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儀式自古就有,如開學禮、成人禮🙍🏼♀️、拜師儀式等🖕🏼🥦。儀式中包含著某種承諾,意在將一些美好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
六一兒童節是兒童的節日,是儀式教育的重要契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
身份價值重塑需要儀式教育
“兒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這個身份很容易被社會低估。心理學研究證明,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渴望被社會接納、認同。兒童的身份價值得到重視才會發展其主體意識⬆️,去大膽、主動地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
成人常用“小孩”這個詞稱呼兒童🧕🏿,當孩子以飽滿的態度積極參與團體中某件事情的時候,成人總是會說,“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會做……”當孩子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尊重、足夠的認同時,往往變得失望沮喪,可能慢慢表現出“順從”💙,缺乏想象力🤸🏽♀️。依此😊,孩子身份價值的重塑需要一場特殊的儀式,而“兒童節”恰好是對兒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機📚。為了兒童節,學校通常會組織較大型的慶祝活動,在莊重、嚴肅的時刻🔽,孩子會被感染,並重新認識自己的“兒童”身份。對兒童身份價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現出社會對兒童的接納、認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會的發展需要他們從現在開始努力。
主體意識培養需要儀式教育
主體意識指主體的自我意識🐯。它是人對於自身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根據🌉。
兒童的主體意識是需要培養的,而“兒童節”作為特殊的節日盛典可為孩子主體意識的培養提供莊重的儀式感👩🏭📕,教師可有意識地彰顯兒童的主體地位🧑🏿🚀,讓兒童主辦兒童節🟨,去過真正屬於自己的節日,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育契機😎。兒童親自體驗主體意識所帶來的成就感,遠比教師或家長的替代作用更受鼓舞,同時主體意識的養成亦有助於集體意識的培養⬇️。
集體意識強化需要儀式教育
集體意識是個體社會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內容👰🏽♂️,是集體成員對集體的目標🤌、信念、價值與規範等的認識與認同。集體意識對兒童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養成及社會化程度的加深具有重要意義💁🏻♀️。
當下獨生子女居多,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與親人的中心☝️,所以在走進學校時集體意識感偏低👩🏽💻,傾向以自我為中心,可以通過儀式來強化集體意識。兒童節期間各類大型文藝活動排練🙋🏽🍠、演出均需要集體意識,尤其是在節目排練的過程中,需要孩子團結合作,互相配合🔥,嚴格按照集體規範要求自己,杜絕以自我為中心🧘🏼♀️,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唯如此,才能集體打造一場別開生面的文藝活動。當整齊劃一的團體節目在舞臺閃亮登場時,會給孩子營造一種莊嚴的氛圍🧑🏫,便會產生一種榮譽感和自豪感🥹。如果教師恰當予以點撥👌🏽、引導,則能觸動孩子的靈魂,引起生命的共鳴,建立起強烈的集體意識感🕺。
責任感養成需要儀式教育
責任感的養成需要在兒童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培養🧜🏽。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指出🟰:“世界當然不是指理論上可以認識到的世界🛢,而是在生命的進程中可以體驗到的世界。”通過體驗所建立起的責任感,影響更深刻。
兒童節多為全園⇨、全校參與,整齊的隊伍能給孩子營造一種莊嚴的氛圍👈🏼,讓他們直接感受到成人的認真🧛🏻♀️。孩子的責任心油然而生🦹♂️,當臺下掌聲起伏時兒童的自信心也就建立起來。兒童親身體會到責任感與自信心時,一些抽象的品質♦︎、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起來🤽🏿♂️。
儀式教育有著其他教學活動不能代替的作用,孩子會在一次次隆重而熱烈的儀式教育中不斷升華自我。(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