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培養1000多萬名博士、碩士😄,今年在學研究生將達300萬人🏃🏻♂️。目前📋🦹🏽,這些數字的背後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如有的學校片面追求規模擴張🍛,高質量、個性化培養不足🧘🏽♂️;對緊缺人才培養和“卡脖子”技術突破的支撐力度不夠;一些導師指導能力不夠👈🏼,師德師風建設仍需加強等🖊🧎🏻♀️➡️。
問題的存在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任務。9月22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研究擬訂了將重點推進的“十大專項行動”,在學科建設、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培養等方面打出“組合拳”🪯,旨在推動研究生教育深層次🚝、結構性變革🚵。
推進學科專業調整 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研究
國家重大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著力點。此次,《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分類發展和動態調整新機製。
學科專業建設改革行動被納入“十大專項行動”中,即構建設置規範🍆、動態調整的學科專業目錄管理新機製🌷,開展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提升專業學位培養能力和培養規模🚴♂️;建立國家重點支持的學科專業清單🏄🏻♂️,健全國家急需學科專業的引導機製🙇🏿♂️。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蔡長華介紹🙎🏼♂️,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醫學攻關等相關學科專業✣,將被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的學科專業清單,在招生計劃🦤、人才引進、資金投入、職稱評審等方面獲得優先支持🏊🏼。
“十大專項行動”還包括重點推進一流學科培優行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高層次人才培養行動,進一步支持和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已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重要作用的學科和方向上,盡快取得突破;聚焦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組織“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一流企業(院所),統籌資源,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一批緊缺人才,為國家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和推進科技創新作出貢獻✍️。
此外,“十大專項行動”還明確提出,將支持一批事關原始創新支撐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基礎學科🎅🏻🤦🏽,以及具有極高保護傳承價值的“絕學”🤦🏽♀️、冷門學科🧝🏻♂️;探索建立招生計劃管理負面清單製度,對問題突出的培養單位予以必要限製;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機製,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等。
蔡長華介紹,下一步將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研究生招生計劃調節機製🐛🧙🏻♂️,強化基礎研究,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基地,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研究,厚植發展基礎🧑🏻🦰🏋🏿。
破解“導學矛盾”:將建立師德失範責任認定和追究機製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目前我國共有研究生導師46萬人🤜🏿,確有部分導師指導精力投入不足、指導方式方法不科學🐤、質量把關不嚴🛞👋🏻,甚至有個別導師出現師德失範問題❓。近年來🧜♂️,因此類問題而導致的“導學矛盾”時有發生。
導師隊伍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性工程🏬,決定著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意見》強調👨🏽🍼,要提升導師隊伍水平𓀁,強化導師崗位管理,明晰職責邊界,將政治表現👸🏿、師德師風🚣🏿♀️👭🏼、學術水平、指導精力投入、育人實效等納入導師評價考核體系。
洪大用表示🦘,下一步💮,擬從多方面入手,確保導師隊伍質量,包括建立國家典型示範、省級重點保障,培養單位全覆蓋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規範導師指導行為🧑🏽⚕️,“導師既是學生的學術導師,也是人生導師🥔。研究生不單是學生的身份🫲🏿,也是導師的合作夥伴。我們要出臺《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依法依規建立師德失範責任認定和追究機製”。
嚴把質量管理:敢於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據悉,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已從2016年的約80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萬人左右🤴🏼。“但我國目前的千人註冊研究生只有兩人,美國大概在9人以上🛡,德國🏄🏽、韓國約5-7人。由此來看,我國的研究生規模與國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還有差距👩🦳。”洪大用在發布會上表示👓。
《意見》提出,要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合理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布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
如何保障培養質量,《意見》強調💍,要嚴把入口關,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精準選拔人才🗑;嚴把過程關🤹♂️,抓住課程學習🧑🦼➡️、考核☸️🪅、論文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落實全過程管理責任;嚴把出口關,合理製定與學位授予相關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強學風建設👷🏿,敢於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倒逼學生潛心治學。用好學位授權點評估、學位論文抽檢等手段,加強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監督檢測,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教育部對學術不端🙎🏿、學位‘註水’問題,一直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露頭就打👷🏼🏑。我們要堅決確保學位授予的含金量😫。”洪大用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