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聚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下的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2020年12月21日🏮,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暨校長論壇、流動兒童藍皮書上海發布會”在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舉行。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辦❄️,圍繞“流動兒童教育:現狀與機製探討”“關愛留守兒童:新形勢與新挑戰”等主題進行了熱烈研討,來自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和公益組織人員分別分享了來自他們的視角和面臨的挑戰。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林立國常任副教授,院長助理、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教授出席研討並致辭↕️🫦。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農民工子女教育專業委員會、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北京市社科院👨🏼🌾、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1世紀教育研究院🖼、暨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鋪路石🤏🏽、聯勸公益基金會等管理部門、研究機構和高校、社會公益組織以及公辦和民辦小學的校長✔️、教導主任🙌🏽、老師等共計50余人線上線下同步參加研討。會議由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教授主持.
林立國副院長首先代表高等研究院對各位專家學者和流動兒童教育從業人員的到來表示感謝,他指出,高等研究院從2006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貫徹“改革、發展🙍🏽、穩定、創新、治理”五位一體發展理念,咨政啟民,取得了國家和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研究成果🫲🏿。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暨校長論壇在在馮帥章老師🔖、陳媛媛老師和各位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效,為國家製定相關政策提供了詳實的數據信息和堅實的理論支撐☢️,該會議在流動兒童教育研究領域具有很大影響力與號召力👙,逐漸發展成為研究院的拳頭品牌項目之一🔑。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流動兒童的教育也愈發重要👆🏽🤰🏼,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細化研究問題,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下的流動兒童教育提供合理性的對策與建議。
會議首先舉行了《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新書上海發布會⟹,本書主編,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講座教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與新書作者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農民工子女教育專業委員會周紀平主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教授,高等研究院陳媛媛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馮思澈及林立國副院長共同為新書揭幕。陳媛媛教授介紹,流動兒童藍皮書是該領域領航的著作,是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學者的必讀書,它概括了流動兒童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生存狀況和教育狀況🧑🏼✈️、入學和升學政策🚴🏿♀️🏊🏼♂️,這次的藍皮書著重關註回流兒童和和流留兒童(即流動的留守兒童)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生存狀況🧘🏽♀️,並系統比較不同城市對於流動兒童入學政策的友好程度,是研究流動兒童的指南性資料🍋。
隨後👂🏿,韓嘉玲老師現場向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贈書💅。
周紀平主任🔎🫛、韓嘉玲老師、馮思澈助理研究員分別圍繞“見證上海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十年(2008-2018年)”“離城不回鄉與回流不返鄉”“誰對流動兒童更友好🤾🏻♂️𓀏:16個城市入學政策的文本分析”進行研討👩🏻🎓。
周紀平表示,上海農民工子女教育分為2008-2014年、2015年至今這兩個階段,主要是基於2015年開始上海特大型城市人口控製的背景⏭。上海市的模式最好的一點是財政由政府全部包幹Ⓜ️,政府出資💓,真正的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免費,但是也希望未來上海對於流動兒童能有更好的政策,更多的希望。
韓嘉玲老師介紹了藍皮書的結構和特點💇🏻,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有三分之一的作者是“90後”,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開始參與該領域的研究。韓老師指出🏣🦸🏻♂️,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之下,產生了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和再遷兒童,前者受限於升學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選擇離開大城市👨🏽🦳🛰,返回家鄉讀書,而後者則選擇“離城不返鄉”,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或家鄉周邊的城鎮學校就讀。兩類兒童流動的現象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及生存處境的新問題👸🏽,如學校適應性低,心理問題嚴重等,亟需我們的關註和保護〽️。
馮思澈助理研究員通過對16個城市或地區的入學政策文本進行重新編碼和量化分析比較,他指出🙏,積分入學製城市(地區)入學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杭州、深圳(南山區、坪山區)、中山、廣州、東莞、濟南(天橋區)、蘇州🚴♀️🤡、成都、廈門、上海。材料準入製城市入學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西安🚵🏻♀️、蘭州、武漢、南京👲🏿、天津和北京👱🏼。
研討會接下來進入了主題演講環節🚴,在“流動兒童教育:現狀與機製探討”的部分,上海師範大學三牛娱乐研究中心陸建非主任,暨南大學教授、經濟學院院長、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唐曉傑🈹、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玉照分別開展了主題為“抗疫的困頓與磨煉——以上海和杭州兩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為例”“疫情和網課背景下男女學生的心理變化差異”“教育新政下隨遷子女教育路徑選擇”“用工形式、勞動安全與技能養成——基於上海都市社區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的演講與分享。
陸建非表示➖,新冠疫情對進城務工人員和流動兒童都造成了重大沖擊,需要引起重視。我們接下來的關註點有三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利益訴求;以法製觀念和手段解決這一群體的利益訴求;關註、關心、關愛流動兒童就讀學校♈️👩🏿✈️,一校一策⇨,精準施策。
馮帥章指出,團隊2020年在上海小學做的調查發現疫情和網課背景下,女生的情緒焦慮問題相比於男生更為突出,她們更加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對自己的要求更高,學習時間增加🧙🏼,但自信心下降。
唐曉傑介紹了上海隨遷子女教育現狀🫲🏽、教育政策以及產生的影響👨🏻🎨、未來教育路徑的選擇☸️。其中,招生政策、課程教材政策、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規模的調控⏪、縣域義務教育發展評估新要求等都對隨遷子女的教育造成重要影響❗️🧗🏻。未來隨著人口的結構變化🥏,上海對外來人口會更加友好,上海優質的教育資源、優質的醫療資源會更多地對外來人口敞開🤾🏻♂️,這也是作為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劉玉照表示,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對技能要求越來越大,這和農民工子弟的教育或者農民工技能養成之間有密切關系。大量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主體🤾🏼,新的農民工培養體系應該著重考慮高技能養成🛌🏽,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工作有保障👳♀️,否則無論用人單位和工人都沒有積極性9️⃣。從一般意義上說,目前勞務派遣人員用工形式比較靈活,對一般意義上的培訓有所幫助🧖🏻♀️,但更多的是低技能培訓,當勞務派遣人員變成了勞務外包人員,高技能培訓是更好還是更差,有待進一步研究。
下午,關於留守兒童的新形勢與新挑戰🚶🏻♂️➡️,新公民計劃總幹事魏佳羽、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白鈺、廣東金融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魏東霞以及高等研究院教授陳媛媛分別作主題為“安全🙍🏼♂️、有意義的課外時光:流動兒童課外服務為什麽重要、如何做得更好”“父親在育兒中的角色——雲南農村地區數據初步分析結果”“天各一方:兒童留守和父母工作地空間分布”“疫情期間,需關註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基於上海流動兒童跟蹤調研數據”的分享。
魏佳羽指出👨🏿🦱,留守和流動一個問題的兩面⏱,要解決兒童留守的問題主要需要靠戶籍政策改革,並且要配套相應的公共服務;城市的學位供給,決定了後面的所有政策🗂;其次托幼和課後托管等社區兒童福利,也是決定孩子能否隨遷的重要因素。公益組織可以考慮從這方面重點跟進和提供專業服務。
白鈺線上進行了分享,他提出,父親的育兒對兒童有正面的影響,認知語言能力水平比較高的父親參與育兒,孩子表現更好🚣;父親比較少參與育兒🫡,孩子相對社會性互動性、回應性比較弱。
魏東霞表示,我國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比較不發達的省份,大城市、特大城市是留守兒童父母主要的工作地方🥎。建議降低人口超過500萬以上城市落戶門檻,需允許多種教育的供給渠道🛥,並充分發揮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
陳媛媛分享了今年在上海15所學校做的關於疫情期間兒童心理健康的調研📙,初步發現疫情期間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較本地兒童變得更差,情緒上更不穩定🧑🏼🔧。其主要原因是流動人口在疫情期間失業或者收入下降🪷,導致家庭經濟壓力更大,家長就更焦慮🛰,並將情緒傳遞給孩子。流動兒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為個體戶、工廠上班人員🐣,遭受疫情沖擊更大。
最後🤾🏼♂️🤜,一線教育工作者圍繞隨遷子女在校學習、疫情影響、經費支持🙅🏽♀️、老師待遇🦶6️⃣、政策趨勢等發表了見解與體會。公益組織、基金會等從業人員也分享了當前面臨的挑戰,如流動兒童返鄉提前化😰、疫情影響、自我造血機製的構建🦍、隊伍建設等🧪。
一線教育工作者發言(從左至右):
李鋒華(民辦弘梅小學弘梅二小校長)、王偉忠(上海市民辦華博利星行小學校長)、張小海(原上海浦東新區民辦航頭小學教導主任)💷、付紀榮(上海市民辦雙江小學教導主任)、朱崇福(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管建平(上海市浦東新區新時代小學校長)
公益組織🥲、基金會等人員發言
戴敏有(中靜公司董事長助理)🤲🏻、賈怡燕(鋪路石青少年發展中心項目經理)、劉偉偉(上海太陽花流動兒童公益組織)、彭涵(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魏佳羽(新公民計劃總幹事)🙋🏼♂️、周洋(多閱公益創始人)
來源:上財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