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有著相對統一的模式👰🏼,對學校來講,需要的是充分理解和強力執行;教學改革存在著無數種可能🎺,對學校來講💀,需要的是勇敢嘗試和科學創新📌🌀。
在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教學改革的成敗與否👨🏻🚒🧍,既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更決定著課程改革是否在課堂中能夠深根發芽。
本文在分析課堂教學湧現出來的各種模式👔,透視課堂教學現象的基礎上™️,認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有如下六大發展趨勢。
Part.1
讓學生參與課堂
要讓學生參與課堂,就得讓教師讓出課堂;雖然要教師讓出課堂👆🏽,但教師仍然是課堂的組織者。所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最大的阻力,並不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參與,而是教師如何從課堂主導者轉換為課堂組織者;這並不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而是教學能力的轉換,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後者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實現。很有意思的是🧘🏽♂️,在教師課堂主導能力越強的地方,教師更願意也更有實力來捍衛現狀,因此要實現這樣的轉換更加困難;在教師課堂主導能力越弱的地方🫳🏼👩🦼,教師在學生不參與課堂或者在課堂上不學習的現狀面前🩲,不得不改變這種教師主導課堂的現狀♌️,於是反倒成了實現這種轉換的突破口🥸。
至此𓀚,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在21世紀初的教學改革大潮中🤲🏽,真正的領軍學校並不是老牌名校,反倒是像杜郎口中學等傳統意義上的薄弱學校。
在那些老牌名校裏,盡管教師主導課堂並不是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但由於教師有較強的主導能力🚣🏽𓀛,要麽可以用權威要求學生聽課,要麽可以用魅力吸引學生聽課,再加上學生也有更佳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所以他們的課堂病態並不明顯。
可真到了傳統意義上的薄弱學校,教師主導能力弱一點,學生忍受能力也弱一點,當課堂中總是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睡覺時,如何吸引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就成為教學改革的頭等大事了。
Part.2
讓學習主導課堂
“小嘛小二郎,背著那書包進學堂”🦸🏿♂️,盡管這樣的兒歌還在傳唱🦍,但學堂卻已經杳無音訊了🦗。學生到課堂是來學習的,教師到課堂是來教學的,究竟是教學主導課堂還是學習主導課堂,本來應該由教育目的(實現學習目標)決定的,但最終卻采納了誰強就由誰主導的原則👋🏼,課堂很自然就成了教師主導👨🏻、教學主導、教學目標主導的現狀✋🏿,學生💇🏻♂️☘️、學習和學習目標反倒成了工具。
韓愈對師者的定義是“傳道、授業、解惑也”🦸🏼♂️,當學生只是被動地向教師學習時,只存在聽得懂還是聽不懂的問題🧜🏿♂️,學生自己是難以形成困惑的。
事實上,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學生學習了,才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困惑,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困惑,教師的教學才有針對性,這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吧。
先學後教,才會讓教有針對性💂🏽♂️;以學定教,才會讓教有有效性👨🏿🦳。在教學改革走在前沿的課堂裏🧑🧑🧒🧒👩🏽🔧,有著一個相同的原則🥟,那就是教師教學的時間是可以想方設法壓縮的,與之相應🦜,學生學習的時間卻是要給予保障的。
而且,讓學生在教師教學之前,就主動地學習今天的教學內容👨🔬,也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
誠然,學生的學習問題𓀃,學生的學習困惑,只能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只能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出來🦻🏼,而不是在教師的課堂提問中產生的。
至於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學習困惑暴露出來後🏃🏻➡️,究竟應該由誰解決,究竟應該怎麽解決,這就成了另外一個問題🪞,至少我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了真實的學習問題和學習困惑。
Part.3
把學生組織起來
把課堂還給學生,還真有點不放心,也覺得不怎麽靠譜𓀈🐮。
不管是知識的豐富程度,還是教學經驗的多與少,教師總是比學生要強一些的😂,如果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限製教師的授課時間,是不是對教師教學價值的限製或者浪費呢?
將教師與單個的學生相比,我相信教師肯定是占優勢的🧑🏻🦽➡️;但如果將教師與學生群體相比🙅🏼♀️,要說教師一定比學生群體的知識要豐富,一定比學生群體更擅長於教學生的知識👩❤️👨🔹,那還真要打一個問號,畢竟“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
因此,教師並不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行了👩🏼,還需要教師有效地把學生組織起來,充分利用同學之間的學習資源,來營造互幫互助共同受益的學習組織和學習氛圍。
課堂中的學生並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相聚在課堂之中🤾🏼♂️,那就意味著他們應該是一個被聯合起來的群體,他們共同的任務就是學習;事實上🍵,也只有聯合起來的學生群體,才會在知識學習的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績。
在義務教育全面執行學生就近入學政策之後🧜🏼♂️,班級學生間的水平差異拉大了🕣,傳統課堂以分層授課為主的模式遇到了強大挑戰☝🏽。
學生間的水平差異究竟是課堂教學順利實施的障礙,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資源,或者說如何實現從前者向後者的轉換🤵🏿,是教學改革不得不解決的課題。
要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水平差異視為教學資源,就得采用“讓學生教學生,讓學生幫學生”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團結、在課堂團結中學會學習”。
在教學改革中起著引領作用的學校🧎♀️➡️,都在班級學生組織中下足了功夫,廣泛采用了合作學習和分組教學的方式。合作學習和分組教學的模式,為那些先懂的學生提供了講解知識的機會,讓他們既鞏固了已經掌握的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為那些後懂的學生提供了向身邊學友學習的機會🎲🤵,這種機會比教師的講解往往更加的“貼肉”。
Part.4
把學習過程完善起來
一想到課堂教學🃏,就自然地想到教師在教室中上課;一想到學生學習,就自然地想到學生在教室中聽課👆。
像這樣理解課堂教學,在很久以前應該說還是基本上到位的;但當您現在再去審視在教學改革進程中的學校時👏🏼,就會發現這樣的理解實在過於狹隘。
教師要在教室中上好課,這肯定是重要的;但只是在教室中上好課,卻是大大的不夠🧛🏿♂️。
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從一個單元到一個學期🚝,從一個學期到一個學科🙋♀️,中間的路程還很艱難,但至少從一堂一堂的課,到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教學,已經成為這輪教學改革的主旋律了🪰。
其實這不僅僅是教學改革的主流思想👨🏽🎤🏃🏻♂️,也是課程改革深入課堂教學的象征,是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不自覺地應用課程理念的表現。
對學生來講,把學習視為聽課,或者把學習視為練習🚮,這不僅僅是狹隘地理解了學習,完全可以說是錯誤地理解了學習。
對於今天的學生,有幾位會在做家庭作業前把教師今天講的知識看一遍呢,又有幾位會把家庭作業做完後再把教師明天要講的知識看一遍呢?把教師今天講的知識看一遍,這叫復習;把教師明天要講的知識看一遍,這叫預習。
遺憾的是🙇🏿♀️,原本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應該的復習和預習環節,在今天卻變得異常的珍貴。
正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復習的環節,所以在教學改革中才聽到那麽多的“堂堂清、周周清”的做法,雖然這樣的做法並不能替代學生的復習,但這樣的做法有總比沒有更好◼️。
正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預習的環節,所以教學改革中如此強調“先學後教”,如果大家都有了課前預習🧑🏿💼,自然就不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先學後教”了。
現在學校裏普遍提倡的“導學案”,就力圖解決學生沒有預習的缺憾。但事實上🍗🦵🏻,導學案的確可以解決學生沒有預習而產生的知識問題👩🏽🍳👈,也就是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獲得去上課的前提性知識;但導學案仍然沒有解決學生主動去學習🩱,尤其是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問題。
預習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為後面的學習提供知識基礎,還在於預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起步,只有有了這個起步,學生才會對整個學習過程負責任🪼,因為只有學習過程是他啟動的,他才能夠意識到學習是屬於自己的👩🏿🦰4️⃣,而不是在幫教師的忙👦🏽。
Part.5
增加課堂的吸引力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睡著了,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學生太不像話,既對不起自己的學習,又沒有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
可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想想,學生為什麽會在課堂上睡著了呢?第一種可能是學生自己想要睡覺💨,所以他就主動地睡著了🚋;另一種可能是學生被課堂催著睡覺,所以他就被動地睡著了👶。
前一種情況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製力🧗🏻♀️,後一種情況證明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吸引力✹。
長期以來🧝🏼,我們都在指責學生沒有課堂自製力🦹🏻♀️,但卻發現這種指責並沒有產生多大的效用👩🌾;於是🎊©️,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有不少的學校嘗試通過提高教師的課堂吸引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今天,雖然教學仍然是為了傳授知識🌈,但卻離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越來越遠🎙,教師不但要知道自己在教什麽,更重要的是要關註自己的教法是否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講授教學內容時,一定要用多種表現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尤其是要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具體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看起來是為難了教師,有點強人所難的味道,實際上是以此增大課堂吸引力的重要舉措🧑🏽⚕️。
此外,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要借用現代教學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從而讓學生能夠更輕松地理解學科課程,也為了讓課堂教學因為融入信息技術而變得更富有現代氣息。
由於提高課堂吸引力只是讓學生更樂意於上課🙍🏿♂️,並不是學生上課的目的🏏☀️,所以大家容易把他理解成是教師的課堂作秀。
事實上👩🦽,就連教師自己也很難區分,究竟自己是在課堂作秀🧑🏼🎓,還是在提高課堂吸引力。在公開課中,往往把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手段有幾種,教學中是否使用多媒體技術作為考核的指標,這種為了使用教學手段而使用🈵,為了使用多媒體技術而使用🕚,的確成了課堂作秀。而課堂作秀的盛行👩🏽🏭,也是對教師提高課堂吸引力最大的指責。
Part.6
拓展課堂教學寬度
要讓學生考得好,就得讓學生學得多👩🏻🦱,而“學得多”在特定學科裏🦸🏼,因為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邊界已經劃定了🧑💻,所以“學得多”和“學得深”基本上是同義詞。
這麽多年來👩🔧,大家都把學科知識學得深和學科考試考得好相等同,這才出現了教學中喜歡教那些偏、難、繁🤷🏿♂️、雜的知識👩❤️💋👨,道理很簡單,其他教師都教過的知識👩🏻🦼➡️,自己是一定要教到的,但這並不能保證自己的學生比其他教師的學生考得更好🧰;只有你教了其他教師沒有教到的知識,才可能讓自己的學生“出類拔萃”。
當教師努力地教偏、難、繁、雜的知識時⛹️,一方面自己教得特別的辛苦⏯,另一方面當教學內容越偏、越難、越繁、越雜時,跟著自己學的學生越來越少👩🏿✈️🧑🦼。
大家都承認🏟,學生不學那些偏💁🏿♂️、難𓀉、繁👨🦽、雜的知識,是不大可能在考試中“出類拔萃”的;問題在於,這些偏、難、繁🧑🏽🍼、雜的知識究竟是學生自己學會的,尤其是在學習教師所教知識還有余力的情況下學會的,還是教師費盡心思把學生教會的。如果是學生學會的,那就讓給學生預留時間🧑🏽🚒,而且還要在自己教學生時🗡,培育學生願意自己去學習偏、難🧏♂️、繁、雜知識的興趣;如果是教師教會的⤴️,不但教師自己要學到位,還要保證學生學到位。
當大家越來越發現,知識總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會的時👨🏿🎨,才發現曾經的努力並沒有讓更多的學生成功,而是讓更多的學生遠離了學科學習♚。
於是,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上有成就感💮,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才是讓學生掌握偏🤽🏼♂️、難、繁、雜知識的,並取得好成績的捷徑。
拓寬課堂教學寬度,還在於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學生的成功並不是單一學科的成功,而是所有學科共同的成功。從高中來看,如果學生每個學科都能考到七十分(假設學科總分為一百分),那這位學生基本上就可以上重點大學了。難度並不在於在哪一個學科上考到七十分🙍,而是在於學生“每個學科”都要考到七十分🧑🏿🏫⛷。
所以,今天的課堂教學已經不再是哪一個學科教師的課堂,還需要學科教師走出自己的課堂👨🏻🦯,去配合與自己搭班的其他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當自己所教學科太好時🍰🦸,往往是孤軍深入;當自己所教學科太差時,往往會傷筋動骨,兩者都不是好事。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要讓學生不偏科🐕,這樣的要求並不是對學生的🟡,而是針對培養學生的教師的,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意味著學科教師之間要團結協作🫑,要互幫互助。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因此,只有能夠有效地完成課程改革賦予的教學使命,只要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哪怕在同一所學校🧘🏼♂️,也應該允許課堂教學有多種多樣的模式。
一所真正優秀的學校,並不是把某一種教學模式做到了極致👨🚒,而是學校每一位教師都尋找到了與自己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但是,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背後,對課堂教學規律的遵循,對課堂教學發展趨勢把握,還都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 周彬 華東師大教授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教師報”2023-08-14發布
原文出處📻:華北理工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課改行、守望新教育(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