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剛畢業的俊玉提著一口皮箱,背著一床被子,回到家鄉河南🚣🏿♂️🚹,成為一名教師。她所在的學校位於河南嵩縣紙房鎮紙房村📪,學校的1900名學生幾乎全部來自貧困家庭⛎。學校的教學設備和條件相對簡陋,在十幾年的時間裏😂,俊玉用以輔助教學的工具不多🗃,基本上靠著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完成了全部的課程講授。
這一切在2017年發生了改變。電腦走進了課堂,互聯網為這所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插上了翅膀。特別是隨著嵩縣思源實驗學校“智慧教育示範校”項目在去年6月正式掛牌㊙️,學校教育設備設施逐漸完善✋🏻,也迎來了擁有多年教學經驗和先進教育理念的老師,開始了“名師授課”與“實時輔導”相結合的“雙課堂”教學模式。由教育科技企業好未來的主講老師通過直播給學生上課🛬,思源實驗學校的老師負責課上課下的陪伴和輔導學習🙏🏻,力求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對薄弱地區的快速覆蓋👻。俊玉也成為該項目的首批數學老師。
智慧課堂
將優質教育送進大山
通過智慧課堂,好未來將優質教學資源與先進的教學裝備覆蓋到嵩縣思源實驗學校中小學的各教學環節,共涵蓋約十萬節錄播課程、千余個微課程視頻、數萬教學課件。同時送到學校的,還有家庭教育方面近百課時的相關課程🕤,校內信息化應用成果與校外家庭連接,推動家校互通,家校共育。
智慧課堂還幫助學校完整收集教學行為數據,通過大數據的手段,一方面促進傳統課堂的轉型升級,進行教學效果的評測分析,一方面促進學校管理更加精準🔥、高效。
“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是幫助別人,更是完善自我🤖。”在好未來負責人張邦鑫看來,教育科技企業最大的公益使命是用科技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本著這樣的理念,在幾年前,好未來就從支教開始探索👰🏼♂️,帶領優秀老師走進貴州、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貧困學校🧘🏽,為當地的孩子帶去優質課程資源,同時發起“同一課堂”項目,發展互聯網遠程支教。通過線上直播、當地教師線下輔導的“雙師課堂”,多門優質課程進入了四川宜賓市宜賓縣和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多所鄉村小學的課堂👨🎨🧑🏽🦳,受到當地師生的歡迎。
“互聯網幫我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們在大山深處也能享受來自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感受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孩子的成長和鄉村的美好明天帶來了希望。”俊玉感受深刻🌨。
“出力”“用心”
在鄉村播撒希望
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的科技與教學優勢,在促進教育均衡⛹🏿♂️⇾、推動教育公平的過程中承擔更多責任📍、貢獻更多力量👩🏻🦼➡️?
好未來的教育公益實踐經歷了從“出錢”“出力”到“用心”的三個階段。
從2008年開始,好未來援建四川汶川災區及貴州🐹🤷🏻、湖北的希望小學;從2012年起🎑,好未來發起“同一課堂”支教項目🤴🏽,走進貧困學校支教🕳;自2016年開始,好未來致力於“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將同一課堂項目升級為互聯網遠程支教🚣🏿♂️,並推出“希望在線”教育公益平臺、“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與各地政府合作開展教育信息化項目,通過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進當地教育發展。
三個階段🛑,代表了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摸索出了教育扶貧的多種模式:幫助薄弱學校改善教育環境、建立智慧教育示範校、推動西部小學教育信息化、發起成立公益基金進一步整合各方優勢資源……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教授說,公益責任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社會捐贈;第二個階段是從“授人以魚”提升到“授人以漁”,不僅捐錢,還要提高被救助對象的自身“造血”能力🪶;第三個階段是攜手各方建構一種環境和文化,倡導社會形成合力🐲。
好未來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信息時代的科技發展和各項技術應用,為提升教育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面對孩子們的求知渴望,每一家教育機構都應當責無旁貸,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