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一早🤚🏻🧑🏽🏭,湖北省建始縣業州鎮中心學校校長周亦龍🫲🏿,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辦公室↪️,他習慣性地看了下辦公桌玻璃下壓著的“業州鎮中心學校2020中小學德育工作歷”:當天是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紀念日。
對照著工作歷🦋,他從容地安排起一天的工作行程:先去民族小學觀摩新隊員入隊儀式暨10月主題隊日活動👼🏻,再去羅家壩小學查看少先隊活動室建設情況……
這張看似簡單的“德育工作歷”被當地眾多學校效仿應用於德育工作,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困局
“語文、歷史、數學的課程德育,教師無法滲透深入。”“各類德育主題實踐活動難成系統,存在隨機性🙆🏿♂️、偶然性強的問題👐🏿🤹🏼。”周亦龍的日記本上,記錄著一大批急需解答的德育難題。
作為業州鎮16所小學🚉、兩所初中的“總校長”👨🦼,周亦龍不斷總結著農村中小學德育實踐中的焦點和難點問題。
2017年8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頒發,這讓周亦龍倍感興奮。上面的要求已經提得很明確,具體到學校怎麽做?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周亦龍心中👥🧑🏼🔬。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他發現學校德育工作存在“最後一公裏”的問題🧑🏻✈️♢:多條線管理不夠集中、德育與教學兩張皮、重說教輕實踐😤、重活動輕深入等現象漸漸暴露出來。
症結在哪?在從教36年的周亦龍看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很多源於學校安排不專業😓、不系統、不科學,導致德育工作煩瑣🎊、缺乏有效抓手🧑🏼🌾▶️。“就像學科教學一樣,有了教材🛍,有了教師,如果學校不精心安排部署👃,不出一張課表,教師無論多優秀👨👨👦👦,也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能不能製定一張德育工作的“課表”,把工作逐一落實到具體的時間、人和事上,讓學校德育工作更具系統性和實操性🕞?於是,製作一張德育工作“路線圖”的想法在周亦龍心中成型!
破題
從2017年底開始,周亦龍先後深入中心校所轄18所學校調研✍🏻🎾,尋找製表的靈感和素材,並開始著手打草稿👩🏻🍼。
編製這張“德育工作歷”,對57歲的周亦龍來說,是一個大工程🗾:對上網查資料不熟悉🥫,他就去找學校辦公室主任苟祖泉幫忙;對電腦製圖不熟練,他就用手畫……日積月累下來👾,案上一尺高的草圖見證了他的付出。
同時🤲🏽,德育工作自身存在的瑣碎問題和焦點難點也在製表過程中一一暴露出來。
起初,周亦龍按照《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以德育工作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等六大途徑為框架,製成了最初的6張表,但是他發現6張表存在難以相互銜接的問題🕺🏻,於是他又把6項工作融入一張表👨🎤。
為了避免出現德育與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周亦龍就加了一個“責任人”的橫向表欄,落實到每名校領導和負責教師。
經過數月的鉆研和查證🤘🏼🏔、探討,2018年5月,業州鎮中心學校第一版“德育工作歷”草案出爐了。周亦龍又找來不同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幫忙挑毛病:召集多位校長來到中心校開專題會,研討工作歷的可行性;召集年級、學科負責人💂🏼♂️,對德育工作歷中提及的工作逐條進行分解🏯,補充工作歷中未盡事宜……
2018年底,經過多輪修改🎼、匯集了集體智慧的“業州鎮中心學校2019中小學德育工作歷”出臺。它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麽?
點燃
“撥雲見日➰!”業州鎮七裏坪小學校長張運玲十分感慨,“有了工作歷,學校德育怎麽開展一下子豁然開朗🔹,徹底走出了過去那種迷茫的怪圈📽,讓德育工作開始走向系統化、品牌化🥵。”
經過深入討論🚶🏻,根據業州鎮中心學校德育工作歷,七裏坪小學編排了本校的德育工作歷。原先優秀教師發言,被放到了德育工作歷中“管理育人”的“加強師德師風”二級欄目裏,並不斷成熟🏋🏻♂️,變成了“七小講壇”🪤;原來學校想組織的德育工作成果展示得以落地👨🏻🌾,被放到了德育工作歷中“活動育人”的“開展校園節(會)活動”二級欄目裏,並不斷深化,變成了三月的“七小之春”和十月的“七小之秋”特色德育品牌活動📨。
漸漸地,工作歷成為了業州鎮中小學德育的有效抓手,同七裏坪小學一樣😖,每一所學校根據本校實際,圍繞“德育工作歷”深入思考,不斷打磨本校德育工作,全鎮德育工作遍地開花。
在黑魚泉小學,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該校努力把疫情危機化為教育契機👃🏼🦡,積極調整和編排黑魚泉小學2020年上半年德育工作歷,系統科學完成一場生命教育、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在羅家壩小學,圍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學校製定了專屬於自己的德育工作歷,不斷拓展生活育人場景和課程……
“一‘歷’在手🫄🏿,歷歷在目。”苟祖泉坦言,它就像一張“總課表”🔮🩲,也是一張“施工圖”,什麽時間🧑🏿🎄、誰人做什麽,明明白白🐻❄️🔮。“我們再下去督查時,心中更有底氣了!”
在采訪中,不善言語的周亦龍介紹起工作歷就神情振奮、侃侃而談☝️。“學校德育不缺位👨🏽🦳,學生成長不延期,這是編製德育工作歷的初心!”周亦龍說,“工作歷中的每一條🦸🏽♀️,都是農村孩子身上的一個品德🏔,懈怠不得👷!孩子走正了,教育才會根繁葉茂,鄉村才會更有希望。”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