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平
上海處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關乎嚴控人口政策,民辦學校教育試點值得期待
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副會長、隨遷子女教育專委會主任周紀平向與會師生分享了他曾經在上海參與處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經歷,他認為上海市政府對於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處理,不僅是教育問題,同時也關乎到政府對大城市人口的控製🟤🙆🏻♀️。
周紀平介紹道👲🏻,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上海開始出現針對滿足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需求的學校🦛,數量最多時達到500所,2008年開始由於兼並🧏🏼♂️,學校數量減少至160余所👿🧝🏻,至今又持續遞減👆🏻。自2014年起,上海市實行嚴控人口政策🦚,提高入學門檻、嚴控群租🙇♂️,以控製城市人口。周紀平認為這種政策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上海市的民間輿論環境、城市環境問題的考量,都是可能的原因。
周紀平指出,上海市政府利用拆除違章建築盤活土地,帶動經濟發展的舉措,是可取的,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對流動人口和其子女給予足夠的人文關懷也是必要的。他認為閔行區和松江區對處理公辦與民辦學校的政策值得借鑒🦺,即將學區房與公立學校的入學資格捆綁出售。學校教育與經濟水平掛鉤是經濟規律決定的👏🏻🧚🏽,以合理的製度和經濟規律分配教育資源,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必然趨勢。
此外周紀平提出,上海有一部分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很高👨🏼🚀。他認為保存一部分民辦學校以作為教育試點與教育實驗是十分可行的政策,“在臺灣和歐美,有三至五個百分點的學校被給予教育試點的機會🤶🏻,允許其突破教育法”。他表示🦂,很多時候民辦教育的執行力更強,更容易有突破性的成果👆🏻。
陳媛媛
調查發現上海人口控製政策並未起到積極效應🫗,學生流失情況愈發嚴重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陳媛媛一直關註上海流動兒童的就學情況,她通過上海十九所小學的數據分析了民辦學校減少後上海公辦學校中流動兒童的比例📃🧑⚖️。201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10所公辦學校中有2所出現了並班情況🧙♂️,9所農民工子弟學校中有7所出現了並班情況🦣;學生數量也出現顯著減少🌡👐🏼。今年的情況越發嚴重📱,在跟蹤調查的16所學校中🙅🏿♂️,8所民辦學校有7所出現並班狀況,8所公辦學校中有3所出現並班👮🏽♂️。而在2012年的調查數據,19所學校中僅有1所出現並班◻️⟹。陳媛媛表示“學生流失的情況是愈加嚴重的,這種情況在民辦和公辦學校同時出現,並且在民辦學校更為嚴重。”
陳媛媛也分析了“人口控製”政策的實施效果。2017年上海市民辦小學僅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在上海接受初中教育👨🏽🦳,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小升初結束之後回老家上學。但數據顯示🦸♀️👨💼,這些學生的父母大部分並未回去。也就是說,上海市的人口控製政策並未起到預期的作用。
陳媛媛特別指出,上海市的民間輿論環境有比較明顯的排外傾向。但她認為,僅僅強調人口控製——特別以降低、犧牲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質量的手段控製人口——並非長策。沒有受到完備教育的流動人口子女在可期的未來仍會作為勞動力流入上海,對他們教育的忽視有飲鴆止渴、作繭自縛之嫌。接受人口控製政策帶來的“新挑戰”任重而道遠。
陸建非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事關社會公平⇒,教育現代化依賴於經濟發展
上海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陸建非教授指出🚶🏻♂️,關於流動人口,我們不能僅僅關註負面的影響💂🏼♂️。他認為,流動人口帶來了城市化與經濟的活力🧗🏼💆🏻,同時供給了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老齡化🛬。如果一味關註流動人口的負面影響,片面強調限製人口,最終會遏製城市的發展。陸建非強調,城市化與現代化是一體兩面的,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強力手段,而流動人口對城市化做出的貢獻是卓著和顯而易見的🎐🤵🏼♂️。在城市化轉型到一定程度之後抬高門檻驅逐流動人口,頗有卸磨殺驢之嫌🚣🏼。
陸建非總結了人口流動問題的六個發展趨勢🌾🥡:首先,新生代人口流動占比會越來越提高,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明顯上升🎷,這與中國人傳統的倫理於家庭觀念不無關系👱🏼♀️。其次,東部地區的流動人口比例有所下降🛅,西部人口流動逐漸回落,這是產業轉移與承接帶來的結果💢👈🏿。其三🈶,流動人口向中心城區比例下降,流向非中心城區比例有所上升𓀌。其四🫨,家庭化流動趨勢加強🙋🏿♀️👱🏿,流動人口家庭規模擴大🫴🏻。第五個趨勢是流動人口居留的穩定性持續增長。第六🤷🏻,流動人口在本地生育的比例逐漸提高。
陸建非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當下,階級固化愈加嚴重,社會階級流動通道越來越狹窄,關註教育公平同時也是關註社會的公平正義。教育公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行製度的製約。教育界和學者們傾向於把更多的註意力投向素質教育、國際化教育等領域,但卻忽略了近億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情況,這是值得警醒的。
陸建非認為,關於中國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做移民教育進行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外是有過先例的。他特別強調,“教育絕對不能自娛自樂”,對教育的研究如果脫離了實際教育情況,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陸建非指出教育水準最終還是由經濟水準決定的,無論是教育的質量還是覆蓋率🥨,最終都和經濟水平息息相關。“美國🚫👩🏻🎓,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它的學生不是以全日製的學生為統計數字,而是以註冊學生🥩,哪怕你學一門課也是我的學生✈️🫃🏻,以這個來統計。” 陸建非以美國的教育現狀為例,“美國青年學生的命運不是在高考那天決定的,他是每一天都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陸建非最後強調🦸♂️,教育現代化其實也是現代化的一部分,唯有經濟發展👜,教育資源總量增長⏰👋🏼,教育現代化方能真正實現,而這任重而道遠矣。(新聞來源👩🏼💼:暨南大學社會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