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校園欺淩面前,無論是“魏萊們”為首的霸淩者還是屢遭欺淩的“陳念們”🤱🏼,之所以卷入校園欺淩,都有其背後深刻的因素。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何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校園欺淩?校園環境又會對校園欺淩產生何種影響?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校園欺淩”研究團隊(以下簡稱“團隊”)用半年的時間對某省4100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753份💖,並以此作為數據分析的基礎,從個人、家庭和學校3個角度走近校園欺淩,試圖尋找影響中學生卷入校園欺淩的因素。
欺淩者與被欺淩者的群體共性特征
在生活中,欺淩者與被欺淩者一樣,個人特征類型都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高大強壯,有的矮小瘦弱;有的很受大眾歡迎,有的不受同學喜歡;有的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團隊通過經驗總結與訪談😊,發現欺淩者和被欺淩者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群體共有的特征。
其中💆🏻,欺淩者通常表現為🏄♂️:沖動且不易克製🦝;心胸狹隘,不願接受別人的批評;自私,對事對人斤斤計較,從不考慮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時🦸🏻,便心存不滿;善妒,好勝心強,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
而擁有某些特征或習慣的學生確實更容易成為校園欺淩中的受害者:性格內向孤僻,喜歡獨處🏡,不喜歡交朋友;在生活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不愛幹凈🧑🏿🎤、不講衛生💆🏻♀️、過於講究或有潔癖等;具有少數特征的人群,如肥胖🧑🏻🦯、女性化的男生🤸🏼♂️,同性戀群體🧜🏼♀️;人際交往存在一定問題,說話做事不註意場合或方式#️⃣;在某方面處於弱勢的群體,如身材矮小💇🏽、智力或身體缺陷;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忍讓懦弱☎️;愛出風頭,喜歡吹噓自己,虛榮心強🛗;相貌不出眾,在顯眼地方有明顯胎記或臉上痘痘痤瘡較多。
隔代撫養的孩子更易卷入校園欺淩
除了個人特征🦻🏼,家庭因素也是影響孩子卷入校園欺淩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本次調查的人口學信息🙅🏽,團隊將所得樣本家庭類型分為隔代撫養家庭與非隔代撫養家庭。研究結果發現,相比於非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參與校園欺淩。
究其原因,團隊分析🎅🏻,兩代人教育觀念不同:在非隔代撫養家庭中,父母一輩更加看重家庭教育🧑🏼🦱,他們強調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和規矩的樹立🔢;隔代撫養家庭結構關系更為復雜,父母教育缺位明顯,且祖輩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大都很溺愛孩子,忽視家庭教育,極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性格。
團隊的研究發現,在同一家庭中,孩子能夠從祖輩與父輩那裏獲得幾乎相當的“情感溫暖”,但在“行為指導”和“責罰與控製”等規則規範方面,相較祖輩👩💼,父輩會更加具體和嚴格。父輩相對重視家庭權威的樹立🐷、規則習慣的養成以及交往群體的約束,而祖輩則是以“快樂”為導向,更多強調孩子的自由發展。
團隊認為,這也是為何留守兒童欺淩狀況尤為嚴峻的原因之一。
消極教養導致孩子卷入校園欺淩
團隊對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學生校園欺淩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發現,父母懲罰嚴厲會導致中學生更容易卷入校園欺淩🚜。
團隊發現🧖🏽♀️,無論是欺淩者還是被欺淩者,其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更為嚴厲,且經常給予的懲罰超過了孩子的應受程度。團隊分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父母在社交技能與人際沖突應對策略方面🌗,給孩子的指導較少,加之這類孩子較少在父母面前進行自我坦露,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心理適應能力差🤌🏼,導致他們不能恰當地進入人際交往情境🧘🏽,可能在處理社會信息方面更加極端偏激,常常把他人的行為解釋為敵對的,並在生活中通過侵略性表現出來,從而更容易卷入欺淩行為🎉🦹🏼♀️。
作為孩子教育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本可通過代際傳遞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一些成功的理念、對好惡的判斷包括如何反抗欺淩🐀、如何保護自己等👨🏼🎤,但令人遺憾的是,團隊在調查中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中學生家庭受生活壓力以及父母自身文化素質所限🏜,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教育孩子🥽🐤,造成了親子情感“斷崖式”的斷裂🧎➡️。
除此之外,團隊發現,有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有技巧地管教子女,在欺淩事件發生後,家長不恰當的介入甚至會導致欺淩事件的發酵🖕🏻。有的家長原本是想教育孩子反抗欺淩,卻因為“往死裏打”“做人就要狠”“忍一忍就過去了”等不當言辭誤導了孩子,使孩子欺淩別人或者成為受欺淩對象🤵🏽♀️。有的家長在得知孩子受欺淩後,甚至直接參與到孩子的欺淩事件中來。
被調研學校都沒有專門的校園欺淩處置方案
學校作為校園欺淩發生的主要場所,學校內外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園氛圍及其育人效果,進而對學校的校園欺淩發生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學校關於校園欺淩相關規章製度的設置👎,對學生校園欺淩事件的發生率具有重要影響👎🏻。在團隊調研的十來所中學裏,都沒有專門針對校園欺淩問題的處置辦法⛏。一位老師告訴團隊:“學校、老師對校園欺淩的界定不統一🫲🏿🧍🏻♀️,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文件🤤,但在現實中✝️👨🏻⚕️,我們很難對校園欺淩事件進行甄別,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類事件。”
所以🏋🏿,盡管多數教師對欺淩事件都有所了解,卻不會直接參與其中。他們一般的做法是,大範圍地對學生進行學校紀律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但這樣做的弊端顯而易見——欺淩者更加有恃無恐⛄️。
在訪談中,一位欺淩者告訴團隊🫶🏻🛣:“老師也沒有做什麽👰🏿,就是教育批評我們🏉🍞,讓我們在說明書上寫明原因……反正我經常被叫去辦公室也經常寫檢討,都習慣了,也沒覺得有啥大不了的👱🏿♂️,他們又不會開除我,事情過去了又是一樣🛟。”
團隊建議🤨🫱🏼,對校園欺淩進行一個統一明確的界定,製定全面的前期預防👊🏽、中期幹預與後期處置方案,對於防治校園欺淩事件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
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欺淩的表現形式更為復雜🖖🏼,同區域內校際間的校園欺淩事件也層出不窮。在訪談中,有同學透露🦀:“我們學校管得太嚴了🛍,這種事情我一般都不自己出面🎅🏿,都是聯系我其他學校的朋友幫我解決,反正只要不在他們的地盤上(學校)就不容易被發現🤬,再說他們學校的處分又不嚴格👩🏻🔬,我一般有事他們都會幫我✳️。”
團隊提醒學校管理者🚴🏽♂️:不僅要註重自身學校規章製度的建設👩🏼🎓,還要加強區域內學校間的溝通交流,爭取實現協同管理🧛♀️。
教師介入不及時會助長欺淩者的氣焰
教師所掌握的幹預欺淩的方法和能力🐈,決定著能否對欺淩事件的及時介入幹預🐯,這是影響學校校園欺淩的重要因素🤚。“及時介入”是校園欺淩處置的基本原則,也是其關鍵所在。在校園欺淩事件中,教師態度不明確、介入不及時⚰️,會使受害者產生無助與不安全感💆📝,使欺淩者存在僥幸心理🖖🏽,助長欺淩者的氣焰🗿。
不少老師反映了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無奈🔦,希望學校能夠組織他們參加相關培訓,並能得到家長的理解與配合。
“校級政策與一線老師之間是有矛盾的:學校提出要挽救每一個孩子,作為班主任,我們也希望幫助到每一個孩子🤼,但我們畢竟不是專任心理老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於欺淩這類問題的解決也只能通過說教或談心,但這些方式無法根治校園欺淩;另外🧋,我們也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之前有學生的爸爸過來處理孩子被欺淩問題時,對我們說🤽🏽♂️:‘你們快點賠錢🍏,我可沒時間來處理這事’。”
“讓學生請家長到學校來🤏🏽,有的家長甚至當著老師的面就開始打罵孩子🧝♀️,家庭教育明顯存在問題,但這個根源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
團隊認為,學校的評價機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實施情況良好🙎🏽、校園欺淩相關知識宣傳工作穩步落實🧖♂️,學生自然卷入校園欺淩的幾率就會減少👩🏼🏭。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學校和家長對教師的相關理解與支持💃🏽。
監控報警設備完善學校的學生更少參與校園欺淩
以監控、報警設備為主的學校硬件設施也是影響孩子卷入校園欺淩的一大原因💃🏼。因為欺淩成本高且隱蔽性差🧏🏿♂️,監控報警設備完善學校的學生更少參與校園欺淩。
訪談中,一位欺淩者告訴團隊:“我們一般打架當然會選擇人少的隱蔽的地方,比如說廁所,只需要兩個人在門口放哨盯著不要有老師過來,就很安全……其他人就算看到一般也不會告狀,他們也不敢。”
目前🙏🏽,在團隊調研的十來所學校中,校園安防監控系統雖已基本覆蓋校園,但主要以視頻監控設備為主,只能用於影像的保存和事後備查。對於安防系統中所必須的報警設備,尚存在系統間相互獨立、不能聯動的弊端。
除此之外🤦🏽♀️,互聯網帶來的網絡輿情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維護學生話語權的同時🐬,也製造了不少網絡欺淩事件😶🌫️。團隊發現,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相比,學校在網絡輿情監控方面卻遠遠滯後。究其原因,團隊分析🧯🙆🏽♂️,一方面是困於資金的短缺和專業人員的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受傳統管理觀念的影響,學校管理者尚未意識到校園欺淩可能已經從現實場景轉移到了虛擬空間🤱🏿,以致學校未能及時通過日常的監控來收集信息和預測輿論的發展🧕🏽,從而加劇了謠言的傳播和網絡欺淩的發生🧝♀️✔️。
家校共育是改善校園欺淩的根本途徑
雖說學校內是中學生校園欺淩發生的主要場所🈲,但學校周圍也是校園欺淩的多發地點。與發生在校內的欺淩事件不同👩🏽🔬,發生在校外的欺淩事件由於參與人員更為復雜,往往欺淩程度會更加嚴重。
訪談中,有同學說到⛹🏻♂️:“自己認識一幫人之後,就開始混得‘風生水起’了……現在結交的都是一起扛打👏🏿,一起挨揍的兄弟🙎🏻⛩,他們跟我們是同齡🙋🏿♀️,但是不讀書了🛶,就在外面打工……”
團隊建議,要加強對校園周邊危險人員與場所的排查🚕🔐,建設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對於保障學生安全🧑🏫,維護學校良好秩序尤為重要🏄🏼♀️。這是急需學校管理者註意的地方。
校園欺淩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其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團隊建議🦙,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校園欺淩問題,尤其要重視學校在改善校園欺淩中的作用。學校作為連接學生和家長的橋梁🪨🛥,既要註意自身校園規章製度的建設,又要註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主流的學校評價機製都是以學業成績為主,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忽視,與家長的溝通也僅局限於學生成績相關方面。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學校不應該僅僅只發揮其教書的作用🧍🏻,更要體現其育人價值,而家校共育是更好實現學校育人目的、改善校園欺淩的根本途徑。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師資力量,開設家長課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實現家校共育,改善校園欺淩。
(劉曉為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黃順菊、吳夢雪為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