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輪“雙一流”建設的階段性驗收結束,2021年,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啟動,這必將深刻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現實發展和未來格局👓。當前🛂,在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大背景下,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會有哪些新動向,高校如何在迎接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積極作為🧚🏻♂️,彰顯自身辦學特色,充分做好教育評價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高等教育》采訪了部分來自高教戰線的代表委員,為“雙一流”建設出謀劃策。
夯基礎😶:鑄魂育人🪙,階段性成果令人鼓舞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果令人鼓舞、令人振奮🦇。”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對此深有感觸,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中山大學關鍵辦學指標實現倍增🛀🏽💚,主要可比辦學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國內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通過大力實施“人才倍增”計劃㊗️,持續打造“人才蓄水池”,全方位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迅速壯大了人才隊伍規模。學校的招生專業數由126個優化至78個🏋🏻♂️,新建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10個國家急需專業🐗,補足了學科發展的短板,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向記者曬出了學校的建設成績: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引領😦,產生了以徐川為代表的“川流不息”的思政工作法🙇🏿♀️;加強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構建了“專創融合🫸🏽、科教融合、校企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科技創新方面,學校面向國防重大需求,圍繞航空航天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解決了一批“卡脖子”的問題。在施大寧委員看來👼🏼,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凸顯學校辦學特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是學校推進“雙一流”建設的突出亮點,也是建設成績的“加分項”🦗。
對於建設高校而言,“雙一流”建設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這樣描述學校的收獲👨,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一流為目標👌🏽,精心謀方施策、科學配置資源💃🏽🚏,不斷優化強化辦學特色、優化辦學布局👨🏿🍳、提升辦學質量♾,順利完成了周期性目標任務。學校著力提升教師教育引領力、提高一流學科水平、加快原創研究突破,為高起點開啟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做好了系統規劃👩🏽🦰。
這一系列重大成就來之不易——自“雙一流”建設啟動以來👨🏽🎓,建設高校準確把握“雙一流”建設戰略定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治理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聚焦服務國家需求,學科布局更加優化,學科優勢特色逐漸突出🔢,創新策源功能顯著增強🐕🦺;鼓勵潛心科研,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建設高校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首輪建設任務🏝,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探索了經驗👆、夯實了基礎💇🏽🤴🏽,錨定了啟航的新坐標🚢。
破難題👩🏽💼:政策銜接,為再出發做好外部保障
新一輪的“雙一流”建設面臨著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諸多新問題。如何“破難題”成為擺在“雙一流”高校面前的新情況。如何借助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政策紅利精準破難題、解新題🥑👨🏻🚒,是高教界代表委員們關註的焦點😱。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啟動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做好支持政策銜接調整。”政策是一種導向👰🏻♂️,更可能是實實在在的扶持和幫助。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期待加大對西部“雙一流”高校的支持力度,在公平競爭中兼顧區域布局,推動高校向“國家+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多元配置資源轉變,推進高校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同時,在資源配置、人才政策🤸🏼、招生指標方面𓀅,要加大對西部和行業型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快培養當地和行業急需緊缺人才,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需求🎅🏿。
對現行的政策🦶🏻😯,根據實際情形進行必要的修正是代表委員們思考的重要問題。只有具備自我修正的能力,“雙一流”建設才能更好地兼顧效率與質量🐇。陳春聲委員認為,想建成世界頂尖的學科需要一定時間,尤其是人才培養很難在幾年之內取得明顯效果🏄🏽,必須通過十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因此✬,應該適當延長“雙一流”評估周期,引導大學建立更加有效的評價機製✭。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獎勵在首輪建設中成效顯著或有突出特色的高校Ⓜ️。建議推進部省市三方共建,整合政策、經費、產業等資源♛🙆🏽♀️,合力建設“雙一流”。同時,熊思東代表還建議地方政府參照《中央高校捐贈配比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捐贈配比等政策,完善多渠道籌集建設經費的長效保障機製,提高地方高校自身“造血”能力。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政策更加聚焦高校現實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地方高校釋放更多的政策空間成為代表委員們的共識。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認為,占比達95%的地方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塔基”,其水平的提高對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實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建議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給予地方高校更多的支持。
在政策導向上💉,代表委員們認為“雙一流”建設要鼓勵特色,通過多樣化發展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格局。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當前建設“依然存在特色不明顯的問題。”他建議,要根據不同類型大學和學科的特點💭,突出高校的辦學優勢與特色,倡導建設高校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上爭創一流,避免盲目跟風和同質化辦學,推動高校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𓀄,從而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格局提升和全面發展🀄️。
走新路🚿:評價牽引,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要從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要求我們要走創新的道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而教育評價是重要的導向💆🏽,因此,教育評價是“雙一流”建設再出發的重要牽引力量🎏。
要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放在首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認為,在教育評價體系改革中把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放在首位,圍繞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提升🏮,聚焦深化學校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持“破五唯”,積極構建既與國際接軌🚣🏽♂️,又能凸顯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多元化評價體系。
要有鮮明的價值取向,聚焦人才培養,主動服務國家需求。王樹國代表認為,要全面考慮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格局和區域布局,構建符合中國價值取向,服務國家和民族復興大任的評價體系♦︎。要通過以評促建🚇,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上,體現大學服務國家的使命擔當和歷史責任⇢,引導大學主動服務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戰略等。
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也是代表委員們思考的焦點問題🧟。嚴純華委員認為,要積極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全過程💃🏻、全要素評價🚶♂️➡️,積極開展教育評價國際合作。未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舞臺上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熊思東代表看來,要重視“製度創新”“生態營造”等“軟實力”的建設🐝。要更加重視多元評價,既要有依靠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客觀分析,也要有類似中醫“望聞問切”的專家判斷,加重高校自評⏲、國際同行互評和師生評價比重👦🏼📏。
評價體系要充分考慮行業性大學的特點和地方特色。施大寧委員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對國防軍工特色鮮明的行業性大學評價時👨🏽🦳,主要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和貢獻為落腳點🙆♀️,以為行業培養了多少急需高層次人才👩🏻🍼🏊♂️、為國家國防解決了多少核心關鍵技術等要素指標,綜合評判“雙一流”建設的成效。而汪小帆委員則提出“努力構建有中國特色、上海特點、上大特質的教育評價體系”👩🏿🎤:一是凝心聚力抓好學習研討📌、培訓輔導🧑⚕️、宣傳引導,打好“龍頭之戰”;二是凝心聚力強化政治擔當🔩🙍♂️,聚焦堵點難點痛點🔓,積極探索指標體系優化,打好“攻堅之戰”;三是凝心聚力推動思想升級、行動升級🦩、體系升級、效果升級🩺,打好“升級之戰”🐊,加快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要善於利用評價體系對教師研究方向進行引流👨🏽🔧。陳春聲委員認為,學校要製訂有關評價考核標準,引導老師們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爭取大項目🪂,以完成國家任務為目標組織大團隊𓀈,以推動學科集群為支撐建設大平臺🏋🏽,讓我們的教授都立誌做大事、能解決大問題🏃🏻➡️。
要“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這是今年兩會高教界代表委員們的心聲,向著“雙一流”建設的新方向與目標啟航,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王瑤)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