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 聚焦校外培訓①
編者按
“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違規辦學”……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有關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校外培訓機構成了人們關註的焦點。上校外培訓班是否真的能夠提高學習成績?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怎樣標本兼治⚡️,為“校外培訓熱”降溫?為了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從本期起,“新聞·深度”版開設“聚焦校外培訓系列報道”🔑,敬請關註✡️。
“想提分,上××!”“名師輔導👫🏼➰,提分快☄️,效果有保證🚴🏽♂️🌃!”“××教育,效果說話!”……在教育培訓機構這些讓人心動的廣告詞的忽悠下🏌🏼♀️👨🏻🍳,眾多家長不淡定了。中國教育學會的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有中小學生1.8億💋,中小學課外輔導學生超過1.37億人次👩🏻🦼,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隨著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大量湧現,魚龍混雜、惡性競爭的局面也隨之而來👩🦽➡️🔶。
2月13日,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工商總局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決定聯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
盡管如此,有的家長心裏還是犯嘀咕:“課外班既然能提高考試分數,該上還得上啊。”這些課外班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嗎🆚?這種“搶跑”的課外班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針對這些疑惑🧜🏂🏻,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1.讓苗苗和婷婷煩惱的課外班
苗苗(化名)是北京一所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她是班裏報課外培訓班最多的孩子,課余時間基本上排滿了🧎🏻♂️➡️⏱:周一到周四晚上分別為鋼琴、英語🙂↔️、尤克裏裏(一種樂器)、尤克裏裏,周五晚上英語🌮🦘、聲樂🌉,周六英語、舞蹈🌕、作文、鋼琴,周日奧數。苗苗身體羸弱,經常請病假✈️📮,上課時目光有些呆滯,經常犯困🕴🏻🗞、打哈欠,學習中等🤚🏼,但說起話來像個小大人🧙🏼:“你們不理解我這個數學學渣的痛苦✦,也不理解奧數班上別人都能回答對問題而我回答不上來的尷尬。”
班主任王老師問:“如果周末沒有課外班,你最想幹什麽👰🏽♀️?”苗苗說🧎♀️➡️:“我最想睡覺☂️,睡醒了看一會兒電視⛎,然後再睡覺。”“如果還有時間,你想做什麽呢?”“再有時間💆🏻,我就想自己畫畫或做手工👩🎤。”王老師突然意識到,苗苗之所以經常生病🙅🏽♂️,或許跟課外班有關系🧛🏻⚖️,因為她根本沒時間休息和體育鍛煉。
王老師和苗苗媽媽深聊了一次👨🏿🦱,並把苗苗的想法告訴了她。之後,在充分尊重苗苗意願的情況下,上了4年的英語和數學課外班取消了🤠,只保留了聲樂班和舞蹈班👌。“現在看看這孩子⛹🏿,身體比以前好多了,也很少生病請假了。雖然課外班減少了,但她的成績並沒有下降。”王老師說🤙。
與苗苗不同的是,五年級學生婷婷(化名)在每個老師心目中都是個非常優秀的女孩,小學三四年級時,不僅學習成績非常拔尖兒,還是學校的文藝骨幹,一直是老師得力的小助手。但這學期上課總是若有所思,學習成績有所下滑🧦,對學校活動也不積極參與了。
原來,在媽媽的堅持下,婷婷報了包括數學班在內的許多課外班。實際上,婷婷的數學一直是強項🤷🏻,就算不上課外班也不會影響她的成績。反而👉🏼,知識提前學了👂🏽,她上課註意力就不那麽集中了。在老師的溝通和介入下🔲🐛,婷婷媽媽減少了婷婷的課外班,將更多的時間由婷婷自主管理。之後,婷婷上課的狀態明顯好轉,在課下還積極幫助身邊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她的狀態慢慢回歸🕵🏼,在最近幾次考試中,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2.報課外班大多為了提高成績
對於小學生來說,報課外輔導班能不能提高學習成績,不僅是家長們關心的問題,也是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塗元玲的困惑😇。
為了尋找答案👨🎨,塗元玲於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其負責的北京市協同創新學校計劃“基於學生調研的學校學生發展目標的具體化及其實施策略”開展過程中,對北京市5所不同層次小學的學生課外報班情況進行了調查,先後開展了72次座談🔍,參加座談的學生288人次。此外,塗元玲多次深入課堂進行觀察,研究上課外班學生上課的狀態。此外,她還分別對兩個課外教育機構以及在這兩個機構陪同孩子上課外班的家長進行了非正式訪談🧑🏼🤝🧑🏼。
在座談的基礎上,塗元玲還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問卷調查的1247名家長中,其子女上課外班的有1028名🔪,占所調查總數的82.44%。塗元玲介紹說,調查發現,關於孩子為什麽要上課外班,家長選擇最多的是“孩子喜歡”,達到55.16%🥂,其次是“對小升初有幫助”“周圍人都在給孩子報課外班”。但這個結果與之後調查中發現的情況不完全一致。
“訪談中,就小學生課外班中比例最高的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學科而言,許多孩子跟我說💇♂️,他們都不喜歡。之所以報,是因為爸爸媽媽認為這對提高成績有幫助👩🏽🎤,而他們喜歡的科目多數在其父母看來是對小升初沒有幫助的,因而沒有得到父母許可去報。”塗元玲說🌟。
為什麽有那麽多家長選擇了給子女報課外班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喜歡”呢💠👺?訪談中🏌🏽♂️🛷,有的學生對塗元玲說,如果說不喜歡🧑🏼⚕️,“爸媽會說我就想玩,就會批評我”👞,所以,父母問起時👩🏻🦲,就直接說“喜歡”罷了。
調查發現,隨著年級增高🙌🏿,本應該自我認知和選擇能力增強的小學生,自己決定報課外班的比例反而降低🍽👨👦👦。到了四年級💎,很多學生父母為了“小升初”而給孩子選報一些課外班。簡言之,小學生報課外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學習成績。
3.課外班對學習成績實質性幫助很小
報了課外班,就一定能提高學習成績嗎?在面向教師的訪談以及在有關課外班學習內容的分析中,塗元玲發現🙍♀️,在班級成績“中等與優秀之間”“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在語文、數學、英語的課外班上大部分內容“聽不懂”🏛,有些學生甚至不能詳細描述課外班上學習的具體內容。“對於學習成績不屬於優秀之列的學生而言,首要的是進一步把學校的教學內容學好,而不是去學習普遍比學校教的內容更難的課外班內容🤴🏽。”塗元玲說。為此,在所負責的項目進行中,在對200多名學生訪談後,塗元玲和教師一起分析,與家長進行詳細溝通🦹🏿♂️,就如何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將其語文、數學、英語課外班進行精簡甚至去掉提出建議,並建議家長更加關註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家長采納了塗元玲的建議後,孩子的學習成績幾乎都有提高,有的進步還很大。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課外班並不是提高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必要因素。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女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對教育也有自己的認識和堅守,對於課外班能否提高成績也是將信將疑。
兒子進入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內容逐步加深🪓,篇幅越來越長🦩,李女士從兒子各單元語文卷的情況看出🧀,閱讀是丟分最多的。閱讀原本是件很美好的事👨🏼🦱,卻因為丟分多,漸漸讓孩子對其產生畏懼👔。
為了保護兒子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成績,李女士無奈給兒子報了“一對一”語文課外班。一周後🫷🏽,學校進行了語文單元測驗,兒子回家興奮地說🚘:“媽👧🏿,我語文閱讀這次全對!”李女士很高興,正要誇兒子時,卻聽他說:“你知道為什麽我閱讀題都對了嗎?因為‘一對一’的老師講過了,完全一樣的題🏟!”
李女士突然醒悟,原來,成績可以這樣提高🚆!她平靜地說🐨:“兒子,這樣的‘一對一’,媽媽不稀罕!我寧可你少考幾分🧑🏽🎄!”
“閱讀學習重在理解,從字詞的意思🤦🏽♂️👨🏽🎨,到對句子、段落的理解🍅,再到對整篇文章主旨的把握,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涵蓋多個方面,而非機械分段和答題套路。如果采用提前讓孩子做一遍原題的方法來快速提高學習成績⚱️,只是蒙蔽了家長的雙眼,並未真正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李女士說。
塗元玲也在課堂上觀察到🗜,有相當多學生雖然在課外班上學習了相關內容,但“學得不紮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非常普遍🤦🏽♀️,並沒有達到“學會”的程度。而且,塗元玲所調研的每個班均有幾名學生沒有報任何語文、數學和英語課外班🥂,但學習成績優異,這也說明課外班不是提高學習成績的必需品👆🏻。
“當然🚴🏻,我們不能將課外班一網打盡,比如藝術類課外班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就是目前學校教育很難替代的🙍♀️。但就語文和數學這兩門學科來說,語文、數學課外班對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成績的實質性作用很小,被調查的所有學生家長選擇最多的是‘不確定’◽️🧎➡️,達到38.31%🧑🏽🍼👫,選擇‘有較大作用’和‘有很大作用’的家長分別為25.99%和15.34%。”塗元玲說⚁。
“其實,即使成績有了提高,也多是表面的而非實質性的🫳🏻。”塗元玲說🟰,“因為目前課外班上的教學以講授式為主,如果學生沒有聽懂和理解,但是記住了老師所講內容,可以將之搬到學校考試中而獲得分數,可是這種成績並不代表學生有了實質性發展👼🏽。”
塗元玲告訴記者,課外班上的內容大多難於或超前於學校教學內容,有不少學生聽不懂,因而對提高學校學業成績作用很小。
已從教30年的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實驗學校校長郭雲峰告訴記者🖐🏻,他一直不建議他的學生輕易接受校外輔導🧌,更是堅決反對“為補習而補習”或基於“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補習⭕️,我們家的孩子不補習就吃虧,就會跟不上”而選擇的補習。郭雲峰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在校外輔導班提前學了,孩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反而不學,久而久之👵🏼,學習習慣就出現了問題。
“我也看到有些培訓機構為了所謂的培訓效果,在期末前集中刷題,這容易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一旦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才是最可怕的。校外培訓機構應該是基於學生個體需求和發展提供定製化和精準服務👨🏻🌾,而不應該是學科知識的學習❗️,因為這部分功能應該是學校的職責🧑🦯➡️,校外培訓機構不要越俎代庖🧱,不能定錯位🦸🏻♂️、站錯崗🧨。”郭雲峰說。
4.“搶跑”的課外班透支孩子發展潛力
“我們班原來的許多‘學霸’開始不行了🛳,而許多‘學渣’卻開始慢慢崛起了。”北京海澱某知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小明(化名)對記者說。
經過交談,記者得知🤠,小明口中的“學霸”,大多是早早地就在外面報了許多課外班的同學🪝🌟,他們有的一年課外班花費近十萬元☔️。由於提前學習過👳🏽♀️,這些“學霸”一開始成績都不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卻慢慢地走了下坡路。
“靠超前搶跑和各種補習班武裝起來的‘學霸’是‘偽學霸’🦹,而有學習力但暫時低分的是‘偽學渣’。”郭雲峰說👩🏽🚀。
為了探究小學課外補習對學生升入初中後學業發展的影響⏪,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張羽🛠、陳東🧕🏼、劉娟娟等人在北京市某示範初中進行了調查。該校初一至初三共1798名學生,參加調研的學生有1691人🧮⌨️。之後,張羽等人采用多層線性模型對參與調研學生的9年追蹤數據進行了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在控製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職業社會地位等學生家庭背景等變量之後,學生在小學階段參與語文、數學和英語補習對其初中階段在相應學科上學業成績的影響各不相同。整體來說,小學階段過早、過多參加課外補習,對於學生在初中階段的長遠學業發展不利。
“具體來說,小學一年級參加課外補習對初中數學的初始成績有顯著負影響▫️,小學二、四🤹🏼♀️、五年級參與補習對提高初中數學的起始成績具有優勢,但對後期的發展速度會有負面影響🧑🚒,即長期來看,它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張羽介紹說,“與數學科目類似,小學一年級參加語文課外補習也對初中語文初始成績有顯著負影響。雖然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語文課外補習對初中初始成績有顯著正影響🤾🏽♀️,但整個小學階段參與語文課外補習對初中階段的語文發展不存在顯著影響。”
“小學英語輔導能顯著提高初中早期的英語成績,但對初中階段英語提升的速度基本沒有顯著影響(小學四年級英語補習對初中增長速度有顯著負影響)✂️,這符合英語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理論。”張羽說。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張羽以數學為例,帶領團隊收集了小學一到五年級的校內數學教科書和課外輔導機構的數學講義🧑🏻🦰,按照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每個知識點的難度進行打分🧎🏻♀️➡️,進而比較校外輔導班中和學校中的知識點之間的難度差異🏃。
“我們通過對收集到的校外輔導機構教材的超前度分析以及對學校小學數學教師的深度訪談發現,校外輔導班的教材內容平均比學校教材內容超前4年左右,嚴重違反了小學生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傷害了小學生的創造力思維和探究能力。”張羽說,“除少數天才兒童外,大部分學生不適合這種數學輔導班🤾🏿♂️🔇。”
張羽進一步說,這種搶跑式的補習雖然能使學生在進入初中時取得分數上的優勢,但它嚴重違背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不利於培養學生系統的數學思維,並且抑製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在張羽看來,到了初中🕵🏽♀️,隨著對數學思維能力要求的提高🕛,簡單的提前學習和背誦已經無法滿足課業需要👨🏼🚒,而數學思維能力不足又使得這些孩子在理解高階數學問題上產生困難,再加上長期大量、高難度的練習容易打擊學生自信😚,使其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對數學產生反感🪁。這些學生進入初中後,不論是在數學思維能力上還是在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上都後勁不足,逐漸喪失搶跑優勢⏪🤵♀️。
除此之外,塗元玲在面向學生的訪談中發現,課外班占據了大部分學生的課余時間🎶,使他們在課外閱讀、體育鍛煉🩼、和同齡人玩耍與交往🧑🏻🏫、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的時間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受到嚴重影響。她在對兩個班所有學生的訪談中發現,每班均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生表示👩🎤,上課外班使得自己沒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課余基本上沒有時間閱讀學校學習和課外班學習之外的書,體育鍛煉💪🏽👰🏼♂️、社會交往等方面也受到嚴重影響➝。“而這些😱,都影響了孩子的未來發展潛力。”塗元玲說。(本報記者 蘇令)
專家觀點
“搶跑”無益 實則有害
葉存洪
當今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將教育越做越早。很大程度上源於“看到周圍人都在給孩子報課外班,擔心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其實💣,過早地進行教育👰♀️🏘,非但無益,實有害之🚣🏻♂️。
首先🔨,如果孩子的身心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不得緩解,好比一張弓長時間繃得緊緊的🦻🏻🗑,就會失去彈性。《禮記·雜記下》中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張🕵🏼,拉緊弓弦;弛🧑🏻,放松弓弦,比喻學習、工作、生活要合理安排🏊🏼♂️,有緊有松,有快有慢,勞逸結合。拉二胡的人都知道,拉完二胡之後要把琴弦調松一點兒,就是這個道理。文中的苗苗,“課余時間基本上排滿了”,雙休日自不用說,周一到周五晚上也全部做了安排,如此“大容量♟、快節奏🙋🏽♀️、高強度”的學習生活連大人也未必吃得消,何況孩子😲?如此↔️,則“上課時目光有些呆滯,經常犯困、打哈欠”自然就不奇怪了。像苗苗這樣的孩子絕不在少數👸🏼!其實,適度的休息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有利於智力活動🧏🏿♂️,讓學生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記憶力增強🫎、精力旺盛、積極主動👷🏽。反之,則學生大腦容易受到抑製,致使思路狹窄、呆板拘謹、學習效率降低。苗苗👇🏿🥾、婷婷減少甚至取消了課外班後成績非但沒有下降甚至還有提升,原因實在於此。
其次,校外“搶跑式補習”雖然短時間內能使學生取得分數上的一些“優勢”,但這種“優勢”很可能會以犧牲學生的長遠發展為代價。一是學生覺得經過課外輔導已經懂了,所以回到學校課堂,面對教師講課💐,他們很容易“開小差”🎅🏻,不願踏踏實實地跟著教師的教學節奏走,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不專註的習慣🚶🏻♂️;二是養成“輕課內💞💾,重課外”的依賴性,覺得“課上沒聽懂、沒學會沒有關系👩🏼🎤,反正還有輔導班呢”🤴。其實,學校課堂和校外課堂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後者是以“超前”“超綱”“灌輸”“碎片化”“猜題式訓練”“高強度重復練習”等為主要特征👩🦲,不太註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系統思維的培養🤟,它的“邊界”肯定要小於學校課堂,當面對學校教育超出其“邊界”的部分,孩子卻因為“開小差”“倚重課外”等習慣而“不在狀態”。
最後🎼,過早地進行教育😢,可能會傷害學生的身心機能。從心理上講🧚♀️,在最需要玩耍的童年卻沒有機會玩耍⛈🤲🏿,是人生最大的缺憾⬆️。美國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曾用42年采訪了6000人,了解他們的童年生活。數據顯示👩👩👧👧,如果幼年時“沒有玩夠”,其社交、情感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格魯吉亞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也說🈁:“一個孩子不會頑皮,這就意味著他喪失了某種東西,他內在的某種重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顯露和發展。這種重要的東西沉睡著,如果他的整個童年都是這樣度過的,要知道🪂,在今後,任何力量都不能喚醒這沉睡的東西🧘🏿。”在身體方面,單以寫字為例:幼兒手部關節骨化過程還沒有完成,手部肌肉的力量不夠🧑🏿🌾,握筆握在一寸高的地方,捏不住,寫不成,於是就越握越下。再說,幼兒的手🩻、眼、腦的協調能力也差👩🏽⚖️,他們寫字時,眼睛總要盯著筆尖轉。為了能看到筆尖運動🐸,便歪著身子🪴,側著腦袋🧟,並盡量使右側的肩、肘♖、腕向前。可見🏌🏻♀️,過早地要求孩子寫字,會導致坐姿變形👗,終身難改。
實際上👨🍼,與其得一時之巧失長遠之功,還不如多做些“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事情。比如,將現在用於跑校外各種輔導班的時間🤷🏿♂️🐦,用來帶孩子郊遊👰🏼♀️、遠足,陪孩子遊戲、鍛煉,一起閱讀、討論,從而讓孩子有可以被接納的環境👨🍼🤌🏻,有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有經常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沖動”🏋🏽♂️,有喜歡並堅持的體育項目,有一兩種收藏的愛好,有動手製作的熱情❤️,甚至有失敗🧘🏻🐛、被拒絕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興趣與愛好、愉快的情緒、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對挫折的忍受性與意誌力👳🏼♂️、活潑的性格、寬闊的胸懷🤸、自信心與好強心👩🏿🦳、遠大的理想與目標🔲、高抱負等非智力因素🧭。這些遠比短時間內分數提高三五分、排名前移三五位來得重要🤚🏽。(作者為南昌師範學院教育評估院院長🙍♂️、教授)(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