平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等資源長期共享機製;加強學校與當地青少年宮🤽、科技館、科學家精神基地等的互動,建立符合學生科學誌趣和潛在科學職業選擇且在生活中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立體化科學教育資源陣列;深化學校科學教育與科學界的聯系,組建課程建設專家團隊🖨,發揮科技人才在科研項目中的學術指導作用;提升協同效能🧾🚴🏿,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科學教育優質資源建設計劃的方案設計🏄🏽♀️、平臺搭建、項目開發等,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以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製。
要驅動創新,搭建科學教育資源開發理論與實務互證研究範式🤽🏽。科學教育資源開發與優化📒,有賴於理論研究的引領和實證研究的檢驗。應加強社會資源的轉化研究🌗👎🏼,將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新議題整合轉化為科學教育資源,幫助科學教師真正實現科學教育資源的教學轉化。還要打通優質科技資源落地“最後一公裏”,加強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引介,引導科學技術研究人員基於學習者研究、教學理論研究進行課程開發指導,與科學教師共同展開教學專題研究,將科學教育資源有效融入日常教學。可以引進國際科學教育資源,敦促科學教育工作者保持對前沿學術話題的敏感性,把握國際科學教育研究的內在規律與豐富外延🙅🏿♀️,拓展國內科學教育的研究視野和實踐思路,建立中國科學教育優質資源建設的本土學脈🩼。
要監測發展🧈,重塑科學教育資源轉化與運用同頻共振的評價體系。科學教育資源有效轉化要充分發揮評價製度“指揮棒”作用✡︎,以評價內容改革驅動科學教育優質資源供給。應增加實驗操作評價🤠,探索科學實驗操作試題的編製,增設實驗操作考查,運用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綜合考查學生實驗能力、實踐能力、科學思維以及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要突出技術賦能科學實驗,註重實踐資源建設與評價👨🏽🚒,將科學教師對實驗實踐的創新應用納入科學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評估體系。要優化科學教育資源轉化機製,加強科學教育實踐資源轉化成果的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根據實踐資源及其轉化成果的多維價值,探索形成符合科學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通過激勵政策有效提高轉化效率👦🏿。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專業圈”2024-05-06發布
出處:本文來源於《光明日報》,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