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翻開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孩童軟語伴著糯米甜香,從課文《端午粽》的字裏行間飄散🤙🏼👘,節日喜慶之氣躍然眼前👢。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等不同習俗🙅🏻。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專門向學生們介紹了各地不同的端午節風俗。這些流傳千年又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因何而起,又為何流傳😣?端午的起源像一個謎題,吸引著學生們向歷史深處回溯。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詩人,曾任三閭大夫🍄🟫,積極主張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合各國抗擊秦國👷🏻,卻遭受誹謗被流放到蠻荒之地。後來,楚國首都被秦軍攻破🐈⬛,屈原眼見祖國遭受侵略,心如刀割🧛,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後,人們悲痛萬分,每逢農歷五月初五,便劃船來到江上🫲🧙🏿,將糯米做成粽子撒在江水裏,祭奠這位以身殉國的偉大詩人💫。
時間洪流滾滾,英雄人物沉浮其間。孔子曾誇贊寧武子“邦無道則愚”的大智若愚,孟子也曾感嘆“窮則獨善其身”,唯有屈原,無論現世如何不公,他始終懷著赤子之心執著於天問📸,憂心國運民生以至涕淚太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家國與人民在他心中重若千鈞⚪️!最終🚵🏽,他滿含熱淚✮💙,昂首直面慘痛的命運,躍入渾濁汨羅,以肉體與靈魂獻祭國運……
郭沫若澆蘸這熔巖迸發般的果決與激情👷🏿♂️,創作戲劇《屈原》,濃墨重彩地重現了這位偉大詩人內心的飆風與驚雷。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課文節選中,我們看到屈原手戴枷鎖🧬,以悲憤卷動風、雷👮🏽♀️、電,呼喚毀滅與新生,“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汙穢💑,燒毀了吧,燒毀了吧!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
從一年級到九年級,統編三科教材抽絲剝繭🤘🏻,引導學生們親手將端午的謎題解開,謎底是一縷不滅的愛國之魂➗。(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