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近期紛紛對未來幾十年內的教育發展圖景進行了勾勒➾,反思疫情中暴露的教育問題,並探尋疫情後的教育走向,強調要增強全球教育體系的包容性🥑🙇🏿,用數字化驅動學校變革🧘🏿♀️,以教育教學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
教育體系增強包容性
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正式提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目標4提出,在2030年要實現包容且公平的優質教育,將教育系統的包容性置於發展目標首位。教育的包容性意味著讓所有人隨時隨處可以學習🏄🏿,所有學生不論年齡、種族🌡、身體健康狀況♌️🤾🏼♂️、性別、家庭背景等,都可以平等地擁有受教育的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暴露了世界各地教育系統的弱點🫠。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低收入國家的學習貧困率可能因此上升10個百分點,從53%上升為63%。為采取緊急行動應對困境,世界銀行於2020年12月發布了名為《實現學習的未來:從學習貧困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的報告,強調教育系統要關切學習者🧑🏼🏭、教師、學習資源、學校和管理系統五個方面🛡。
世界銀行建議👈🏿,教育政策製定第一要關註四個關鍵領域,即增加高質量的幼兒教育與服務,通過經濟和物質資助消除兒童入學障礙,強調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快樂地享受教育過程🧔🏽,而非單純強調學業成績與升學以及加強家庭和社區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等✦。第二🪻,為確保有效的教學和學習過程,各國需要重視教師發展👩🏼,營造尊師重教氛圍,為在職教師提供持續的、有針對性的、切合實際的專業發展機會和方案🦶🏿。第三,為了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各國要確保課程的有效性🧀,根據學生水平☝️、時代發展📩、學製需求🤦♂️、社會期望等進行調整,審慎使用教育評估技術🧇。第四🧭🔏,要采取行動確保所有學生都有安全友好的學習空間🏟,防止和解決校園內外的欺淩與任何形式的歧視和暴力。第五,各國需加大對校長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的投資與重視,為校長提供自主管理的工具,提高校長的專業性➔⇒,實現中小學校長的職業化。
數字化驅動學校變革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近期發布的《有多少兒童和年輕人在家中可以使用互聯網》報告🤸🏻♂️,全球約2/3學齡兒童在家中無法使用互聯網💚。數字鴻溝進一步加大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教育不公平現象。為彌合數字鴻溝🥀,聯合國各相關組織和多邊機構承諾將為35億兒童和青年提供優質教育,包括提供數字解決方案⚜️、擴大遠程學習機會、培訓數字技能等🧅。其目標是到2030年,每一所學校和社區都可以接入互聯網,將資源用於年輕人的數字學習和培訓,以此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經合組織此前發布的《回到教育的未來——經合組織的四種教育設想》報告則指出,更加個性化的未來學習離不開數字化的教育系統。未來的學習將會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課程安排會更加靈活🥮,學科界限👊🏼、學習場所也將變得模糊。學習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即時反饋評估8️⃣,成為自身學習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學校仍然是教育系統的中心,保留大部分功能,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機會。由於數字化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工作人員可以更加專註於學習者的情感需求和學習動機🙇🏽,教師和家長可以對學生的在校表現進行即時溝通。
傳統的學校教育將會變得更加開放♘,學校將會與外界建立起更加多元良好的夥伴關系🕴🏻,以便更好地整合利用博物館、圖書館、社區中心、社會服務機構等資源。隨著教育外包的深入👱🏼♂️,傳統的學校行政管理模式將會走向式微👨🏽🦰。同時🧑⚕️,學習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自主性的提高、學習任務的復雜化,會更加需要專業學習平臺和咨詢服務👂,學習市場中教育供應商會激增,教育中的資格證書會更加多元化,而對教育質量的界定和指標也會發生變化。
教育服務可持續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聯合國的重要價值追求😇,2015年正式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就是為了以綜合的方式解決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領域的發展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樣關註可持續發展問題,2020年12月發布了《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報告,呼籲圍繞地球未來的生存來重構教育🤱🏽。報告指出,受笛卡爾身心二元論影響,當前的教育體系總是傾向於教育人類認識世界並改造世界💆🏼♀️,總是將人類自身和世界分割開來。但與此同時,人類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的地理和生物圈系統,引發了一連串的生態危機,威脅到地球與人類自身。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未來教育教學改革要圍繞可持續發展作出回應,關註與預測2050年及以後的教育發展趨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人類和地球的可持續性是一體的🍲,是生態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教育必須在重塑人類地位、改變人類行為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學會如何與世界和諧相處🥉👒,將會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實踐活動的重要導向🐪。
未來教育要傳遞更為包容統一的生態意識👨🏽🦰,強調人類不僅具有社會性🚟,更應反思自身的生態性。未來所有課程和教學法都要圍繞生態意識進行重構🙇♀️,在學科方面也要打破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藩籬,將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來進行學習⚔️。
(作者單位系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宋佳系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宋佳 王夢潔 王冠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