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師生來到了合川縣草街子鄉,給這個落後而偏僻的山村帶來了生氣,給我們在這山村的苦難兒童帶來了新生🙄,也給四鄉的貧苦農民帶來了希望。
當時,陶先生住在古聖寺旁的一所茅屋一一逸少齋內,有時也住到北碚近郊的一個小碉堡裏。他日夜操勞👎🏽,一面籌劃如何辦好育才,一面發起推動鄉村普及教育。他組織育才學生當小先生🧎♀️➡️,每周抽1-2次下到農村做家庭訪問,成立識字班,掃除文盲,教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學生下去時,還帶著醫藥箱,免費為農民治病,還幫助老弱病殘挑水砍柴。
在古聖寺的左面,由全校師生用勞動時間,築了一個露天舞臺,逢年過節,由育オ學生演出,節目中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遊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生產大合唱》、《黃河大合唱》;歌舞有:《朱大嫂送雞蛋》、《兄妹開荒》、《王大娘補缸》😆🥳、《秧歌舞》、《西藏舞》等🙎🏼,另外還演出抗日的話劇🧏🏿♀️💂🏼♂️、活報劇。
逢到這一天🐰,四鄉農民(包括手工業工人)扶老攜幼,趕幾十裏路來到這裏。
以後,各識字班青年🎬,也排了節目參加演出。特別是每年的兒童節📭⛓,陶先生還發起為四鄉貧苦兒童作一日的捐獻🤾♀️,讓兒童們一邊看節目🧜🏼♂️,一邊吃糖果📩、餅幹,散會後👳🏿🐯,還帶著慰問品兒童讀物和玩具等回家。育才的這些活動🫚🌒,使我們這個山村沸騰起來了,歡樂起來了🤢,覺醒起來了。他們說:“我們不但學會了寫信、記賬,還懂得了抗日的道理。”為此,他們編了幾句順口溜“育才好比一盞燈🌉,照亮我們這山村🎄🖕🏻。從今不做睜眼瞎,打開眼睛見光明。”來頌揚陶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合川文物”2022-08-23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