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革命先驅李大釗先生曾經說過:“這個新紀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滄桑巨變,我們國家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於漪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隨著共和國的腳步同向同行、同步同行👳🏼♂️、同頻共振,是經過70多年實踐逐步形成的👎🏽,是時代的產物,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受於漪老師精神的感召🌷📹,很多教師成為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學習者、宣傳者、踐行者和研究者。於漪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源於實踐、基於問題🎷、出於真情👨🏻🦼➡️,既有大地泥土的芬芳,又有深邃思想的光芒,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時代性和實踐性🏂🏿。於漪老師是當之無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曾致電於漪老師🖕🏻,問了她一個問題:“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認定標準有何不同?”於漪老師非常樸實地回答:“教師就是特別能任勞任怨。”我想“任勞任怨”這四個字🍚,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別人評價中國知識分子價廉物美、經久耐用、忍辱負重、堅忍不拔🦹🏼♂️🤏🏻,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崇高的品格魅力。其實“任勞任怨”,也就是於漪老師一生的真實寫照,是她的深切體會🍄。
一👷🏿♀️🥇、人民性、實踐性和時代性是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主要特征
於漪老師的教育人生用一句話描述就是“三尺講臺一生情”,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們說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於漪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屬於昨天◻️,屬於今天,也屬於明天,根本原因在於其人民性、實踐性和時代性。在當今的新時代,我們要學習於漪教育教學思想♏️,要在時代大背景下有新的認識🤘🏿、新的高度。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也是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根本特征🏗。教育的人民性歸根到底就是要回答“培養什麽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於漪老師說🧚🏼♀️:“我的學生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他們都是家庭的寶貝🪠、國家的寶貝,我當老師就要把他們當寶貝來教🔅。”於漪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的靈魂👨🏼⚖️,就是要走進學生的世界🔢,面向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培養和造就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棟梁之材。
實踐性是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形成來自她70多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堅持在教育教學的一線,是從自己的實踐耕耘當中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提煉而構建起的教育教學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焦裕祿同誌的一句話“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我們今天探索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之路,就是要有這種精神,堅持實踐出真知🧏,要有自信走自己的路,走與西方不同的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時代性是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鮮明特征💇🏻。於漪教育教學思想有著鮮明的與時俱進的品格。於漪今年已經94歲高齡了,但她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深刻思考🏃🏻♂️➡️,其中“於漪之問”“於漪之慮”“於漪之答”都是直面教育突出的問題和矛盾🔙,面向當下和未來,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出引領和指導的聲音👩🏽🦰。我覺得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裏所提到的。所以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聆聽時代的呼聲,不斷探索時代生發的新課題,回應人民群眾和社會的新關切,回答時代之問、教育之問並答出符合實際的正確觀點,這是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生命活力及創新發展的密碼所在、奧妙所在。
為時代發聲是於漪老師的一個特點。於漪老師提到“時代是思想之母,只有傾聽時代召喚🆚,把握時代在各個領域呼聲的脈搏,才能湧現疏解困難、引領前行的真知灼見”👩🏽⚖️。她總是洞察現實🧑🏿💻,發出直抵人心的追問👜,並用她深邃獨到的見解做出回答🫃。她針對教育存在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的功利傾向,一針見血地提出“到底我們是育分還是育人”。這就是“於漪之問”𓀓,也是時代之問。於漪老師曾提出“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種把分數和升學率看得比什麽都重要的觀念現象偏離了育人軌道。於漪老師大聲疾呼“要把快樂還給童年✅🤵♀️,把健康還給少年,把活力還給青年”。她還指出“分數焦慮成了教育焦慮🙋🏽♂️,而教育焦慮的背後是價值觀的扭曲和誤導,是無序競爭必然的結果”。
二、“德智融合”是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內在核心
於漪老師還有一個憂慮👨🏿💻👮🏻♂️,那就是國家的教育安全之憂。她說“教育安全就是國家安全”⁉️,培養的學生應擔負起富國、強國、衛國的責任。她始終在思考著這個問題👱🏿,這是時代之慮,其實就是關系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麽人”的根本問題。焦慮和憂慮一字之差,其實也是兩種境界,兩種認識。“焦慮”是為利所困,對不確定的前景感到無奈和無力而產生的一種負面的心理情緒,也就是煩惱和不安。而於漪老師的憂慮體現的是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她著眼的是國家育人的導向和價值的正確引領💹。
所以於漪老師非常強調“德智融合”🤵♀️。於漪老師從“育人”和“育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學科育人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系統性關系的探索和思考中凝練並形成了“德智融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和真善美的品行👳♀️👩🏿🎨。而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的文化知識與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以及與學習有關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於漪老師講🧘🏻♂️🧑🏻🦳:“教師肩負著千鈞重擔🧎🏻♂️➡️👨🏿🚒,必須聚焦在對學生滴灌生命之魂。德性和智性是生命之魂,這就要求做到德智融合。”於漪老師有這樣一段話🔫:“任何學科不能只見術不見道🦌,更不能見術不見人❌,必須術道合一,智育和德育融合🎃。”我理解“德智融合”就是德育與智育不能機械地割裂,也不是簡單的疊加、位移和硬性插入,而是有機的融合,是水乳交融,發生的是化學反應🗼。
於漪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告訴我們👍🏽,教育必須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以知識為本位”👱🏻,忽視育人育德,把知識作為做“人上人”的工具😍,或者作為獲取物質利益的工具。還有一種傾向我們也要註意,即“知識無用”🫄🏼⛏。我們要看到知識是文明的基礎,而“德智融合”的教育思想主張德智兼修並舉和深度融合。
講到“德智融合”,什麽是德?什麽是智?梁啟超曾經為清華禮堂題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人把德歸納為25種,有口德、面德➾、信任德、感恩德,等等。那麽,今天怎麽來理解“德”呢?“德”即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具體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對學生來說🧝🏽,就是要有真善美的品格。今天怎麽來看待“智”呢?我們看到知識體系實際上是文明的核心🥂,也是我們生存的一個基礎🧑🏿🎨。真、善、美的真就是科學和知識⚀,我們反對“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錢”,但是我們也要防止“知識無用”傾向。如果知識的創造者對知識沒有一個基本的認同🔛,後果是很嚴重的🕛。我覺得這是教育界要重視的問題🚒🔳。我認為在學校裏還是要加強知識學習的,不能任由“知識下行”和“知識悲歌”🤜🏻,否則我們的強國夢是很難實現的🧮♤。
於漪老師有段對“德智”關系的認識🥬,很深刻。她說🧑🏽🎤:“人的德性是生命之魂,德性是方向🌪,智性是教人知識與能力🪒,讓人學習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兩者高質量、融合式發展,把知識傳授、素質提升🤗、能力培養、價值塑造融為一體🙎🏽♂️🕣。”這就是於漪老師的“德智融合觀”。
三、於漪的精神特點與人格魅力
在研討於漪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時候,就不能忽略感受人民教育家於漪的人格魅力🥔。於漪老師是語文大家🧗🏿♀️,但深深感動大家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於漪老師說:“人格魅力是無權力的力量,但春風化雨🧑🏽🚀,點點滴滴入人心。”我覺得於漪老師作為人民教育家,其人格力量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忠誠教育🚎,九死不悔。在70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於漪老師始終堅守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把對黨的教育的忠誠作為一生奮鬥的信仰和寄托。這是於漪老師為人和成就事業的底色🏊🏻♀️,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當中的一束強光。她為育德育人燃燒自己,塑造他人。她把寬厚博大的愛灑向了學生和廣闊的世界〰️,為中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留下了寶貴的智慧成果。我們不少同誌都看到了於漪老師獲得“人民教育家”稱號的高光時刻和無限的榮耀,但是並不全部清楚於漪老師為此的付出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有一次我問候於漪老師的近況,她對我說🤽:“我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怎麽叫關關難過🌘?聯想到我和於漪老師這麽多年的接觸,我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和分量。她是隔行隔山,不隔情懷。於漪老師是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她被分配到學校是叫她做歷史老師的,後來又叫她轉教語文。大家看到她每一次轉身都很精彩,其實在精彩的背後她付出的是超常和艱辛的努力🏌️♀️。於漪老師不是語文科班出身,但是她憑著積極👓、執著和才華,成為公認的語文教育大家。她用三年的時間惡補語文專業所有的課程🛗,還把語文的名篇經典熟背如流🐼,上課的時候能夠張口就來。我聽過她好多節課,非常敬佩於漪老師。於漪老師2000多節公開課,堂堂都是精品課,沒有一堂是“水課”📙。
第二,病痛纏身,但青春常在。於漪老師年輕的時候就體弱多病,但是長期以來♧,她用頑強的毅力來克服病痛🤓。她做過大手術🦝,心臟也不好👮🏽♀️,她的血壓甚至高到過兩百多👨🏻🦲。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堅守在基礎教育的一線📛👩🦲,她只要一上講臺,就會忘掉一切,全身心投入教育中。她心系教育,心系青年教師培養🙆🏿♀️,潛心研究🪥,為建立中國的教師學、基礎教育學孜孜以求🪳🛸。這種超強的忘我的工作精神使得於漪老師青春永駐,成就卓著。於漪老師成為公認的人民教育家🧑🎤,真是拼搏出來的,是幹出來的、奮鬥出來的👩🏽🎤🦼。我們承認天賦有不同,但她的努力付出更是關鍵。
第三👨🏼🔧,人淡如菊📟,心是紅燭。於老師始終辛勤耕耘在三尺講臺🦈✋🏽,不離教育一線。其實有好多個機會都要叫她做管理或者其他的🦸♂️,她都不去。她說“我就是草根老師⏬,要堅持堅守講臺”。她內心有一團火,燃燒自己,溫暖他人❤️🔥。
她品格高尚,把名利看得很輕🦏。我們在籌備成立“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究中心”的時候,一開始於漪老師堅決不同意把她個人作為研究對象,但我們跟於漪老師商量並達成共識,“我們今天研究於漪個人,但更重要的是把她作為中國基礎教育教師的代表來研究的”,在這個前提下於漪老師最後認可了⛩♿。一名普通的中國教師是怎麽從草根成長起來的🧑🚒🧑🏻🤝🧑🏻?於漪老師走過的路可以為別人所借鑒。我們能夠看到於漪老師是無私的,她“有我”和“無我”都是為公🤙🏽,為了中國的教育事業,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她是不顧自己的。為了孩子的成長,於漪老師舍得一切👨🏼🦰,執著奉獻🦴。
她一生中屢開先河,有很多第一,有很多首創和原創。作為新中國教師的典範楷模,她為黨的教育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人民教育家”,從教70多年從來沒有離開過三尺講臺。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全國評出100名改革先鋒,於漪老師是基礎教育界的唯一代表;於漪老師第一個提出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並且被寫入國家統編教材語文課程標準💚;她第一個提出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的教育思想👩🍳🍉;她將70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總結凝練,撰寫為600余萬字、8卷21冊的教育論述🚣🏼,就是《於漪全集》🧜♀️✝️;她也是第一位執教過2000多節省(區、市)級以上公開課,而且節節都是精品課的老師;她創立了全國第一個地方性的教師學研究會,就是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這些“第一”並不全🧑🏽🍼,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我們新時代基礎教育走向現代化歷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於漪老師對基礎教育教材建設也做出了特別的貢獻⏺。於漪老師強調“教材是育人的載體”,她通過自己豐富的實踐和理性的思考對教材和課程標準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這對新時代的教材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得到教育部領導和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的肯定🤾🏿。
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在學習於漪、研究於漪👲🏽、宣傳於漪當中做了幾項工作🌶。我們見證了於漪老師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培養教師、研究中國教育學的全過程。於漪老師是集人民教師優秀品質於一身,是“四有”好老師的完美楷模和傑出代表。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本著聚財🙍🏼♀️、匯智🔫🧑🏻🚀、促善、育人的方針,在學習👵🏽、研究🟩、宣傳於漪教育教學思想中,註意發揮自身特色,也積極作為。我們設立了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究的專項資金🤸🏼,匯集社會上的力量來支持研究,並且始終把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研究作為重點項目。我們聯合開展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宣傳🧑🏻🦼🎤,開展了“誦·寫·講”系列活動,與市教委、市語委辦🏈、主流媒體共同策劃和合作,開展系列活動,並在全市教育系統進行巡展。我們還資助開展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究,與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究中心緊密合作,以於漪教育教學思想作為原點,開展“新中國基礎教育教師成長規律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編寫出版了《於漪教育教學思想概要》《於漪教育教學絮語集》🌋♠️。我們支持對已經出版的《於漪全集》進行修訂,補充了上百篇文章和於漪學術年譜,在這方面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功不可沒🧑🏼🤝🧑🏼。我們最近在撰寫《“人民教育家”於漪傳》🪬,要為這樣的人民教育家樹碑立傳,要寫於漪正傳👸👦🏼、於漪大傳🎁,使於漪的事跡讓更多人知道🧾,把於漪的思想宣傳開來。
四、培養於漪式好老師是使命和責任
走於漪之路,能夠培養更多於漪式好老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今天的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明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並且專門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們要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確定的總目標,邁入教育強國的行列👯♀️。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程的關鍵環節。於漪老師在這方面有深刻的論述,她說:“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的第一資源🧹,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體。”於漪是師之楷模⚰️,也是中國教育的標誌性人物,那麽我們要著眼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就要深入挖掘於漪教育教學思想,豎一面旗幟、立一個標桿,引導廣大教師走於漪之路,培養出更多的於漪式好老師。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職責✨。
那麽於漪式好老師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呢🍚?一是民族自信、家國情懷。於漪老師的母校是江蘇省鎮江中學🏔,鎮江中學的校訓就是“一切為民族”,這對於漪老師一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鑄就了她的愛國情懷。於漪老師鮮明地提出:“要樹立中國教育的自信💑,立民族精神之根,樹愛國主義之魂。”她說🪶🧑🏿🎄:“我們並不排斥借鑒國外的經驗,科學的先進經驗應該認真學習和消化吸收♎️。但是今天的中國教育應該樹立自信,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和理論體系。”她主張堅定學生的國家立場,建立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形成中國自信、中國自尊,培養有中國心、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青年。她畢生所有的追求,是要建立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中國現代教師學,創建我們中國本土的教育學⛹🏽。二是於漪老師特別重視教師覺醒。喚醒教師內心的深度覺醒👷🏽♂️,這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正如於漪老師所說,“教育的生命力在於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教師真正的成長和發展在於教師內心的深度覺醒”。於漪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在於喚醒廣大教師內心的成長自覺。擔當育人重任的教師應該自覺用自己精神的成長創造使命的精彩,鑄就生命的輝煌。我們今天學於漪、研於漪、鑒於漪,就是把教育事業當作使命和天職,以強大的內在驅動追求卓越,人人爭當於漪式好老師。我們期待通過學習於漪教育教學思想能夠呈現老鳳、雛鳳共舞共鳴,通過理性滋潤提升教師素養的可喜現象🕣。
五、今天,如何做好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究
我想對今後的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究發表一點個人的期望和建議🧑🏽🎓。於漪的教育教學思想是一部活的中國當代基礎教育學🫵🏿。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究應該按照中國教育學、中國基礎教育學、中國教師學這樣的要求和方向去努力和發展。要建立立足於中國基礎教育的話語體系👩🏼🏊,要把學術話語變成學科話語,學科話語要變成教學話語。為此🚘,我們要整合力量👩🏽🍳、形成系列,深入推進於漪研究😱。
構建中國教育話語權必須以時代問題為中心,要關註理論實踐的新成果,要提煉出其中所反映的時代問題,通過實踐成果的研究洞察時代發展。而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活力和青春常在的密碼就在於其鮮明的時代性。我認為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實踐體現在中國教育方案和中國教育的主張🚴♀️。我們有了很好的開始和基礎,但離真正的研究👌🏽,即有水平、有質量的研究還有距離🦍⛹🏿,尚處在起步階段。
開展於漪研究,要處理好幾個關系,研究的人要註意不要碎片化,不要散焦👂、失焦👳🏼♀️、流於表面😖🧜🏻,要有設計和規劃,要有系統性,要加大研究的力度🧑🦼➡️。研究的範圍不應局限於基礎教育領域🚴🏻♀️,還應包括學前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在學習過程中,我感到歷史研究一般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層視角🐧,三者既有區別,又是相互促進的。宏觀研究是整體系統研究,是結構性的研究,註重全面把握🅰️;而微觀研究也可以稱為個案研究或者具體研究🙅🏼♀️,註重精細👰🏻♂️。我們可以在宏觀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概括、提煉和發現🍱,總結它的規律性。微觀研究必須以自己的實踐工作為基礎,以小見大👩👩👦,從實踐中去發現,形成真知灼見。現在要特別重視個案研究和細節研究,以微觀敘事反映客觀把握🏋️♀️。當然,我們同時要能進能出,避免沒有系統🕺🏻、沒有整體的研究♿️。
還有研究的深度問題。人文社會科學是我們國家理論和思想的重要陣地。我長期在社科院和教育界工作,也參加了教材審讀工作👨🏼⚖️🦹♂️,感到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乃至教育學領域的主流話語中🏋🏻♂️,西方的概念和提法比較多💉,很少有核心概念是中國的。在國際交流中,我們提出的具有核心影響力的原創性概念、話語還不多。我們曾經有過“東倒西歪”,但更多的時候💞,是以西方話語作為判斷事物的標誌,甚至認為是因為撇開了西方經典理論🤘🏻,使得研究缺乏深度👊🏻🛗,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要在實踐基礎上建立概念話語🔧,而不是從經典理論當中去推導、去演繹甚至證明各式各樣的西方經典,如果不與中國實情相結合,我們的研究就不能突破和創新。我們不能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而要紮根中國大地。我覺得於漪的鮮明特點就是紮根中國大地🕵🏼♂️,她70多年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是以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指導的,以中國文化為依托✏️🥁,以東方文明為坐標,以世界文明為養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缺乏總體研究和本質理解,那麽於漪研究就很難有深度。
教育是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對人類發展起到了預示的功能。教育思想和實踐範疇的落後🥅,必然帶來國家整體的落後。上海現在要建成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關鍵是科技和人才。人才的關鍵是教育🧍♀️,而教育的主導在於教師。我們今天看到上海市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的研究和實踐,應該有等不起的緊迫感,也有跟不上的恐慌💝。我們要有不愧對時代的覺醒🍙,把學於漪🪿、研於漪、鑒於漪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以教育的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王榮華(十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曾任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上海市教育工作黨委書記🪭,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校長,上海市委副秘書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上海教師教育學院”2023-06-18發布
出處🚴🏻♂️:《上海教師》第十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