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註意到5歲女孩悠悠從哪天開始不那麽愛笑了🧔🏽。一丁點小事也會讓她發火、尖叫或是歇斯底裏地大哭,連安慰的話都像是旺火上的油滴,引得她的怒火躥得更猛。直到最近🦸🏽♀️,她幾次把剛吃下的飯吐了出來⏭,成天說“頭暈👮🏿、天旋地轉🙋🏿♂️,眼前有好多五顏六色的圈圈點點”,大人們才意識到,這孩子可能是生病了。
生了二寶剛出月子沒多久的悠悠媽,不得不帶著“問題大寶”悠悠四處求醫。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檢查後🤞🏼,母女倆最終站在了天津市安定醫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孫淩面前🛡,悠悠被確診患有輕度“同胞競爭障礙”。
“近幾年二胎家庭增多🥬,因弟妹出生而引發情緒和心理問題前來就診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還表現出自殘等極端行為。”孫淩說,孩子出了問題,根子還是在家庭教育上🅰️,她建議家長:“理解孩子🧑🏻🦳,比說教更重要🚴♂️🛩。”
“媽媽,我就喜歡你帶我去醫院”
悠悠一度是家裏唯一的小公主🧑🏼🌾,全家人都圍著她轉✵。直到今年年初🧗♀️,媽媽生下了小妹妹,猝不及防地,悠悠被“拉”下了獨一無二的寶座🧑🏼🦰。為了照顧二寶🦸🏿♂️,媽媽就帶著二寶住進姥姥家坐月子🧑🏻🦳;悠悠則跟著爺爺奶奶住。由於兩家距離較遠🎻🧍🏻♀️,每周末爸爸才開車送悠悠去看望一下媽媽和妹妹,因為怕影響她們休息,每次都只待一會兒就得離開。
然而🤽🏼,妹妹出生一個禮拜之後,奶奶開始每天在電話裏向悠悠媽“投訴”:悠悠的脾氣越來越怪🏎,常常莫名其妙就大哭大鬧,“可能是鬧情緒”📴🔃。然而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悠悠從無理取鬧變得各種“毛病”多了起來😝,起初她嚷嚷頭疼、頭暈,後來又說眼前一直冒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和顏色的幻覺⚄;不願意好好吃飯🕜,甚至幾次發生嘔吐的現象,整個人瘦了一圈。爺爺奶奶嚇壞了🪇,覺得孩子肯定是哪裏病了,“不像是裝的”。
悠悠媽出了月子就帶著悠悠到處去看病。一方面孩子小🧑🏿🚀、表達不清楚;另一方面,造成頭暈的原因往往非常復雜,大夫只能一項項逐一排查👷🏽。
為了排除各器官功能性異常,一家人跑遍了天津全市眼、耳、鼻的專科醫院,“光眼科醫院就跑了3次,能查的項目都查了,什麽問題也沒檢查出來。”到了耳鼻喉科,大夫起初認為可能是孩子前庭功能出了問題導致眩暈🧑🏽🦱,可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於是建議還是去查查眼科。經過眼科專家多次確認,建議她們去檢查神經內科,“就是讓看看是不是大腦有什麽問題”👨🏻🔬。
千方百計掛上了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專家號,大夫建議做核磁共振來進一步檢查。眼看著小小的悠悠獨自躺在核磁共振的大儀器上,悠悠媽心疼得眼淚撲撲直掉。沒想到一向膽小的悠悠卻異常配合🧎♀️➡️,“每次在醫院🪸,她表現總是挺好👩🏼🦰,跟在家判若兩人”🥜。
看病的過程充滿艱辛,各大醫院的兒科一直以來都人滿為患,每看一次病,常常需要3個大人一起出動,一個多月裏,全家人都陷在無窮無盡地跑醫院、排隊、掛號🧍♂️🕒、看病👨🏼🏭、等結果的痛苦循環中。而對悠悠媽來說🐨🙅🏼♂️,最折磨人的是等待檢查結果的時刻,“心跳得快要沖破喉嚨🤹🏼♂️👐🏼,既想知道孩子到底哪兒出了問題🏃🏻♀️,又特別害怕真的查出什麽毛病。”
讓她吃驚的是,在她忐忑不安地排隊等待檢查結果的時候👫,悠悠忽然抬起頭對她說🧑🧒🧒,“媽媽📃,我就喜歡你帶我來醫院。”
為“求關註”11歲女孩拒食20天“想把自己餓死”
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另一個孩子的出生,會對這個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帶來多大的沖擊🥅,但一個最現實的轉變是,老大必須要學會與新來的“對手”分享大人們的關愛🪅。
“這樣的記憶和感覺🥙,或深或淺會印刻在他們的整個生活方式中☂️,有的甚至會影響其一生。”孫淩說,隨著近年來二胎家庭的增多,“同胞競爭障礙”已經不再是一個小眾的話題👳🏽♂️,應該引起更多的關註🕥。
和悠悠一樣,很多家庭的老大表現出的症狀五花八門,甚至聽起來讓人覺得心驚肉跳,但這些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表現,無非都是想從“對手”那裏,重新“搶”回父母的關註和愛。
“我知道你愛我,但我每天都在想把你和妹妹都殺死🧳。”一個三年級的女孩子直截了當地對媽媽說4️⃣🪫。7歲男孩濤濤,自從弟弟出生後變得愛發脾氣,總動手打人💱🧔🏼♂️,經常把弟弟的大腿內側掐得紫紅,甚至曾用被子蒙在弟弟頭上差點造成其窒息。因為“越來越調皮”,濤濤屢次被父母打罵🧜🏻。直到他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差,老師多次請家長要求其停課,父母才註意到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
孫淩第一次見到小晴是在兒童醫院的一次聯合會診中🧜🏽♀️,“她身上插滿了管子,奄奄一息”。這個只有11歲的女孩已經瘦得皮包骨頭,因反復惡心👨🏽🦰、嘔吐🙇🏻、厭食20余天被送進醫院▪️,然而各項理化檢查未見明顯器質性疾病🧑🏻⚖️。經了解得知,小晴的父母離異,母親再婚後有了同母異父的弟弟🤦🏽♂️🦐,從那時開始,小晴不僅對弟弟充滿敵意,還要求媽媽跟自己形影不離,拒絕上學,甚至“退化”到用奶瓶喝水、要父母餵飯🟢。在多次被父母嚴厲批評後,她開始出現嘔吐厭食的症狀。在孫淩的多次溝通後,孩子坦言:“我當時就想把自己餓死➰,看見他們那麽著急,我心裏特別高興。”
“這兩年,這類患兒的就診率明顯提高,每個月都能見到多例,以前一年也只有幾例。”孫淩說,前來就診的往往是出現較嚴重症狀📽,直接影響其學習和生活的;而更多的“問題”孩子,可能因為其表現得不那麽極端🕠⛹🏼♂️,並沒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她解釋說,同胞競爭障礙是指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兒童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程度輕重和表現形式存在很大個體差異,最主要的表現在三個方面👨🦽,出現明顯的競爭或嫉妒的表現🐯💆🏽♂️,如對弟妹有明顯敵意或攻擊性;出現情緒和行為紊亂,如愛發脾氣,或各種能力“退化”,甚至無法控製大小便,模仿嬰兒舉動要求餵飯🕘、把尿👨👨👧👦、陪睡等;社會功能受損,如學業成績下降、人際關系緊張,以及出現各種心理社會問題。
“事實上,正常兒童也可能會因弟妹出生產生嫉妒引發情緒問題,但程度輕,且短期會消失⛺️。”孫淩說,存在同胞競爭障礙的兒童🖕🏼,那種負面的情緒往往會持續很久🕦,且程度異常🚶♀️➡️▶️,容易導致顯著的傷害或不良後果,“如果不及時調整,可能會導致極端行為,或對其今後的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都產生很大影響”。
父母的理解和愛是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
家庭教養方式和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質🆕,都是導致孩子出現同胞競爭障礙的原因,其中家庭教育的分量更重🫸。
“一般來說,3歲以內建立起孩子的安全型依戀,對其今後的身心成長極為重要☝🏻。”孫淩說。
她註意到🏌🏼♀️,一些問題孩子往往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的父母經常出差🫅,或是幹脆把孩子交給老人💳;也有的父母自身情緒管控就不好,導致孩子對周圍環境特別敏感💭,不願意主動與外界互動。這種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母親把關註放到二寶身上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多嫉妒心理和消極情緒👨🏭,“她們對母愛的可得性不確定,唯恐自己會因弟妹的存在而被忽視”。
孫淩建議二胎父母🏌🏿,應首先把孩子拉入家庭這個集體中⛹🏽♂️8️⃣,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員👱,從懷孕開始到二寶出生,都讓大寶了解和參與全過程,讓他體會到自己在家中的價值。
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人也不會替代其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對於已經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講大道理或是批評教育,更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建議父母要更多地給這些孩子關愛和陪伴,可以采取忽視或轉移的辦法,引導其情緒消退和改善;或是寬容其“退化”成小寶寶等行為,和孩子多商量、多交流,引導其把註意力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沒有誰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孫淩認為,父母應該主動去體會孩子心中的苦惱👎🏼,更好地理解孩子🥈,讓她們感受到足夠的愛,這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