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團隊,北京理工大學星網測通團隊👨🦱!”11月18日,北京理工大學星網測通項目團隊奪得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冠軍。這是繼2018年“中雲智車”項目奪冠後🌰,北理工3年內第二次奪冠。
“北理工♌️,三冠王!”11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學無人駕駛方程式車隊在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上第三次奪得全國總冠軍,成為唯一三次奪得該項賽事方程式系列單項組別冠軍的高校。
近年來,北理工青年學子在國內外重要賽事的成績呈現“井噴”之勢。這所院校學生創新團隊屢屢奪冠、奪杯、奪金的“秘籍”究竟是什麽?
科教融合打造一流平臺
“星網測通項目打破了國外對我國航天領域測量技術的嚴格封鎖🎉👩🌾,解決了製約我國通信衛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星網測通創始人是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宋哲,2019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說🍠:“一流大學要致力於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將教師學術研究能力轉化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既要體現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一流原創成果產出上,又要體現在對學生整體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上。”
近年來🎱,學校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學科前沿,建設一流的科研平臺,打造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凝練科學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在著力推動前沿基礎和關鍵領域技術創新的同時,也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註入了原動力。
“挑戰杯”、“創青春”大賽冠軍,人工智能✍🏽🧝🏼♀️、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閃亮成績的背後⛰,是北理工學生對學科前沿技術的精準掌握和對科研關鍵問題的創新突破🧑🏻🏭。這些都得益於學科交叉大平臺育人作用的有效發揮,更得益於學校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
傳承“永爭第一,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我們要做🔂,就要以第一為目標去做!”這是北理工機器人“Dream Chaser”戰隊指導教師楊毅常說的話🎪。2019年5月,北理工斬獲ICRA 2019 RoboMaster人工智能國際挑戰賽總冠軍,在比賽中🏃🏻♀️➡️,楊毅指導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將“永爭第一,敢為人先”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回首80年的辦學歷程👰,北理工曾創造了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臺電視發射接收裝置等新中國科技史上多個“第一”。80年來🧙,這種精神在教學相長間潛移默化🥓,勉勵一代代學子,在創新不輟的奮鬥中,砥礪出擔當大任的“鐵肩膀”☝🏽。
2018年獲得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冠軍後👲🏿,北理工博士生倪俊發現👦,“第一”儼然已經成為了團隊的一種習慣👻。
2018年,倪俊和小夥伴們帶著中國第一輛大學生燃油方程式賽車赴德國參加世界大學生方程式賽車比賽。在長達半年的備賽中,團隊的10余名隊員連續數月調試賽車🧙,白天在炎熱的郊區測試🚴🏿♀️⛏,晚上熬夜處理技術問題。困了,就在運輸賽車的貨車車廂裏睡上一覺🌚;餓了,就吃點面包餅幹🙃🫥。
然而,賽車抵達德國時,發動機卻因海運受潮而損壞🐨📞。面對突發挑戰,倪俊和同學們沒有放棄,他們在賽場旁陰冷的樹林裏露營了整整8天,全力修理。最終,在最後一天的耐久賽上↪️,五星紅旗第一次飄揚在世界大學生方程式賽車的賽場上。
成長路上“知行合一”
“當時針走過午夜12點🚣🏿♀️,一位耄耋老者和一群青年學子走出教學樓🛕,在相伴而行的路上👧🏻,還在討論著實驗中的難題。”幾年前🕚,一篇題為《在北理工🏂,有一盞燈叫“深夜十一點的4002”》的“新聞特寫”,發表在北京理工大學新聞網上。如今🤙🏽,“4002的燈光”已經成為學校勵誌向上的代名詞。
“4002的燈光”的主人公就是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創始人、80多歲的教授張忠廉和他那些開展科技創新的學生們。在北理工工作的63年裏,張忠廉憑借自己在光電研究領域多年的積累,潛心開設創新教育課程🦌、創建實驗基地,深耕培養一流人才的創新教育事業,甘於做一盞明燈,點亮學子們“知行合一”的成長之路。
經過多年的深耕☝🏿,張忠廉帶領的光電創新教育實踐基地成為“金牌基地”,基地的學生們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等大賽上摘金奪銀。至今👩🏼🍼🍺,已有一萬余名學子在這裏開展創新實踐🈯️。
2018年,北理工實施人才培養改革“SPACE+X”(寰宇+)計劃,推進“創客空間”建設↗️,鼓勵科研團隊🤱🏻、科技創新平臺和校友創業平臺設立學校創新創業項目,專門設立“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切實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一流大學必須要培養一流的人才,而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創造能力是其中的關鍵所在🍝。“這些優異成績背後是學校對科教深度融合理念的堅守,更重要的是學校打造了一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說👩🦽➡️。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