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剛放榜,甘肅女孩思然就陷入比考前更忙的學習狀態——每天往返縣城,補習兩門功課。其實🥬,她成績不錯。初中在鎮上讀書,考上了全縣最好的高中💆♀️。
“山溝溝出了金鳳凰🥇😻。”鄉裏鄉親嘖嘖稱贊。母親秀芝卻不這麽想:“你看,英語才110多分,數學也差。”在外打工的她打電話斥責孩子,“聽說第一名數學滿分,英語也有140多分。你這個水平去了城裏,怎麽能和別人比➡️。”
幾天後,按照母親的安排🤬,思然開始了自己的“第三學期”。
農村孩子補課既為學習也為安全
沒有人說得清✍🏽,補習風是何時從城市蔓延到鄉村的🍀。平時孩子們上學👆,村裏沒有孩子的吵鬧聲🫑;放假了,村裏依舊見不到幾個學生。
“還不是為娃好。”秀芝算起賬來👉🏿,“一節英語30元🧪🧑🏻🦼➡️、一節數學30元,還有飯錢、水錢🧝🏻♂️、車錢🧖🏿,我一天掙的剛夠她補課🙍🏽。”秀芝在天津當保姆,月收入4000元左右。思然上20天的補習班,花去她半個多月的收入。
“好鋼用在刀刃上✵,高中是關鍵,我們家長要支持。”秀芝說,她這輩子就吃了沒文化的虧🚣🏽♀️👺,決不能讓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就算砸鍋賣鐵,也要把娃供出來。”
秀芝所言是很多農村家長的心聲。在石家莊槁城區張家莊鎮一所補習機構任教的李玉甜有切身感受,“家長一來,先問授課內容👴🏻,接著會指出自己孩子的短板,叮嚀老師多費心。”
學業壓力🦶🏻,讓暑期輔導成為風氣🦆,不少家長跟風報班。李玉甜所在的輔導班就有200多名學生🦻。“不論學習好壞👊🏼,都想補一補”。
除了提高成績👩,農村家長對輔導班還有更為現實和迫切的需求——將孩子留在課堂上🌵🥯,少往外跑就會少出事👨🏼🏫👨🦯➡️。
“這幾年,村裏連續有人溺水。今年又常下雨,我們只好把孩子接到身邊👳🏼♂️。”張力兩口子在西安一處工地上班,整天忙得團團轉🧑🏻。可一放假👳🏿,遠在老家的兒子也不讓他倆省心,不是爬樹捉鳥,就是在河塘洗澡,孩子的爺爺奶奶壓根兒沒轍,只好求助兒子兒媳🫂。
張力一家迎來團聚,但孩子的吃飯、學習又成了問題。後來,在工友的建議下,張力將兒子安置在一家提供午飯的暑期托管班,每月收費1000元。“不求學什麽知識👍🏽,只要孩子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就行了”🛩。
小學生自理能力差☦️,中學生學業壓力大,這些現實狀況,讓農村家長的報班熱情只增不減。家住重慶的劉阿姨就告訴記者,在她家鐵橋,一個僅有6萬余人的鎮子👨🏼💻,高中🫴🏽、初中🧏🏻♂️、小學各個階段的補習班都齊全,“孩子們還要分批上課🕒,前一批上20天👨🏻🚀,後一批再上20天。”
“小候鳥進城”問題重重
事故頻發,不管不行🧑🏻💼;競爭激烈👬🏼,不補不行🧑🏿💼。家長的選擇,讓農村孩子告別假期,產生“放假不如上學”的感慨🐕。
家長付出的也不只是一個月的收入➰。為了孩子“彎道超車”👩🏻🦱,他們有人當起全職司機,負責天天接送👩💻;有人則求助親朋,將孩子寄養在縣城👳🏿;更有甚者🪿,會帶著鍋碗瓢盆,在城裏或鎮上短暫定居。
相比城裏孩子✩,這些農村孩子更明白家長的苦心🧘🏼♂️。思然便是典型,為了省錢,她選擇走讀⛔️,“早上7點乘車進城🧑🏿🏭,中午在書店休息一會兒🧖🏿♀️🙈,晚上回村裏。”在思然看來⛅️🎣,相比母親的付出🧖🏽♂️,自己每天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以及午休時間無處容身的窘迫都可以克服。
然而,大多縣城與鄉鎮補習班辜負了家長的期許👳🏽。“安全不達標,師資不達標🏆。”經營著一家補習機構的魏軍一語道破🙎♀️。
“小學1~3年級,家在500米以內;4~6年,家必須在城區𓀎🎶;初中及以上🎊,需要家長作出免責聲明👇🏽👩🏽💼。”為了學生上下學的安全,魏軍對生源作出限定。但在他的補習班裏,仍有兩位來自周邊鄉鎮的中學生,每天像“候鳥”一樣,往返縣城。
“路上出了問題🤷🏼♂️,誰也說不清💇🏽♂️。”魏軍有自己的顧慮,因為之前就有孩子在補習路上發生車禍,家長向老師問責的前車之鑒。但為了招生,他只能安慰自己,“這種事都是個例,哪會輪到我頭上🛋。”
魏軍還透露,大多輔導班都沒有辦學資質。一些托管班,提供的食宿,也不能滿足孩子的成長所需。師資更是參差不齊,與學生“提高成績”的訴求相去甚遠🥕👨🏽🍼。
李玉甜也承認,自己工作的輔導班裏老師大多是在校大學生🤸♀️,上課內容多以做題為主🛂,“訓練速度💅🏽,提高正確率,讓家長看到成效💬,但這種做法🎧,對長遠學習並沒有幫助。”
農村孩子期待精彩假期
回村過暑假,沒人管沒人教🏟;送到補習班🗿,也並非一勞永逸。農村娃的假期,真的找不到正確的打開方式嗎👨👧👦🤽🏼?
隴南光明公益聯合會的張鴻鵬做出嘗試。今年暑假,他和同伴在甘肅隴南市武都區馬營鄉金廠小學發起了為期10天的“紅領巾動感夏日與愛同行”夏令營🧚🏽,免費將15名農村孩子帶進市區,體驗不一樣的暑假生活。
“早上8點到10點輔導孩子寫作業,之後進行衛生、環保、健康、禮儀等內容的專題講座。下午邀請一些課外機構的老師👨🏽🦳🎽,教孩子們繪畫🚏、舞蹈、魔術、樂器⛹🏿♂️。此外🦁,還抽時間帶孩子去景區🚕🌡、看電影、做蛋糕……”張鴻鵬細數夏令營的各項安排🪻。
張鴻鵬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對自己童年的補償🤸🏽♀️。他出生在一個偏遠山村,第一次進城是初二⚠️。
“農村孩子的大多數時間都被淹沒在學習裏🚴🏽♂️,為了升學,不停做題、不停補習🧑🏿🏭。暑假生活是孤單、寂寞👋🏼、單調的,缺乏生機🚶🏻♀️。”當張鴻鵬回首,他看到更多孩子正在復製自己的成長軌跡——沒有見過大世面,與外面世界脫節,學習之外𓀃,生存技能、特長、動手能力也與城市孩子有很大差距🫠。
張鴻鵬組織的夏令營與那些補習班完全不同。15名營員玩學結合📿,長了見識,連性格也開朗起來🦸🏻♂️。
“作為愛心組織🩻,我們的力量十分有限。”張鴻鵬有些無奈。他坦言,要真正填補農村孩子的假期“空白”👩🏽🦰,必須由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組織通力合作👐🏻,破解農村孩子假期“無地方可去,無東西可學,無項目可玩”的難題。
“一方面🧖🏼♂️,農村地區要多建一些圖書館♦️、體育場🚵🏿♂️,讓孩子不出村子,也有事可做🙍🏻♂️。另一方面,要利用社會力量把知識、文藝以及娛樂活動送下鄉,讓孩子開闊視野🤵🏻♀️。”一位鄉村教師給出自己的建議。
“有能力的社會組織🦸🏻♀️,可以開展一些結對活動,讓城裏的孩子感受農村的生活,讓農村的孩子領略城市的文明。”張鴻鵬補充道,“暑假本來就是讓孩子放松的,光學習肯定不對。”(文中孩子及家長姓名均為化名)(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