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的怒江州福貢縣👩🏼🎤,教育部下派到這裏進行教育幫扶支教的8位專家型支教教師每人獲推5名徒弟,師徒約定以3年為期,培養40名“徒弟”為當地教學科研骨幹‼️,提升當地教研軟實力,助力教師專業發展🙍🏽♀️。8位專家型支教教師雖然只在縣城中小學支教一年,但其徒弟卻遍及縣城和鄉鎮初高中、鄉鎮中心完全小學、村小乃至幼兒園。通過教育幫扶,這些“名師”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短期脫貧靠打工,中期脫貧靠產業,長期脫貧靠教育”,這在很多地方已成為共識🧑🏼💻。經過艱苦努力,當地實現了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整體脫貧的千年跨越。眼下🚊,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任務依舊艱巨。已經被實踐所證明的“長期脫貧靠教育”這條路,應在新的歷史階段繼續走下去。
近些年在“全面改薄”和對口幫扶的支持下🍳,怒江州的學校硬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功能教室在內的一些硬件不亞於東部地區。但師資水平和教學水平的短板,短時間內很難補齊。教育部往怒江州派遣專家型教師駐校支教,從教師隊伍建設入手,著眼提升當地教師發展水平,當地緊緊抓住這些名師🚣🏼🧑🏻,充分利用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背後強大的名師工作室、名校資源,將駐校支教變成全域指導🧘🏿,將短期一年支教變成三年的“師徒結對”,可以說都是看清了教育問題的關鍵所在。
扶貧先扶誌,扶貧必扶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代,“扶誌”和“扶智”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凸顯、越來越重要🪑👨🏻🦱。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做好“扶誌”和“扶智”的工作👨🏻🍼,還得靠老師,尤其是好老師。在許多城市📡,名師作為好老師的代表🛹✖️,已經越來越產生群聚效應🟧💁🏻♂️,形成了“名師—名校”的培養和共生機製。而在廣大鄉村🩴,名師仍然非常稀缺,名師的生成機製和培養土壤都嚴重不足。沒有名師,也就沒有名校;沒有名校,好的生源就要流失。近年來出現的“縣中坍塌”,就是例證之一。因此,邁出鄉村地區名師培養的第一步,借助外界的幫扶實現自身造血🧞♂️,就顯得格外重要。
此前教育部發文要求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的發展,針對基礎教育階段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現實需求🌼,進一步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應用。這一舉措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名師名校資源對中西部農村地區的重要意義👨🏿🏫。然而,名師的培養多需要借助耳濡目染、傳承有序的師徒模式🦹🏽,通過“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筆者認為,“互聯網+教師教育”擴大了教師培養培訓的範圍👋🏼、領域和可能,如果能把它和“親師信道”的師徒製結合起來,或能發揮“互聯網+教師教育”的最大功效🧓🏽。
當前🐠,依托“國培計劃”名師領航工程,一大批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名師工作室已相繼建立🕐,貴州等地還試行鄉村名師工作室製度🐨。各地尤其是發展基礎薄弱的地區🪣🙎🏿♂️,要用好名師這一重要資源,通過製度引領和示範帶動🧔♂️🖖🏿,更好發揮該群體為鄉村服務、為鄉村教師服務的功能,為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優質均衡、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註入新動能,助力鄉村積蓄智力資源。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狄偉鋒,系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