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師畢業,分配到學校教“體育”,一路披荊斬棘成為當地鄉村最年輕的校長👩🏽⚖️;不管是在名校還是在新建校做校長🚟,都能“創每一個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面對年輕教師多的現實,這位校長沒有苛刻、速成的要求,卻讓教師得到很好的成長🐝。
——————————————————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在廟校合一的學堂裏念書長大🚳,像所有的農家子弟一樣,經歷過那段貧窮但富有、勞累並快樂的童年。後來考上師範📱,走上講臺🏋🏼♀️,竟然從一名體育教師慢慢成長為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校長。回憶過去,這真是一路溫暖的教育行程。
心向往之,必有遠方
1993年我中師畢業,同年分配到學校的幾位✍🏼,唯獨我教體育這門“技能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從此操場就是我的課堂,每節課都是“公開”課🌓,我成了學校“最透明”的師範生。任勞任怨、獨自住在學校一個冷清的偏房裏,淩晨五點半起床,六點鐘帶田徑隊訓練,下午放學後繼續訓練到天黑。
那年,在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上我帶隊取得了團體第六名的好成績。但是非體育專業畢業的我,任教“主科”的想法時時湧上心頭。
此後,我多次遞交申請書懇請任教數學,領導勉強同意,但只讓我先教一個班試試。當時家長也不信任,我邊教體育、邊教數學,我知道行動才能贏得信任。開學不久,學區舉行說課比賽。“說課”在當時是一個新鮮詞,大家都不願意參加➗。我在領導的“強迫”下參賽了🩲🔉,後來竟榮獲了第二名的好成績。接著,我又被評為學區“十佳”青年教師🙍🏻♀️。在新學年第一次會議上,學校領導宣布我任兩個班的數學教師。“終於教數學了🧑🏼🦲!”這是來自心底最深處的呐喊🕵🏼。
1998年是浙江省溫州市教委推進課堂教學“講練工程”的關鍵一年。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動上,學校聘請市教委原副主任董輝蒞臨指導🪂,安排我上一節能體現“講練工程”精神的課🧎🏻♀️➡️。我慎重地選了“分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整節課一氣呵成🥶、精彩紛呈。董主任給這節課很高的評價🎽。中午就餐時👈🏼,他又說:我從來沒聽過這樣好的課📩,能把“講練工程”的精神落實得如此到位,這位年輕人了不起❤️。
後來,我突然接到學區主任找我談話的通知,派我到錢庫五小任校長。
這確實讓我感到震驚。我沒有副校長崗位任職經歷,甚至連中層崗位的經歷都沒有🕦,直接從一個普通教師提拔為全縣最年輕的鄉鎮小學校長👎🏿,我有點蒙✖️🧏🏻。
到任後,我全力以赴內強素質、減負提質。短短兩年內,我所在的學校被評為市、縣級先進單位,改變了薄弱學校的面貌🅱️,一時成為新聞媒體關註的焦點。其間,我更加珍惜、鐘愛數學課堂,我叮囑自己:不管多忙🔩,自己任教的課絕不能落下𓀔,也不能輕易耽誤學生一節課👰🏼👦🏻。我帶著孩子一起親近數學🦠、認識數學、挑戰數學,日漸享受上課帶來的滿足與愉悅🤶🏽。
獨行者速🧙🏻♂️,眾行者遠。我牽頭組建了“民間數學工作坊”,其中有“舞文弄墨”眼光犀利的李祖釧🧑🏻🏭,觀點鮮明文本解讀獨到的章錦周,上課頗有大師風範的洪細苗👨🏻🦱,也有科研能力強的張全蒼、陳民良等👨🦽。啃教材,讀雜誌😻、讀名著,品茗茶、品課堂,訪名師、訪專家🍹。團隊工作坊讓我們受益💪🏻,大大成就了教師的事業高度,如學區教學輔導員項玉琴🖨、縣教研員林克勤🧑🏻⚕️、福建省特級教師葛榕等都成為我專業成長中的“高人”“貴人”,還有一些書籍雜誌成為我專業成長中的精神資源。這一段時光☘️,是我最難熬、最難走的日子👨🏽🏫👨🏿🔧,但“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采菊東籬,逐夢而行
“每一粒熬過冬天的種子,都有一個關於春天的夢想”㊗️👩🏿🦱。2003年,浙江省溫州市實驗小學創辦一年,我從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功加盟。兩年後🖐,我開始擔任管轄全校90多個班級的教務主任🦐💆🏻,繁雜的行政工作撲面而來。但我十分清楚,學生第一,其背後的保障應該是教師,讓年輕教師的專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是重中之重,因為他們才是學校的未來與希望。但我更清楚“任何一位優秀教師都是從課堂教學‘拼殺’中成長起來的🚣🏽🦺,任何一位優秀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都是精雕細刻的🧑🏿💻,甚至是‘苛刻的’”。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動,我都翔實記錄年輕教師在課堂上的各種問題,從教學設計到課堂語言👨🎨,從師生互動到動態處理,並與他們進行誠懇交流,給予悉心指導🦹🏼♂️。
任職教務主任多年,我始終堅持“贏在創新”🏇。我們推出以“認識數學、親近數學、挑戰數學”為主題的數學節,通過數學課外知識講座、數學閱讀🖕、趣味數學競賽、小數學家評選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0多年前,“數學節”還是一個新鮮詞。我們乘勢而上🧑🚀,構建了適合每個孩子發展的校園文化節活動,同時推出了免試特優生🫠、跳級生、校園之星🏪、閱讀考級🤸🏽♀️、個性化作業及特色作業展評、學科學業評價等方案,構建促進每個孩子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教學常規管理的過程性評價,實行教學常規免檢製度🧀,提高教師工作熱情。
2012年8月🌸,我擔任教學副校長之後🧚🏽◽️,漸漸明白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會發生在課堂上,如果沒有教師發展,就不會有高效課堂🧔♀️。努力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管理者很重要的一個使命,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讓教師熱愛講臺、享受講臺🙇🏿。
雖然學校擁有全市最優秀的教師團隊,但年輕教師也多,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是當務之急🧏。我經常提醒自己要牢記專業成長的“四句話”,即說著說著,你就會說了;寫著寫著,你就會寫了;上著上著,你就會上課了;聽著聽著,你就會聽課了。
於是,我們推出“骨幹教師與年輕教師教學面對面”活動⛔。讓老名師培養新名師👶🏻,形成“由特級教師、名師帶骨幹教師🧑🏿⚖️,由骨幹教師指導年輕教師,接著由年輕教師培養新教師”的全校聯動體系。學校組建了10大學習團體與30個學習小組🧑,互相聽課、議課✋🏻,共同研討💅🏿。每學年教師間相互聽課達300多節,小型研磨活動達120多場,校內優質課展示達100多節,近100位年輕教師與60位骨幹教師得到鍛煉與提高。
教學面對面活動𓀉,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更是知識、經驗、理念之間的面對面🐕🦺。我們還積極舉辦各學科優質課評比👨🏻,為年輕教師搭建成長平臺🥣。我們並未滿足於校內名師資源的盤活🪭,還主動出擊聯系山區🔘、農村、海島等學校☝🏼,讓送教足跡遍及各地。
短短幾年間💁🏽♂️,學校有2位教師被評為省特級教師🙄;有十幾位教師榮獲省市優質課一等獎;9個學科組隊參加溫州市學科素養比賽,成績名列全市前茅👨🦽。
本著“不貪多👩🏻🎓🙎🏿♂️、不求大,做好幾件關鍵事”的原則✪,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緊緊圍繞“師資”與“課堂”🚬,協助校長抓好教學工作🏋️♂️。因此🚶🏻♂️,我們又開展了“讓學”主題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逐步構建“以能力為重,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每年度開設五期“教師論壇”,保證8大學科🤰🏿、6個年級段的教師全員全程參與論壇,還分別召開語文、數學與綜合學科等專題研討會,促進教師不斷思考🫅🏿。
教師服務學生,提供的是一種智慧型服務,是一種有專業含量的服務,是引導學生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服務🧑🏽🏭👆🏿。在我眼裏🧚🏼♂️,管理即服務🙆。
無為而治,並蒂花開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2015年8月,我擔任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首任校長。這是一所新辦校👮🏻♀️,招收大學城4所高校教師子女以及當地村民子女,其中教授、博士的孩子占40%。大學城是溫州人才的蓄水池🙆🏻♂️,又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高校引進人才都要到我校考察,可見他們對學校的期望值非常高。雖然我23歲開始任農村學校的校長👩🏿🦱,也曾有市區名校副校長的崗位經歷,但還是感到壓力山大。
“創每一個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是我的辦學理念。圍繞這個理念,學校逐步形成了“24品”課程群✊🏿,包含“24館”“24畫”等。還記得4年前的一天,學校剛在走廊上掛了24畫,一年級(6)班學生在走廊排隊,我借機問他們:這些畫漂亮嗎?學生大聲地齊答“漂亮”,我很開心。突然,3個小男生跑到我面前說🕝:“校長,有些畫不是名畫👐🏻,是美術老師選不準嗎?”我疑惑地問🤦🏼♀️:“哪幅畫選不準了?”小朋友將我帶到荷蘭畫家蒙德裏安的《紅黃藍》作品面前,並堅定地說:這幅畫一塊紅👋🏼👧🏽、一塊黃😓、一塊藍,這麽簡單,我們都會畫🤽🏽♀️。我無言以對!接著孩子們又將我帶到吳貫中的《春如線》前面☣️,同樣堅定地說:這些線條都是亂七八糟的♋️,怎麽是名畫呢?我不懂畫🙍🏽♀️,只能通過鼓勵學生的方式勉強應對。這時,小徐同學大聲地反駁📘:陳校長🦓,美術老師選得準的🛰,並補充說“這些畫都是抽象畫”。
突然🙌🏿,我似乎悟到了一位校長的職責,就是笑瞇瞇地站在校園裏看著學生快樂成長🧃🙆🏼♂️。
在我們學校,每次國際友人訪問我都讓學生全程英語接待。我還用自己2萬多元的稿費成立了“2048小數學家獎勵基金”,已經讓30多位學生站上了“小數學家講壇”👨🏿🎨。
還記得2017年溫州大學與臺灣清華大學在我校舉辦首屆小數學家論壇🫸🏻。會後🐺,回臺的林碧珍教授向我要範老師的《雞兔同籠》課件👨🦯➡️。我很納悶🧎🏻♂️:學校沒有姓範的老師啊。思考再三🧑🏻🦽,我猛然想起三年級(5)班範煜辰同學,原來那天他在講壇上的表現吸引了在旁觀看的林教授☦️。
學生亦是教師。給學生一個平臺🎣,就能把他們潛在的能量喚醒。
幾年來,學校充分利用高校高端的場館資源與智力資源👳🏿,為學生的快樂成長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如家學周活動、院士講壇活動等。現在學校的名氣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我一直堅持“笑瞇瞇地看著教師快樂成長”🦾。“笑瞇瞇”體現了校長的專業自信🍑:知道自己站在哪裏,朝向哪裏,走到哪裏;更知道教師站在哪裏🧑🏿🔬,朝向哪裏,走到哪裏🏭。“笑瞇瞇”也體現了校長的親和力與人格魅力,尤其是在高期待的社會教育環境下,如果還能夠“笑瞇瞇”🤜🏼,則更能彰顯校長的從容👩🏽⚖️、謙遜與大度🧒。
近年來👨🏻🦽➡️,學校構建了“六品”層級進階教師成長框架,讓上一品教師帶動下一品教師發展。學校引導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從單學科走向跨學科教學,從跨學科主題整合課到超學科學習🧘🏼,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水平與課題研究能力。學校提出“三界四步”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讓教師在試課、磨課、驗課中快速提高教學研究能力🧌;並聘請高校教授、博士理論領航,聘請一線特級教師、名師實踐引領🧑🏼🌾,搭建專業鍛煉、展示平臺,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如今,一批年輕教師脫穎而出。
作為校長,我覺得治校的要務是喚醒、激發👨🏽💼、放大人性內在的力量🤟。讓每一個教師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出教育的味道,讓每一個孩子在學校擁有回味一生的“美好”。
(陳加倉🫧,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部普通高校師範類專業認證專家,省😑、市名師工作室導師👳🏻🙋♀️,浙江省溫州市首屆“十大青年工匠”)
來源: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