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養紮根中國大地的新聞人才?很多人在思考。
2010年🧑💼,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名傳媒學院)初成立時,便面臨著這個現實之問®️🛏、時代之問👸🏼⏭。
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在上海召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現場會,安徽省委宣傳部與安徽師範大學當場簽署共建協議。至此👃🏽,人才培養之問得到了解答——培養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
“一百多年了🚶🏻♀️,還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嗎👍🏿?它的科學性在哪裏📱?”
部校共建不久,在一次學情調研會上🚣🏿♀️,新生王豪大膽地向時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靖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胡靖微笑解釋後深感重擔千鈞🧝🏻。那一刻➿,他決定:“要教就教最接地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讓學生真正從本源上學懂弄通。”
於是💻,一批知名學者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系列講座為基礎♥︎,開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群建設。
與此同時,學院利用部校共建的機製優勢,積極推進“雙掛雙聘”,優化師資結構:一方面邀請資深編輯🐌、記者進校園傳授新聞實踐經驗,形成了以媒體業務骨幹為主體的兼職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組織近20名高校教師到新聞單位掛職鍛煉✳️⤵️,培養知行合一、能夠服務業界的雙能型教師🚷。現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楊柏嶺認為:“學界和業界相結合,實現了有益的互補,對學生來說收獲肯定比以前大📴。”
7年多,師生們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王豪後來做的調研報告受到了團中央表彰,現在,她已被保送到“雙一流”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
培養有家國情懷的新聞人才
2020年五四青年節👼🏼,攝影專業學生潘誌成收獲了一份來自家鄉的榮譽——“五河好人”。輔導員馬星宇得知消息後十分納悶,連忙追問他做了什麽好事。
原來,當年大年初一⚅🗯,蚌埠市五河縣發布疫情防控誌願者招募令,潘誌成第一時間報了名,先後深入誌願者崗位🚣🏽♂️、醫院、扶貧基地4個多月,組織推送微信52篇,拍攝、製作視頻19部🕷,製作圖文畫冊《戰“疫”日記》1本💇🏿♀️,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戰疫出力。
“當得知要去醫院隔離病房拍攝🕣🙆🏼♀️,我感到恐懼👋🏼,本能地想要逃跑。但面對面近距離地拍攝醫務工作者👰🏿♂️,看到他們臉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我十分感動。”潘誌成收獲滿滿地說,“想要拍得好,一定要離得近,這次拍攝經歷讓我今生難忘。”
馬星宇稱贊道🟪:“新聞學子必須要有家國情懷💁🏻♀️。”
這些年🦸♂️,學院一直在探索如何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專業建設融合在一起,培養知國情民意的新青年。教師肖葉飛把中國國際電視臺主播劉欣和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主播翠西的辯論視頻作為案例🪒,讓學生在中美辯論中感受到中國對外傳播的自信👕🚄;教師桂萬保以主流新聞媒體為基礎,讓學生更加明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融入新聞活動中;教師邵振奇結合央視“勛章的故事”“英雄烈士譜”等系列報道,將播報技能與思政引導結合……
現在,學生主動擔當起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使命。攝影專業學生李雪聰拍攝的《一個教師的學校》,反映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匱乏下人民教師的堅守與擔當🐭,榮獲全國大學生攝影大賽個人一等獎;新聞專業畢業生溫沁創作《傳遞光明》,跟拍眼角膜獲取⚰️、移植全過程🪁,見證逝者的無私大愛和失明者重見光明的欣慰😨,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該校黨委副書記蔣家平認為:“為國立言、為民發聲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培養知國情😸、懂民意的新聞事業接班人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打破專業界限培養新聞“多面手”
作為全國首批部校共建新聞學院試點單位,相較於其他9所學校,安徽師大有一個明顯的劣勢:位於非省會中心城市,無法享受地利之便。
但它也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學院新聞學😪、攝影🙆🏻♂️✌🏼、動畫等6個專業均是區域類一流專業且優勢互補,與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作品生產需要人文、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要求契合。
盤算了一下優劣勢▪️,聽取了省委宣傳部的指導意見,安徽師大認為想要通過有限的課時來培養創👩🏿🚀、采、寫、攝🤌🏼、編👩🏿🎓、播、評🛝、管十八般武藝都會的新聞傳播人才🪧📎,得在“專業融合”上做文章🧑🏻🏫。
在第一課堂,學院在課程師資配備上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安排各專業教師組成課程組進行授課和課程考核。例如“網頁與APP設計”課程👨🏽🦲🖍,由新聞學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動畫專業教師聯合授課🧚🏿♂️;在第二課堂上,每年的校運會期間,學院6個專業均選派教師進行聯合指導🤯,6個專業學生各顯特長🏊🏽♀️,製作“校運直通車”系列視頻新聞節目;在專業賽事上🦸🏻♀️,學院淡化專業概念🍌,根據項目安排教師跨專業指導、學生跨專業合作。
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共鳴🍐🎎,應當在新聞實踐中得到回響。2018年,學院動員各專業優秀學子組建赴江北“關註三峽移民 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合肥市長豐縣、馬鞍山市含山縣🟪,親密接觸“三峽移民”群體。選題敲定👊🏻、策劃撰寫、標識設計、微博推送📪、現場采訪🤿、後期剪輯,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思想的碰撞、跨專業的聯合作戰⛷;從對接豐峽村幹部到拜訪每一戶村民,從踏在田埂的泥土上到穿行在綠油油的稻田裏,從保存三峽老人的群像記憶到記錄移民創業者的工作點滴,年輕的學子們在基層調研中真切體會到何為記者,何為新聞。
部校共建7年多來🫄🏼,安徽師大新傳學院探索出一條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養新聞人才之路。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